中国大一统文献丛刊 400册
大一统,统一,台湾
¥
350000
¥
350000
全新
仅1件
作者编委会
出版社线装书局
出版时间2019-0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定价350000元
上书时间2019-07-1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太玄經解贊,(漢)揚雄撰 (唐)王涯撰,,全4册
¥3045.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剡源先生文集 [剡源先生]文,(元)戴表元撰,,全4册
¥2940.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古華山館雜著,(清)沈梧撰,,全1册
¥1065.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韓詩內傳徵,(漢)韓嬰撰,,全2册
¥1245.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大清律例,(清)劉統勳,依蘭泰纂修,,全32册
¥20000.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東雍士女志,(明)黃希聲撰,,全1册
¥615.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東雍耆舊傳,(清)謝丕振撰,,全1册
¥1035.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重訂嘉慶七年壬戌科會試齒錄, ,,全3册
¥2520.00
【提供资料信息服务】菩陀峪萬年吉地工程輯要,(清)鐵良,紹英等輯,,全12册
¥8970.0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中国大一统文献丛刊》
书号: 978-7-5120-3613-0
出版社: 线装书局
出版时间:2019年6月
册数:400册
定价:35万元
出版说明
『大一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理念,它的产生与商周以来长时期『封建』政治的实践有关。比如周人的 『五服』(甸、侯、宾、要、荒)制度,就隐然具有大一统的意味。在现有文献中,『大一统』最早见于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春秋》为五经之一,传说经过孔子的删订,在经典中有莫大的权威。公羊传解释春秋开篇的经文:『元年春,王正月。』『谓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春秋》经文简质,意义并不十分明确。秦汉以后,郡县一统,『大一统』理论的政教涵义逐渐明显。如董仲舒在对策中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絶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的对策针对当时的历史形势而发,并没有穷尽大一统理论的内涵。通行的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解释说:『统者,始也。总系之辞。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虫,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云政教之始。』综合来看,大一统理论在长期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有尊崇中央权威,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等多方面的意义。
领土完整是大一统理论的重要维度。事实上,任何政治区画都必然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前提。古代中国文明以农业为主,对土地有着深沉的思考。《说文解字》:『土,地之吐生物者也。』土地之神为『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又古『国』字,写作『或』,许慎解释说:『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此谓持戈守土则成其为国。这些关于土地的原始意识广泛地见于先秦经典文献。『大一统』意识与地理因素的结合,最早见于《书•禹贡》篇,『禹贡』将当时已知以及想象的地理空间区分为『九州岛』,并对其贡赋、山川、河流作了详细的记録,『九州岛』也由此成为中国的代名词。《禹贡》之后,周人『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正是充分利用地利因素,周人的封建制度逐渐展开,最终掩有天下,以至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秦汉以后,统一的国家政权都非常关注邦国内外的地理因素,体现在《汉书•地理志》以下的历代正史中的地理志、郡国志等,或留意建置沿革,或关注风俗物产,这成为后世正史写作的一个传统。隋唐以后,逐渐出现了全国性的地理通志,如《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元明以下,又出现了官修的『一统志』。先是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一二八六)下诏纂修《大元一统志》,全书共计一千三百卷,于元成宗大德七年(一三〇七)告成。元明之际,朱元璋痛恨元人以夷狄入主中夏,故而对元代文献不甚注意保存,以致《大元一统志》逐渐散逸。明英宗天顺年间,又命儒臣收集材料,纂修《大明一统志》,全书九十卷,天顺五年(一四六一)纂修成书。清代二百多年间,分别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三次纂修《大清一统志》,以求准确地反映清代疆域版图的变化,并深入地掌握全国各地的地理形势与物产钱粮等。
在大一统意识下产生的地理志文献,当时往往有夸耀威德、经略地方等实际的政治意图,然终究不能阻挡古代王朝的更替与起伏。时过境迁,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古代中国大量历史地理文本,滋生了中华民族深沉的故国之思,以致于针对这片文化上统一的国土的任何分裂以及侵略活动,最终都只能以统一以或光复告终,这种深沉的历史潜势是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为了推动有关工作,我们收集历代的《禹贡》注释以及一统志等文本六十余种,汇编为《中国大一统文献丛刊》,影印发行。希望全编出版以后,能便利学者的工作,并有助于当代的文化建设。
《中国大一统文献丛刊》总目録
第一册
禹贡集解 二卷 傅寅 撰 宋刻元修本一
禹贡论 图二卷 论三卷 程大昌 撰 南宋淳熙八年泉州州学刻本三一九
第二册
禹贡指南 四卷 毛晃 撰 清光绪九年成都刊本一
禹贡汇疏 十二卷(卷一)茅瑞征 撰 明崇祯刻本一八五
第三册—第四册
禹贡汇疏 十二卷(卷二至卷十二)茅瑞征 撰 明崇祯刻本一
第五册
禹贡古今合注 五卷 图一卷 夏允彝 撰 明末刻本一
第六册—第九册
禹贡锥指 二十卷 图一卷 胡渭 撰 清康熙四十四年刻本一
第十册
禹贡汇览 四卷 总论一卷 夏之芳 撰 清乾隆十二年积翠轩刻本一
禹贡班义述 三卷 成蓉镜 撰 清光绪十一年刻本三六五
第十一册—第十二册
禹贡长笺 十二卷 朱鹤龄 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一
第十三册
禹贡解 八卷 晏斯盛 撰 清乾隆十年新喻晏氏刻《楚蒙山房集》本一
第十四册
禹贡古今注通释 六卷 侯桢 撰 民国三年重刊本一
第十五册
禹贡汇解 六卷 首一卷 洪兆云 撰 清光绪二十八年刻本一
第十六册
禹贡会笺 十二卷 图一卷 徐文靖 撰 清光绪二年重刻《徐位山六种》本一
第十七册
禹贡九州岛今地考 二卷 曾廉 撰 清光绪三十二年刻本一
禹贡山水诗 九卷 崔启晦 撰 清同治三年长沙刻本一三五
第十八册
禹贡易知编 十二卷 李愼儒 撰 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一
第十九册
禹贡章句 四卷 末一卷 谭澐 撰 清同治九年谭氏家塾刻本一
禹贡正诠 四卷 姚彦渠 撰 清光绪十一年刻本二八三
括地志 八卷 李泰 等着 孙星衍 辑 清光绪十二年刊《槐庐丛书》本四四一
第二十册—第二十二册
元和郡县图志 四十卷 原阙六卷 补志九卷 李吉甫 撰 严观 补
清光绪六年 八年金陵书局刊本一
第二十三册—第三十三册
太平寰宇记 二〇〇卷 乐史 撰
清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刊本 十年《古逸丛书》影宋本补阙一
第三十四册
元丰九域志 十卷 王存 等撰 清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刊本一
第三十五册
舆地广记 三十八卷 欧阳忞 撰 清嘉庆十七年吴门士礼居重雕曝书亭藏宋刻初本一
第三十六册—第五十册
舆地纪胜 二〇〇卷 阙三十二卷 校勘记五十二卷 补阙十卷
王象之 编 刘文淇 岑建功 校补 清道光二十九年惧盈斋刻本一
第五十一册—第五十五册
方舆胜览 七十卷 祝穆 编 南宋咸淳三年吴坚 刘震孙刻本一
第五十六册—第五十七册
大元大一统志 存三十五卷 附録九卷 孛兰肸 等撰 清嘉庆间袁氏贞节堂钞本一
第五十八册—第六十七册
大明一统志 九十卷 李贤 等撰 明天顺五年司礼监原刻本一
第六十八册
大明一统赋 三卷 莫旦 撰 明嘉靖十五年郑普刻本一
第六十九册—第七十册
皇明一统纪要 十五卷 顾充 纂辑 明万历元年广㞐堂刻本一
第七十一册—第七十五册
皇舆考 十二卷 明万历十六年 广皇舆考 二十卷 张天复 撰 天启六年刊本一
第七十六册—第七十八册
方舆胜略 十八卷 总目一卷 外夷六卷 又一卷 程百二 等辑 明万历三十八年刻本一
第七十九册—第一〇〇册
大明一统名胜志 二一五卷 曹学佺 撰 明崇祯三年刻本一
第一〇一册
今古舆地图 三卷 吴国辅 沈定之 辑 明崇祯十六年刻本一
第一〇二册—第一一〇册
寰宇通志 一一九卷 陈循 等撰
一九四七年国立中央图书馆《玄览堂丛书续集》影印明景泰间内府刊本一
第一一一册—第一二四册
肇域志 存五十卷 顾炎武 撰 清抄本一
第一二五册—第一三七册
天下郡国利病书 不分卷 顾炎武 撰 一九三六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本一
第一三八册—第一三九册
一统志案说 十六卷 顾炎武 撰 清道光七年顺德张氏清芬阁木活字本一
第一四〇册—第一四六册
历代地理沿革表 四十七卷 陈芳绩 撰 清光绪二十一年广雅书局刊本一
第一四七册—第一五三册
读史方舆纪要 一三〇卷 附方舆全图总说五卷 顾祖禹 撰
清光绪二十七年二林斋藏板图书集成局铅印本一
第一五四册—第一五七册
汇辑舆图备考全书 十八卷 潘光祖 李云翔 辑 清顺治刻本一
第一五八册—第一六一册
广舆记 二十四卷 蔡方炳 增辑 清康熙二十五年大文堂刻本一
第一六二册—第一七四册
王会新编 一四五卷 茹铉 纂辑 清康熙三十二年刻本一
第一七五册—第二二〇册
大清一统志 三五六卷 清道光二十九年阳湖薛子瑜活字印本一
第二二一册—第二二七册
皇舆表 十六卷 喇沙里 等初纂 揆叙 等增修 清康熙四十三年武英殿刻本一
第二二八册
广舆古今钞 二卷 程晴川 辑 清乾隆十二年有诚堂刻本一
第二二九册—第二八七册
钦定大清一统志 四二四卷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一
第二八八册
广舆吟稿 六卷 宋思仁 撰 清乾隆五十年传经堂刻本一
第二八九册—第三〇六册
方舆考证 一〇〇卷 许鸿盘 纂 一九三二年济宁潘氏华鉴阁刻本一
第三〇七册—第三六二册
嘉庆重修一统志 五六〇卷 附索引 一九三四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本一
第三六三册—第三六七册
今古地理述 十八卷 首三卷 末一卷 王子音 撰 清嘉庆十二年京师会文堂刻本一
第三六八册—第三七一册
方舆纪要简览 三十四卷 潘铎 辑 清咸丰八年红杏书屋刻本一
第三七二册—第三七四册
皇朝中外一统舆图 三十二卷 邹世诒 等纂 清同治二年湖北抚署景桓楼刊本一
第三七五册—第三七七册
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二十卷 皇朝舆地韵编 二卷 李兆洛 撰
清同治九年合肥李氏重刊本一
第三七八册
历代地理沿革图 六严 纂 马征麟 订正 清同治十一年金陵刻本一
新斠注地理志集释 十六卷(卷一至卷八)钱坫 着 徐松 集释
清同治十三年会稽章氏校刊本一六三
第三七九册
新斠注地理志集释 十六卷(卷九至卷十六)钱坫 着 徐松 集释
清同治十三年会稽章氏校刊本一
第三八〇册—第三八四册
乾隆府厅州县图志 五十卷 洪亮吉 撰 清光绪五年授经堂重刊本一
第三八五册—第三九〇册
舆地沿革表 四十卷 杨丕复 撰 清光绪十四年刻本一
第三九一册—第三九六册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 四十八卷(卷四十五至卷四十八)傅恒 等纂 清光绪间铅印本一
寰宇分合志 八卷(卷一至卷三)徐枢 撰 清光绪二十八年湘潭杨氏家塾刻本二一七
寰宇分合志 八卷(卷四至卷八)附録一卷 增辑一卷 徐枢 撰
清光绪二十八年湘潭杨氏家塾刻本一
第三九七册—第四〇〇册
皇朝舆地通考 二十三卷 通文主人 辑 清光绪二十九年通文书局石印本一
皇朝藩属舆地丛书 一四三卷 浦氏 辑
清光绪二十九年金匮浦氏静寄东轩属上海书局石印本一
皇舆图不分卷 清刊本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