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钦定经说九种 附讲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清钦定经说九种 附讲义

75000 75000 全新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 的建 强 编

出版社北京燕山

出版时间2019-0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75000元

上书时间2019-07-10

采薇阁书店

十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清钦定经说九种 附讲义

书号: 978-7-5402-5337-0
主编:  编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7月
册数:78册   开本:16开  

 ,江苏常州人,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博士毕业,主要从事清代和民国思想史文化史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报,齐鲁学刊,湖北社会科学,学术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担任24卷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著作选集(1920-1927)》副主编。现任《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兼任湖北省国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出版説明
政教與文教的高度整合,是中國古代文化傳統的基本特征。中國古代的原始經典,如詩書禮易等,在其早期的解釋傳統中,具有鮮明的政教涵義。受到這種傳統傾向的影響,古代中國王朝在政權鞏固之後,徃徃會組織學者從事經典文獻的編輯整理工作。這一方面是意識形態建設的需要,同時也是籠絡學者的手段。如唐初《五經正義》、明永樂年間《五經大全》,都是著名的例子。清代初年,清人以外族入主中原,如何收拾殘局,鞏固政權,建立新的民族認同,是清初統治者面臨的重要問題。康熙六年,熊賜履上疏,建議『考諸六經之文,監於歷代之跡,實體諸身心,以爲敷政出治之本。』建議得到康熙的認可,這爲清初的文化政策定下了基調。
康熙幼年時期,即已接觸儒家經典,他以好學著名,所謂『深宫之中,手不釋卷;講習討論,每至夜分』。康熙九年,用熊賜履的建議,始行經筵、日講制度。此後,康熙每日聽政畢,辰時,即至弘德殿聽講,風雨寒暑,從不間斷。據説當酷暑時節,有臣下奏請暫停日講,康熙却説:學問之道,必無間斷,方有裨益,以後寒暑不必輟講。甚至當四方多事之時,康熙仍命『每日進講如常』。康熙的好學精神,連講官張英都爲之感動。在每部經典講習完畢之後,康熙下命將講義刊刻成書,頒行四方。今可見者有《日講四書解義》,成書於康熙十六年。《日講書經解義》,成書於康熙十九年。《日講易經解義》,成書於康熙二十三年。類似的文本,或者尚有《日講詩經解義》,今可見康熙御撰序文,但全書未見行世。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經筵日講中,康熙通過與講官熊賜履、湯斌等人的講習討論,深入到儒家經典文本的細節之中,才逐漸形成了他的治國理政思想。在今存《康熙政要》《清聖祖實録》等文獻中,保存了許多康熙與講官的討論。
康熙末年,天下安定,統一經義成爲文化建設的需要。先是康熙五十二年,命李光地本程朱傳義編定《周易折中》,康熙五十四春成書,御制序文。此後,又編定《春秋傳説彙纂》《詩經傳説彙纂》《書經傳説彙纂》等三部,主持其事者爲王掞、王鴻緒、張廷玉等,其中《詩經》《書經》二書皆刊刻於雍正初年。乾隆即位之初,因見諸經經義未備,復命張廷玉、方苞、李紱等人編定三禮義疏,於乾隆十九年前後由武英殿刻板發行。除了補足三禮義疏,乾隆還祖述《周易折中》、《春秋傳説彙纂》等書,編輯了《周易述義》《春秋直解》等文獻。
康熙對儒家傳統的理解,受到程朱理學較大的影響。在編定諸經義解的同時,他命李光地編定朱子全書,於康熙五十三年刊刻發行,稱爲《淵鑒齋朱子全書》,是朱子學文獻史上的一個重要版本。又病明人編《性理大全》一書條目繁瑣,復命李氏等人重加詮次,時以己意折中其間,編爲《性理精義》。諸書刻成以後,皆頒示天下,以爲權威定本。雍正初年,甚至采用《日講四書解義》作爲科舉考試的出題依據。
清代康、乾之世編定的諸經義解,是清初文化政策的産物,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民族融合的象徵。清廷對於儒家傳統的態度,顯然博得了部分遺民知識分子的好感。就儒家經學研究而言,各書雖然皆出勑纂,但主持其事者學有本原,取裁精審,使得各書遠勝於明人編定的《五經大全》。各書對於清史、經學史研究,至今不無參考的價值。有鑒於此,我們通過多方渠道,輯得清初欽定經解文本九種,講義三種,附以《御纂性理精義》,共計十三種,彙爲一編,名爲《清欽定經説九種 附講義》。全編影印出版,希望對於有關的研究工作能有所助益。

二〇一九年一月四日編者識

總目録
第一册
欽定御纂周易折中(一) 卷一—卷四 清 李光地等 編撰 清康熙五十四年序刊本一
第二册
欽定御纂周易折中(二) 卷五—卷九 清 李光地等 編撰 清康熙五十四年序刊本一
第三册
欽定御纂周易折中(三) 卷十—卷十四 清 李光地等 編撰 
                                清康熙五十四年序刊本一
第四册
欽定御纂周易折中(四) 卷十五—卷二十二 清 李光地等 編撰 
                                清康熙五十四年序刊本一
第五册
欽定書經傳說彙纂(一) 卷一—卷二 清 王頊齡等 編撰 清雍正八年序刊本一
第六册
欽定書經傳說彙纂(二) 卷三—卷六 清 王頊齡等 編撰 清雍正八年序刊本一
第七册
欽定書經傳說彙纂(三) 卷七—卷十一 清 王頊齡等 編撰 清雍正八年序刊本一
第八册
欽定書經傳說彙纂(四) 卷十二—卷十六 清 王頊齡等 編撰 清雍正八年序刊本一
第九册
欽定書經傳說彙纂(五) 卷十七—卷二十一 清 王頊齡等 編撰 
                                清雍正八年序刊本一
第十册
欽定春秋傳說彙纂(一) 卷一—卷三 清 王掞等 編撰 清康熙六十年序刊本一
第十一册
欽定春秋傳說彙纂(二) 卷四—卷八 清 王掞等 編撰 清康熙六十年序刊本一
第十二册
欽定春秋傳說彙纂(三) 卷九—卷十四 清 王掞等 編撰 清康熙六十年序刊本一
第十三册
欽定春秋傳說彙纂(四) 卷十五—卷二十 清 王掞等 編撰 清康熙六十年序刊本一
第十四册
欽定春秋傳說彙纂(五) 卷二十一—卷二十六 清 王掞等 編撰 
                                清康熙六十年序刊本一
第十五册
欽定春秋傳說彙纂(六) 卷二十七—卷三十二 清 王掞等 編撰 
                                清康熙六十年序刊本一
第十六册
欽定春秋傳說彙纂(七) 卷三十三—卷三十八 清 王掞等 編撰 
                                清康熙六十年序刊本一
第十七册
欽定詩經傳説彙纂(一) 卷一—卷三 闕卷五 清 王鴻緒等 編撰 
                                清雍正五年序刊本一
第十八册
欽定詩經傳説彙纂(二) 卷四—卷八 清 王鴻緒等 編撰 清雍正五年序刊本一
第十九册
欽定詩經傳説彙纂(三) 卷九—卷十三 清 王鴻緒等 編撰 清雍正五年序刊本一
第二十册
欽定詩經傳説彙纂(四) 卷十四—卷十八 清 王鴻緒等 編撰 清雍正五年序刊本一
第二十一册
欽定詩經傳説彙纂(五) 卷十九—卷二十一 清 王鴻緒等 編撰 
                                清雍正五年序刊本一
第二十二册
欽定周官義疏(一) 卷一—卷三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二十三册
欽定周官義疏(二) 卷四—卷七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二十四册
欽定周官義疏(三) 卷八—卷十三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二十五册
欽定周官義疏(四) 卷十四—卷十九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二十六册
欽定周官義疏(五) 卷二十—卷二十五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二十七册
欽定周官義疏(六) 卷二十六—卷二十九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二十八册
欽定周官義疏(七) 卷三十—卷三十六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二十九册
欽定周官義疏(八) 卷三十七—卷四十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三十册
欽定周官義疏(九) 卷四十一—卷四十五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三十一册
欽定周官義疏(十) 卷四十六—卷四十八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三十二册
欽定儀禮義疏(一) 卷一—卷三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三十三册
欽定儀禮義疏(二) 卷四—卷七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三十四册
欽定儀禮義疏(三) 卷八—卷十一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三十五册
欽定儀禮義疏(四) 卷十二—卷十五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三十六册
欽定儀禮義疏(五) 卷十六—卷十九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三十七册
欽定儀禮義疏(六) 卷二十—卷二十三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三十八册
欽定儀禮義疏(七) 卷二十四—卷二十七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三十九册
欽定儀禮義疏(八) 卷二十八—卷三十一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四十册
欽定儀禮義疏(九) 卷三十二—卷三十六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四十一册
欽定儀禮義疏(十) 卷三十七—卷四十一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四十二册
欽定儀禮義疏(十一) 卷四十二—卷四十五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四十三册
欽定儀禮義疏(十二) 卷四十六—卷四十八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四十四册
欽定禮記義疏(一) 卷一—卷三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四十五册
欽定禮記義疏(二) 卷四—卷八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四十六册
欽定禮記義疏(三) 卷九—卷十二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四十七册
欽定禮記義疏(四) 卷十三—卷十八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四十八册
欽定禮記義疏(五) 卷十九—卷二十三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四十九册
欽定禮記義疏(六) 卷二十四—卷二十八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五十册
欽定禮記義疏(七) 卷二十九—卷三十四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五十一册
欽定禮記義疏(八) 卷三十五—卷三十九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五十二册
欽定禮記義疏(九) 卷四十—卷四十四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五十三册
欽定禮記義疏(十) 卷四十五—卷四十八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五十四册
欽定禮記義疏(十一) 卷四十九—卷五十二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五十五册
欽定禮記義疏(十二) 卷五十三—卷五十八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五十六册
欽定禮記義疏(十三) 卷五十九—卷六十三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五十七册
欽定禮記義疏(十四) 卷六十四—卷六十七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五十八册
欽定禮記義疏(十五) 卷六十八—卷七十二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五十九册
欽定禮記義疏(十六) 卷七十三—卷七十七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六十册
欽定禮記義疏(十七) 卷七十八—卷八十二 清 鄂爾泰等 編撰 
                            清乾隆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六十一册
御纂性理精義(一) 卷一—卷六 清 李光地等 編撰 清康熙五十六年序刊本一
第六十二册
御纂性理精義(二) 卷七—卷十二 清 李光地等 編撰 清康熙五十六年序刊本一
第六十三册
御纂周易述義(一) 卷一—卷四 清 富恒等 修撰 清乾隆二十年序刊本一
第六十四册
御纂周易述義(二) 卷五—卷十 清 富恒等 修撰 清乾隆二十年序刊本一
第六十五册
御纂春秋直解(一) 卷一—卷七 清 富恒等 修撰 清乾隆二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六十六册
御纂春秋直解(二) 卷八—卷十二 清 富恒等 修撰 清乾隆二十三年序刊本一
第六十七册
日講易經解義(一) 卷一—卷五 清 牛鈕等 編撰 清康熙二十二年序刊本一
第六十八册
日講易經解義(二) 卷六—卷九 清 牛鈕等 編撰 清康熙二十二年序刊本一
第六十九册
日講易經解義(三) 卷十—卷十三 清 牛鈕等 編撰 清康熙二十二年序刊本一
第七十册
日講易經解義(四) 卷十四—卷十八 清 牛鈕等 編撰 清康熙二十二年序刊本一
第七十一册
日講書經解義(一) 卷一—卷四 清 庫勒納等 編撰 清康熙十九年序刊本一
第七十二册
日講書經解義(二) 卷五—卷八 清 庫勒納等 編撰 清康熙十九年序刊本一
第七十三册
日講書經解義(三) 卷九—卷十三 清 庫勒納等 編撰 清康熙十九年序刊本一
第七十四册
日講四書解義(一) 卷一—卷五 清 沈荃等 編撰 日本明治三年校訂翻刻本一
第七十五册
日講四書解義(二) 卷六—卷九 清 沈荃等 編撰 日本明治三年校訂翻刻本一
第七十六册
日講四書解義(三) 卷十—卷十五 清 沈荃等 編撰 日本明治三年校訂翻刻本一
第七十七册
日講四書解義(四) 卷十六—卷二十一 清 沈荃等 編撰 日本明治三年校訂翻刻本一
第七十八册
日講四書解義(五) 卷二十二—卷二十六 清 沈荃等 編撰 
                          日本明治三年校訂翻刻本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