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后期绍兴东浦公社交管站证章+民国时期《越游便览》(影印本),两件合售。浙江东部萧山、绍兴、曹娥、蒿坝、嵊县、新昌等地珍贵交通史料。
¥
450
八品
仅1件
制作者不详
年代不详
材质铜质
尺寸2.5 × 2.5 × 0.15 cm
上书时间2021-08-3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品相自定
- 商品描述
-
近代萧绍嵊新交通旅游业开拓人——金汤侯和他的《越游便览》
浙东绍兴,古越之地,七千年前河姆渡文明曙光在宁绍平原初现,这里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又一条主线。
然而,在近代中国闭关锁国国策之下,绍兴错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文明开始走向衰败。
直到二十世纪初,国人警醒,朝代更迭,绍兴由此开启现代化发展之路。
交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标志。
民国时期,交通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指出,交通发达,才能开发资源,才能连接各地,使“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一、水路交通
在历史上,萧山至绍兴的交通,以水驿为主,陆驿为辅。
民国时期,萧绍运河从钱塘江南岸西兴镇开始,经萧山城区,到衙前镇后进入绍兴县钱清镇与西小江汇合,经绍兴过上虞县到达曹娥江,长78.5公里,由于它横贯萧绍平原,萧山绍兴一带的人们习惯称其为萧绍运河,再与曹娥江以东运河姚江等连接,直达宁波,成为著名的浙东运河,全长200多公里。
历史上运河的渡河塘站四项工程均纳入官办范畴,呼名为官渡(浙江渡)、官河(运河)、官塘(纤道)官站(驿站)。
运河宽约30米,并与绍兴的鉴湖水系连贯,西与湘湖白马湖小砾山输水河相连,南与南门江西小江相通,进而形成了一个以运河为东西主干、沟通大小湖泊与众多河渠为南北网络的运河水系。
近代鉴湖被逐渐垦废后,其蓄水除残留部分形成新河湖网外,大部通过运河逐步转入北部平原水网,促进运河为主干之水系发育。
浙东运河被钱塘江、曹娥江、姚江、甬江等几条大河切割,各段水位高低不等,只能分段翻坝,也影响到了其通航能力。
萧绍之间的轮船运输起步较晚,民国之后才开始有轮船运输。主要有越安轮船公司、临绍轮船公司、永济轮公司、大华轮船公司等公司。有机船30艘,拖驳船60多艘,经营萧绍内河联运,每天进出约1000—2000人次。主要航线有杭萧线、绍萧线、绍虞线,其中杭萧线和绍萧线以客运为主,绍虞线货运为主。
民国21年(1932),杭诸轮船公司、钱浦轮船公司、永安轮船公司合并,组成杭钱永三联客运公司,拥有客轮7艘。
绍兴沦陷时期,日商华中运输株式会社霸占浙东运河,卓章、大华等公司均停业。杭钱永公司将3艘客轮沉于桐江底。
抗日战争胜利后,杭钱永公司打捞沉船复业。
民国34年(1945)11月,萧绍轮船局接收敌伪产业,恢复绍兴至萧山、绍兴至曹娥班轮。德利轮船局于同年8月恢复绍兴至道墟班轮,大华轮船局恢复西兴至道墟班轮。和济轮船公司同时恢复西兴至曹娥班轮。大达轮船公司开行富盛至绍兴线。
1949年5月,绍兴市有私营航运企业10家,客轮13艘,278马力。营运里程402.8公里。1949年,水上客运量为29.8万人,779.6万人公里。
1952年2月,由大众、大利、联达、三泰等轮船公司合营的群益轮船公司建立,有客轮8艘、286客位,拖驳3艘、135客位。同年6月,诸暨湄骆轮运社成立,有小火轮2艘,经营湄池至骆家桥航线客运。1953年3月,大华轮船公司由国营华东内河轮船公司接管,有客轮5艘、180客位。
二、陆路交通
民国11年(1922),浙江省道局修筑萧(山)绍(兴)公路,是为绍兴地区境内首条公路,也是浙江省第一条省筑公路。萧绍公路起点萧山西兴,终点绍兴北海畈,长48.58公里,于1926年建成。
民国12年(1923)9月,由私营公司承建嵊(县)新(昌)公路。嵊新公路是嵊州新桥至新昌西站,长13.42公里,为浙江省第一条商筑公路,于1925年建成通车。
绍(兴)曹(娥)蒿(坝)公路于1926年动工,费时三年,在1929年建成通车。它始于绍兴市区的五云,终于上虞的蒿坝,全长36.7公里。
萧绍公路终点绍兴北海畈至五云的接线工程,由政府掏钱拆城墙,又有省道局修建筑路,于1928年动工,在1929年4月完工,全长3.77公里。在千年古城内,开条公路是办不到的,以石板路为主的道路,窄小得一把油布雨伞能遮住街路两边屋沿的檐头水。在私有制年代,拓路拆迁是不可能的,于是只好拆公有的古城墙,拆去了绍兴城西北角。
蒿坝至杉树潭(今三聚潭),长34.1公里。由浙江省建设厅公路局修建。该公路于1928年动工,1929年12月竣工。
而嵊州市区至杉树潭的嵊杉公路,长7.9的公里。则由嵊杉省道汽车有限公司承筑,为商筑商营公路,于1926年动工,1927年通车。
至此,全长154公里的萧(山)绍(兴)曹(娥)嵊(县)新(昌)公路全线通车。
至抗日战争前夕,以官筑和商筑方式,陆续建成萧(山)绍(兴)曹(娥)、嵊(县)杉(树潭,今三聚潭)、嵊(县)新(昌)、嵊(县)东(阳)、崇(仁)甘(霖)、西(山)大(市聚)、江(口)拔(茅)、曹(娥)甬(宁波)等公路。
抗日战争期间,为堵阻日军进犯,被迫毁掉部分公路,战后逐步修复。
至1949年底,境内公路通车里程245.1公里。
三、民族实业家金汤侯
说起绍兴的公路运输业,有一个人与此有极大的渊源关系,这就是民国时期绍兴实业家金汤侯。
金汤侯(1888—1967),名城,字汤侯,以字行,绍兴皋埠镇人。
幼受私塾教育,19岁肄业于上海复旦公学,旋去江西饶州府学幕。后历任县、府、道公署幕僚。清宣统三年(1911),任烟台地方审判厅主簿。1913年起,先后任浙江省天台、新昌县知事,山东省署机要秘书及黄县、即墨县知事,颇有政绩。在新昌时,尤重视发展农村经济,作蚕、桑、菸、茶农事调查,载入县志,极富远见。
1926年,开始从事交通事业,创建绍曹蒿公路,1929年竣工通车。
1933年,向浙江省建设厅租办萧绍公路,1929年竣工通车。
1936年,受聘任苏嘉湖公路经理,同年又租办新天临黄公路。
10年之间,连续经营5条公路,成绩卓著,为社会各方面所称誉。
1941年日军侵绍,化名刘绍成,避居沪上。
抗日战争胜利后,公路事业凋残不堪,复全力进行恢复发展。萧绍公路由战后仅存两辆旧车,发展至48辆。
1953年1月,将萧绍、绍曹蒿、蒿新、新天临黄4条公路移交给国家,苏嘉湖公路由江苏省交通厅收回。(经省政府批准,由省交通公司接收萧绍、绍曹蒿、蒿新三家公路运输企业,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绍兴国营汽车运输公司。)
四、《越游便览》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汉文正楷印书局印刷出版《越游便览》,书名题署张载阳,编著者萧绍、绍曹蒿、蒿新长途汽车公司。
张载阳为该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汤侯自任总经理。张载阳军人出身,陆军上将,又曾任浙江省省长。拉张载阳入伙,是为了找靠山,有了张的支持,金汤侯创事业当然就一帆风顺了。
本书专以引导来越旅客游览为目的,“俾旅行者舟车浏览,探幽选胜,有按图索骥之快云尔。”堪为早期完备之地方旅游指导手册。
本书内容丰富全面,“首沿线交通,以明水陆。次沿线城镇,以纪里程。次名胜古迹,以快游览。次著名物产,以供需要。次旅客须知,以利往来。次食宿娱乐,以便行止。末附录章则及各机关所在地址表,以备查考。并择较著之名胜古迹风景摄影,冠于卷首,以当卧游。”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