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基湾小学校徽——民国时期徽章校徽证章奖章勋章纪念章类。 今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基路。南湖区下辖:建设街道、解放街道、新嘉街道、南湖街道、新兴街道、城南街道、湘家荡度假区(七星街道)、南湖新区(东栅街道)、长水街道、凤桥镇、余新镇、新丰镇、嘉兴科技城(大桥镇)。
¥
550
七五品
仅1件
年代民国 (1912-1948)
材质铜
尺寸2.4 × 2.1 × 0.11 cm
上书时间2021-08-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七五品
-
品相自定
- 商品描述
-
【殿基湾】
“嘉兴镇地名集”——中基路:中街、殿基湾各取一字而得名
中基路东起北丽桥,西止栅堰桥,全长870米,宽4米,沥青路面,路东首商店较多,路南側有苗猪交易所,集市贸易较为兴旺。
中基路从原中街和殿基湾各取一字而得名。
明清时期就有中街、殿基湾。
1934年两路并称中基路。
1966年9月改为大寨路。
1981年复名中基路。
按:旧城改造后,现中基路面貌已较前不同。
【殿基湾小学】
走过嘉兴动力机厂,是当时城北路上唯一一个十字路口。路东是中基路延伸过来的殿基湾,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还有一个小学。路西是栅堰,当年的栅堰口头有好几幢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和一些平房,从一些房子的防火墙来看,解放前这里曾是大户人家。走过栅堰桥就是嘉兴酒厂,往里走是一条乡间小路,路东是环城河,路西就是稻田。之后嘉兴电控厂在今天的厂址建起,出资筑起一条水泥路,也就是今天的栅堰路。今天城北路上的半岛公寓就是在当年栅堰路口的那块土地上建造起来的。
中基路分为两端:东段称中街,西段名殿基湾,1934年两路合称中基路。由北丽桥下岸至蒲鞋弄,称“中街”;蒲鞋弄往西至现建银大桥,为“殿基湾”。殿基湾之名起于此处为古刹水西寺旧址。水西寺迁址后,月河旧址仅余殿基,故名殿基湾。
中基路东起北丽桥,西至城北路,长640米,清代时以便民街为界,东称中街,西名殿基湾。1928年《嘉兴新志》载,城区以北门大街、塘湾街、中街最为繁盛……中街有商店112家,以鱼行、糖果茶食、腌腊、麻皮行等店为最多。当时中街上茶馆、饭馆从早到晚热闹拥挤,怡园茶馆曾是米业人士聚居所在,徐震泰的蒸缸羊肉名闻一时。直到本世纪初中基路仍是商业市街,集市贸易尤为兴旺。运河边小猪廊下曾是全市苗猪集散地,常年农船云集,年成交苗猪量12万多头,相当有名。殿基湾以居民住宅为主,民国时曾建徐家洋房,在一片江南民居中独树一帜。
【吴藕汀:《殿基湾》 】
吴藕汀《药窗诗话》未刊稿之《殿基湾》:
望吴门外殿基湾,
一水清流远市阛。
曾有四家佳话在,
谈诗读画藉偷闲。
殿基湾:殿基湾在嘉兴北门外,过丽桥转西,走过中街就是。“殿基”两字,无可考实,有人说是“田鸡”,也没有争论的价值,更有人说,当时建筑城区,运河改道,这里是楞严寺的大殿基地,那更是“齐东野语”了。其中都是居家,没有店铺,门前横善一道运河,吃水相当便利,是北门城外住宅最好的地方。戊寅秋天,因父亲有病,为求医便利,一度迁到那里居住。租的是汪姓房屋,住了三个月,父亲病重回家。这冬父亲去世。下一年己卯春天,外舅家从南汇迁来,暂住在殿基湾底的万姓房屋里,是靠街一底二楼。我就奉母亲,偕内子并长女也来同住。觉得那里安静一些,可以读书作画,不受外来的干扰。二儿三女,出生在这里。殿基湾里除了与蔗庭砚兄来往外,没有其他熟悉的人。自从盛丈子瑾迁居外月河抱月村,多了一位熟人,觉得热闹得多了。后来结识了程朗秋、沈茹菘两兄。每天谈诗读画,饮酒玩牌,兴致好了不少。朗秋比我大一岁,茹菘比我小六岁,蔗庭比我小七岁,盛丈戏称为“殿基四家”,比之於“扬州八怪”。至壬午冬天,始迁回南堰老屋,一共住了四年。
【嘉兴游记·禾胜纪略】
作者:柏德生
(《星火》杂志1946 年第7期,5-9页)
现在的嘉兴,我想可列入闹市之群了。
当我们车抵嘉兴时,正交上午九时,离车站赴目的地,还有一箭之遥,其间有洋车维持交通,途中倒也颇不寂寞。
同去四人,竝、竝的妹妹、俊和我。
嘉兴也可说是竝的第二故乡了。一切他都很熟,在洋车上,他指点给我们看四周的景物。
在车站前的绿荫深处是嘉兴的苗圃。那里面,培植着,一切花木的幼苗。于是,洋车循小道而走了泥路,左边是私立秀州中学的校舍。以后,夹道的不是参差的矮屋,就是葱翠的原野,顷刻间,不觉已到了目的地——殿基湾。
殿基湾,一名猪廊下,又叫米廊下,是竝的寄母居处。那里开设着很多的猪行和米行,所以都称此名,这条廊靠大运河,近处架有一顶桥,名北丽桥。相传秀水在桥东,在天和晴明的时候,则水漾五色,看见的人,多获福利,但是现在,虽然同在天朗无云的天气中,水面上荡漾着,只是些五彩的“垃圾”,而水波也不像往昔的漪涟了。
在殿基湾坐了一会后,便去玩寺庙,嘉兴的寺院真是触目皆是。或壮或陋,或整或坍,形色都有,而称为雄伟宽大的却也有九所。我们先去玩了一所精严寺,后来又去楞严寺,都有三座大雄宝殿。颇壮观瞻。据云,楞严寺为昔年孙仲谋纪念其妹所建。当年孙仲谋所所从了周公瑾之言,诈将其妹许配刘备,结果“弄假成真”,就此嫁了刘备,后来落得个孙尚香投江而死。倒也颇觉忏悔。于是,在周瑜死后,就建了这座寺院来纪念她。那里面有雄伟的塑像。一座铜雕的佛像。虽然,他的手指,遭了战时炮弹的侵袭(今以木代之),却还是孙吴时的遗物呢?
楞严寺确是嘉兴首指一屈的大寺,寺的四周,恰循着一条小溪,那就是当年西施的倾脂河。昔日的音容今何在呢?感慨凭吊,不禁神往,我想,现在这飘满在河面的浮萍,亦足以令人深思的吧!
【中基路小学】
文|郁光明
中基路的西段叫殿基湾,殿基湾里有一座当时为数不多的完全小学——中基路小学。我在这里读完了小学,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在我就读中基路小学时它不叫“中基路小学”,而是叫“私立敦义米业小学”,我不知道其中的意思。后来才改为中基路小学的。
中基路小学在殿基湾的最西头,再过去就是棚户区了。它是由一座老式的民居大宅改建的,沿街的第一进,楼下是教室,楼上是老师的宿舍。上学时学生要从一条小弄堂里进去,穿过厨房间,天井,第二进是一个大厅,大厅是作礼堂用的,前后两个天井。第三进又是教室。西厢房一带也是教室。再西边有一个操场。马路的对面,有一座关帝庙,关帝庙的旁边有一幢二层楼,它是学校的分部,楼上楼下有二个教室。在上小学一至四年级时,当时叫初小,是在本部上的。到了五、六年级时,也就是高小了,就要到对面分部上课了。刚开始时,关帝庙里还有泥塑木雕的关老爷,供有香火。春天供销社在关帝庙的门口设摊收购春笋。我记得在58年除四害,驱赶麻雀时,我们爬在关帝庙的屋顶上,敲锣打鼓,摇旗呐喊。待我们毕业后,关帝庙也归学校了。
中基路小学的老师对我们学生真的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这些在当时我就有很深刻的感受。当时的校长是一位姓朱的女校长,我一直不知道她的名字,后来我也一直不知道她的情况。她给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为此我把对朱校长的怀念,写在《两个咸鸭蛋》的一篇文章中。
我的启蒙老师是一位瘦小的叫周秀清的女老师,学校里有两位姓周的女老师,我们都叫她小周老师。她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并教语文。教我们珠算的是一位叫赵庭标的男老师。赵老师是绍兴人,担任课任老师。家住在梧桐树街工人文化宫的后门口附近。我记得在三四年级时有一位嘉兴机场的随军家属,姓富的老师,富老师是东北人,对我很好,虽然只教过我们两年,后来又随军队调走了,我很怀念她。教导主任是一位叫杜守长的男老师,平时很严肃,不拘言笑,我们在他背后就叫他杜瘦长,又大又瘦又长。
学校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大礼堂的边上有一间放杂物的小房间,我们把它清理出来养免子,赵老师要我和李荣华同学负责,我们去新华书店买书籍,买来了安哥拉长毛免和力克斯皮革用免的小免子。不仅养大了而且还繁殖出了小免子。为此李荣华同学还代表勤工俭学小组参加了县里的夏令营。
教室后面到厕所之间有一小块空地。我们学习米丘林,把西红柿嫁接到马铃薯上,可能这里晒不到太阳的原因,上面结了西红柿的,下面不长马铃薯。下面长了马铃薯的,上面不结西红柿。
在我读小学时,小学还分初小和高小两部分,读到四年级,初小毕业,再考高小。我们这一届是取消初小升高小考试的第一年。在这一年由外月河范家举办的外月河初级小学撤消,学生分别分流到中基路小学、坛弄小学和北京路小学。
教我的老师们年事已高,逐渐的都已离我们而去。几年前我得知周老师住在建银桥下的教工宿舍时,我曾经去看望过她,最近我在新安医院,遇到周老师的儿子方小平兄妹两。得知周老师即日要住到新安医院来,过了几天我到新安医院去看望她,周老师是我不多的尚健在的小学老师,她和我母亲同年。我祝她健康长寿。
离开学校后,我回去过几次,后来的老师也都不认识了,就去得少了,中基路改造时,我带老伴重走了中基路、外月河,朝北廊下、猪廊下。当然也到了留下我童年记忆的中基路小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