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史学史 瞿林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 9787040508833 正版旧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史学史 瞿林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 9787040508833 正版旧书

正版旧书 里面部分笔记 内容完好 可正常使用 旧书不附带光盘

6.6 九五品

库存362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瞿林东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508833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线装

页数468页

货号4272370

上书时间2024-04-15

辉煌二手教材专营店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温馨提示:亲!旧书库存变动比较快,有时难免会有断货的情况,为保证您的利益,拍前请务必联系卖家咨询库存情况!谢谢!
书名:中国史学史
编号:4272370
ISBN:9787040508833[十位:]
作者:瞿林东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01月
页数:468
定价:57.00 元
参考重量:0.860Kg
-------------------------
新旧程度:6-9成新左右,不影响阅读,详细情况请咨询店主
如图书附带、磁带、学习卡等请咨询店主是否齐全* 图书目录 *
绪 论
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范围和任务
二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国史学的发展
三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和研究中国史学史
*章 先秦时期史学
*节 远古传说历史意识与历史记载
一远古传说史诗与历史意识
二史官的出现和历史记载的早期形态
三《尚书》《诗经》和 《周易》
四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的国史
第二节 从学在官府到私人著史
一春秋末年的社会与史学变化
二孔子修 《春秋》
三《左传》及其历史编纂特点
四《公羊传》与 《梁传》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多种历史撰述
一《国语》与 《战国策》
二《竹书纪年》《世本》与 《山海经》
第四节 先秦诸子的历史观
一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历史观
二墨子老子和庄子的历史观
三商鞅韩非子和邹衍的历史观
第二章 秦汉时期史学
*节 大一统政治局面与秦汉史学
一大一统局面与大一统思想
二多元的历史观念
三关于史学的初步认识
第二节 奠定史学宏大规模的 《史记》
一司马迁与 《史记》的撰述旨趣
二“成一家之言”
三“究天人之际”
四“通古今之变”
五有关 《史记》的续补
第三节 刘向刘歆的历史文献学成就
一刘向刘歆父子的史学活动与历史文献学成就
二汉代的阴阳五行学说
第四节 *部反映大一统历史局面的朝代史 《汉书》
一班固与 《汉书》
二《汉书》的性质内容和体例
三《汉书》的博洽
四《汉书》的天人关系论与历史变化观
第五节 汉代史学的其他成就
一修史制度与 《东观汉记》
二荀悦与 《汉纪》
三风俗史与地方史
四重视少数民族史撰述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
*节 历史形势的变化促进史学的多途发展
一历史形势的变化
二社会思想的特点与史学社会影响的扩大
三史学多途发展的趋势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一朝代史撰述的兴盛
二司马彪 《续汉书》袁宏 《后汉纪》与范晔 《后汉书》
三陈寿 《三国志》与裴松之 《三国志注》
四关于北方诸民族政权历史的撰述
五南北朝时期的三部 “正史”
第三节 地方史家传谱牒及其他
一地方史
二家传和谱牒
三佛教史籍
四《水经注》与其他方面的历史撰述
第四章 隋唐时期史学
*节 史馆的设立和官修正史的成就
一五代史纪传和 《五代史志》
二重修 《晋书》和 《南史》《北史》
三实录和国史
第二节 刘知几与 《史通》
一史学家批判意识的滋长
二系统的史学批评著作 《史通》
三刘知几论 “史才三长”
第三节 典制体史书 《通典》的旨趣及其史学价值
一杜佑的经世致用史学思想
二典制体通史的开创之作 《通典》
三杜佑史论的特色
第四节 历史撰述的多方面成就
一《帝王略论》与 《贞观政要》
二地理书的撰述
三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
四民族史撰述的新进展
五历史笔记的兴起
六《会要》的编撰
七佛教史籍的发展
第五章 五代两宋时期史学
*节 时代变迁与史家的历史思考
一天人关系的理性认识
二“正统论”的兴起
三史论与史评的发展
第二节 撰述前朝史与修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一五代宋初的官修史书
二《新五代史》和 《新唐书》
三国史纂修及其成就
四史学批评的发展与史家修养论的深入
第三节 编年体史书的代表性著作 《资治通鉴》
一司马光主修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
二《资治通鉴》的 “资治”思想
三《资治通鉴》的叙事艺术
四袁枢的 《通鉴纪事本末》
第四节 纪传体史书的 “会通”之作 《通志》
一通史撰述理论的发展
二典制史范围的扩大
三郑樵 《通志》的史学价值
第五节 两宋史学的其他成就
一本朝史的撰述
二吕祖谦和朱熹的史学
三民族史观和少数民族史记述
四历史笔记地理书和出使记
五金石学与考史之学
第六章 辽夏金三朝和元时期史学
*节 辽夏金三朝的史学
一辽朝的史学
二西夏的史学
三金朝的史学
第二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元代史学
一元朝的修史机构和对中原文化的吸收
二《蒙古秘史》和以蒙古族为主要内容的官修史书
三元修宋辽金三史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意识
四元代的私人著史
第三节 马端临 《文献通考》对 《通典》的拓展
一《文献通考》对 《通典》的拓展
二马端临的历史思想
第四节 丰富的少数民族史学
一藏族史学的成果
二《突厥语大词典》与 《福乐智慧》的史学价值
三南方少数民族的史学
第七章 明至清中期史学
*节 明代史学的发展
一君主专制政治的发展与官修史书
二私人著史的繁荣与局限
三专史与方志
四少数民族历史的撰述
第二节 晚明史学的特点
一王世贞胡应麟的史学理论成就
二李贽历史评论的批判精神
三史学的经世之旨与考据之功
第三节 明清之际史学家的历史批判精神
一黄宗羲的历史批判
二《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的学术成就
三王夫之史论的理论价值
四顾炎武的史学及其影响
第四节 清代前期史学的繁盛与嬗变
一以 《明史》为代表的官修史书
二史书体裁的新探索与历史文献的整理
三三大考史家的成就与崔述史学的疑古思想
四少数民族历史撰述的进展
第五节 章学诚与 《文史通义》
一章学诚撰 《文史通义》
二章学诚在史学理论上的重要成就
三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
第六节 中国古代史学优良传统及其局限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二中国古代史学的时代局限
第八章 晚清时期史学
*节 民族危机刺激下历史演进观念的深入发展
一民族危机的紧迫感和救亡图强史学思潮
二龚自珍的批判精神和对公羊学 “三世说”的改造
三早期维新派的历史变革观
四康有为的新 “三世说”
第二节 中西文化撞击下对古代史学面貌的突破
一魏源的 《海国图志》
二《瀛寰志略》《中西纪事》《朔方备乘》
三黄遵宪 《日本国志》的时代价值
四严复 《天演论》的传播和史学意义
第三节 外国史学的输入与中国史学在国外
一洋务派人士和西方传教士的外国史译介
二维新派人士对外国史学的输入
三欧美革命史著的译介与影响
四中国史学在国外
第四节 20 世纪初年 “新史学”的倡导
一以进化论为指导的 “新史学”的提出
二梁启超前期的史学建树
三夏曾佑 《中国古代史》的创新价值
四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著
五近代新史学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
第五节 辛亥革命前后史学的新进展
一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宣传革命的史论
二国粹派史学活动
第九章 民国时期史学
*节 史学观念的转变与西方史学的引入
一新文化运动与史学观念的转化
二各种西方史学观念的引入
三新的史学体制的形成
第二节 新历史考证学的成就
一新史料的发现
二王国维的古史考证成就及其 “二重证据法”
三胡适傅斯年的史学方法论
四陈垣陈寅恪的史学成就
五新历史考证学的贡献与局限
第三节 史学变革中的多种趋向
一梁启超后期的史学建树
二顾颉刚的 “层累”说与古史论战
三柳诒徵吕思勉钱穆的史学
第四节 新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史学
一少数民族史的田野调查和史料整理
二多种少数民族史撰述
第十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与发展
*节 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的贡献
一唯物史观的传播
二李大钊的史学贡献及其 《史学要论》
三关于历史学学科体系
四关于历史观和方法论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社会环境
二《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一抗战时期延安与重庆地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二郭沫若吕振羽的史学贡献
三翦伯赞侯外庐的史学贡献
四范文澜与 《中国通史简编》
五邓初民胡绳的史学贡献
第四节 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贡献
一毛泽东关于史学工作的论述
二毛泽东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断
第十一章 新中国时期史学的变革 成就和当前发展趋势
*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一毛泽东论历史研究与史学发展及其理论意义
二唯物史观的广泛传播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科建设
三关于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及其历史意义
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史学的新气象
五中外史学交流的开展和深入
六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与中国史学的继续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建设新成就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二关于历史学的理论建设
三关于理论方法论的运用
四关于史学遗产
五关于建设有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六关于史家修养的新境界
第三节 历史撰述的主要成果
一中国通史撰述的成就
二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三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的成就
四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新成果
五世界史研究的拓展与学科建设的加强
六1949 年以后港澳台地区的史学
第四节 当前中国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史学创新和历史知识的普及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新型历史文献资料的丰富
三继承优秀史学遗产与发扬中国史学的民族特色
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史学发展道路
阅读文献
后记
  • 中国史学史 瞿林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 9787040508833 正版旧书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