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游记儒尔·凡尔纳 著;
部分旧书采用了标准图片,会可能出现少部分不同印次出版不同封面的情况,旧书无光盘、腰封、书衣、附件等,如有其他问题可咨询客服。
¥
9.51
4.0折
¥
23.8
九品
仅1件
作者儒尔·凡尔纳 著;
出版社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1300445
出版时间2011-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3.8元
货号1081070083272982537
上书时间2024-12-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前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由于青少年受到知识、阅历以及阅读欣赏经验的限制,他们对于读物的选择往往倾向于趣味性、故事性,因此,历险、科幻、探案类读物在多次中小学生阅读情况调查中,都被大多数青少年列为自己最感兴趣、最爱看的图书之一。
历险、科幻、探案类故事有着极其曲折的故事情节,极丰富的想像力,因此对青少年有着十分强烈的吸引力,阅读此类读物中的经典作品,可以极大地提升青少年的勇气与智慧,培养他们正直、勇敢和坚强的良好品德。
例如,英国作家柯南·道尔所著,风靡世界一百多年的《福尔摩斯探案》系列作品,故事曲折、情节紧凑,既不血腥,又很有趣,十分适合青少年阅读,而主人公福尔摩斯正义、坚强、机智的品德和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严谨的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自问世以来,就是各个时代、各个国家青少年心目中不朽的英雄形象。
同样具有广泛影响力,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热烈欢迎的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历险作品,则将探险和科学完美结合起来,书中不仅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还包含大量各类学科的知识,犹如一本百科全书,令读者爱不释手。凡尔纳在他的作品中,都不遗余力地歌颂了人类在科学领域内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临危不惧、百折不挠、患难与共的高尚品质,是青少年学习和借鉴的好榜样。
而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许多青少年题材作品,则更符合少年儿童的阅读口味,这些作品多以儿童为主角,以对比的手法描述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对待财富、宗教等事物态度上的区别,从儿童本位的价值观出发,肯定和赞美了孩子的生命活力和天真纯洁的本质,并从儿童的视角,抨击了自私、残忍、冷酷等人性的丑恶面,歌颂了勤劳、勇敢、正直等优秀的品德,对青少年有很大的教育和启迪意义。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一本好书就像一盏明灯,会照亮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经典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人类长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精神文明的精髓,承载着作家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理想,是人类文化的宝库,青少年正处在一个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关键阶段,这些历经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丰富他们的人生经验、充实他们的课外生活,犹如最好的导师和朋友,伴随他们一同成长。
导语摘要
《地心游记》是凡尔纳早期的著名科幻小说之一。小说讲述的是德国科学家里登布洛克受前人的一封密码信的影响,带着其侄儿和向导,进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险旅行。他们从冰岛的一座火山口下去,沿途克服了缺水、迷路、暴风雨等艰难险阻,终于从西西里岛的一座火山回到了地面。
目录
第一章 李登布洛克叔叔
第二章 神秘的羊皮纸
第三章 叔叔也迷惑了
第四章 我找到了钥匙
第五章 叔叔的决定
第六章 辩论
第七章 行前准备
第八章 我们到了哥本哈根
第九章 冰岛见闻
第十章 冰岛的一次晚餐
第十一章 向导汉斯·布杰克
第十二章 去斯奈弗的路上
第十三章 即将到达斯奈弗山
第十四章 最后的休整
第十五章 斯奈弗山顶
第十六章 火山口底
第十七章 开始真正的旅程
第十八章 海面下一万英尺
第十九章 “我们一定要实行配给了”
第二十章 一条死胡同
第二十一章 渴!
第二十二章 还是找不到水
第二十三章 “汉斯,对!”
第二十四章 海下
第二十五章 休息一天
第二十六章 我走失了
第二十七章 困在地下迷宫
第二十八章 声音
第二十九章 获救
第三十章 地中海
第三十一章 木筏
第三十二章 航行第一天
第三十三章 巨兽格斗
第三十四章 阿克塞岛
第三十五章 风暴
第三十六章 我们到哪儿去?
第三十七章 一个人头
第三十八章 叔叔的讲演
第三十九章 遇到巨人
第四十章 障碍
第四十一章 又一次垂直降落
第四十二章 我们的最后一餐
第四十三章 火山爆发
第四十四章 回到地面
第四十五章 尾声
内容摘要
《地心游记》发表于1864年,是凡尔纳早期著名的科幻小说之一。《地心游记》讲述的是德国科学家黎登布洛克教授前人一封密码信的启发,偕同侄子阿克塞尔和向导汉斯,进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险旅行。他们从冰岛的斯奈菲尔火山口下降,在地心经历三个月的艰辛跋涉,一路克服缺水、迷路、暴风雨等艰难险阻,最后从西西里岛的火山口返回地面。在小说中,凡尔纳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巧妙地穿插在小说的情节及对人物的刻画上,在向读者描述一个神奇的地下世界,展示曲折生动、饶有趣味的情节同时,又让读者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感受人类征服自然的坚强意志。
精彩内容
我的叔叔李登布洛克教授住在科尼斯特拉斯街十九号,这是汉堡旧城区里一条最古老的街道。1863年5月24日,星期天,我的叔叔急匆匆地赶回了他那所小住宅。
家里的女佣人马尔塔以为自己把饭做晚了,因为饭菜刚刚开始在锅里嗞嗞作响呢!
“瞧着吧,”我心里想,“叔叔的性子比谁都急躁,要是他肚子饿了,准会大喊大叫的。”“怎么,李登布洛克先生已经回来了!”马尔塔打开餐厅的门,神情惊惶地喊着说。
“是啊,马尔塔,不过不用担心饭还没做好,现在还不到两点钟。圣米歇尔教堂的钟刚刚敲过一点半钟。”“可是,为什么主人这么早就回来了?”“或许他自己会告诉我们的。”“他来了!阿克塞先生,我得走了。你跟他说话的时候我最好躲起来。
”说着,马尔塔回到厨房——她那个安全领地去了。
只剩下了我一个人。但是,要想成功说服一位脾气暴躁的教授,像我这种优柔寡断的人是无法做到的。我正打算悄悄地跑回我在楼上的小屋时,临街的大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只听沉重的脚步压得楼梯作响,这房子的主人穿过餐厅,跑到他的工作室去了。
不过在他急促穿过餐厅的时候,他把他那根圆头儿手杖丢到房角,把他头上的大帽子丢到桌子上,又向他的侄子大声地命令道:“阿克塞,跟我来!”我还没来得及行动,教授又用急躁的声音向我喊道:“怎么?你还不来!”我赶快飞奔到我这位厉害老师的书房去了。
李登布洛克并不是一个坏人,这我也愿意承认;但是,除非世界上发生
了什么奇迹,不然他这一辈子总是个怪异而让人捉摸不透的人。
他是约翰学院的教授,讲授矿石学;在讲课的时候,他总要发一两次脾气。他并不理会他的学生是否按时上课、是否用心听他讲课、学习上是否有成就,这些细节他全不关心。用德国哲学家的话来说,他是凭“主观”讲课的,讲课只为他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他是一个自私的学者,一个科学的源泉,但是想从这个源泉里打上水来却是很费事的。一句话,他在学问上是个吝啬鬼。
在德国这样的教授很多。
不幸的是,我的叔叔说起话来并不怎么流利,与朋友闲谈时倒还好一些,但在公共场合就不行了。对一个演讲者来说,这的确是个令人遗憾的缺点。因此在学院讲课的时候,教授常常会突然停下来,和一个拗口的、特别刁
难人的词较劲儿,而那个词也似乎要顽抗到底,难度不断膨胀,最后终于被教授以不太符合科学规范的粗话的形式说了出来,他随后便会为此大发雷霆。
在矿物学里有很多拗口的希腊文和拉丁文术语,很难发音清晰地读出来,甚至就连诗人的嘴也很难讲出来。我并不是诋毁这门科学,也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可是当一个人碰到类似“斜方六面结晶体”、“树脂沥青化石”、
“钙黄长石”、“深绿辉石”、“辉钼矿”、“钨酸锰”、“钛酸氧化锆”这样的词汇时,即使最灵活的舌头也难免会说错。
在这座城市里,人人都知道我叔叔有这样可以原谅的毛病。于是他们就以此取乐。等他说到发音困难的地方,他越是火冒三丈,他们笑得就越厉害。这种趣味就连德国人也认为不怎么高雅。听李登布洛克讲课的人总是很多,但是其中有不少人是特地来看教授发脾气的,来寻开心找乐儿的。
不管怎么样,我要实实在在地说,我的叔叔是位真正的学者。虽然他有时动作有点儿粗鲁,搞坏一些标本,但却有地质学家的天才和矿石学家的敏锐观察力,用起他的锤子、他的钻子、他的磁石、他的吹管和他的盐酸瓶子来,他是很在行的。从某一种矿石的裂痕、外表、硬度、可熔性、响声、臭气和味道,他可以毫不迟疑地判定它在现代科学所发现的六百种物质中是属于哪一类。
李登布洛克在所有国家的科学机构里都得到尊敬。亨弗里·戴维先生、
德洪伯特先生、富兰克林和萨宾上尉路过汉堡的时候,都要来拜望他。还有贝凯雷先生、埃贝曼先生、布鲁斯特先生、仕马先生、米尔纳·埃德渥先生
都喜欢同他研究化学方面的重要问题。他在这门科学上有过很多发现。1853年,李登布洛克教授在莱比锡出版了《超验结晶学通论》,这部书为大对开
本,附有铜版插图;但因成本太高,还要倒贴钱。
此外,我的叔叔还荣任过俄国大使施特鲁夫先生的矿石博物馆馆长,那里珍贵的藏品在欧洲闻名遐迩。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现在正急躁地向我大声喊叫。你们可以想象:一个瘦高个子,非常健康,一头金黄色的头发,外表很年轻,五十岁左右的人看上去只有四十岁左右。他那双大眼睛在他那副大眼镜后面不停地转动;他的鼻子既长又细,像一把锋利的刀;调皮的学生常说教授的鼻子是有磁性的,能吸住铁屑。那纯粹是胡说八道!不过它的确能吸住鼻烟,而且数量很大,这可千真万确。
我还要补充一点的是,我叔叔跨一步足有3英尺。他走路时双拳紧握,不难看出他是一个脾气急躁的人,因此我想这已经足够使人清醒地认识到,陪伴在他左右一定是个错误决定。
他这栋位于科尼斯特拉斯街的住所属于半砖半木结构,整个庭院被锯齿形的山墙围绕,旁边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运河经过,与城中其他河流纵横交错。1842年,这里发生过一场大火,但这一街区却没有遭到严重破坏,幸运地被保存了下来。
确实,这所老房子看上去有些倾斜,靠近街道的那一部分向外凸出。它的屋顶则向一旁倾斜,有些像美德协会的学生们戴的帽子。房子的垂直线也
不太精确,但毕竟还很坚固,这要感谢房子前面的一株根深叶茂的老榆树支撑住了它,每到春天,那棵树的一些小树枝就会伸进窗口。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