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旧书采用了标准图片,会可能出现少部分不同印次出版不同封面的情况,旧书无光盘、腰封、书衣、附件等,如有其他问题可咨询客服。
¥ 12.1 3.8折 ¥ 32 九品
库存2件
作者李翔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12819
出版时间2013-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2元
货号998521614142914564
上书时间2024-11-28
前言:与商业为伍
看世界和约见卖东西的小贩,哪个更有吸引力?
几天的旅行者而言,大雪只是增添了克拉科夫的迷人程度。夜晚走在古城的街道上,看着大雪覆盖在城堡、教堂和古城墙上,会让人想起这座城市过去的荣光。而在街上随处可以买到的加热的葡萄酒,则可以帮助游人驱除身上的寒气。“你这么匆忙离开实在是太可惜了,更何况飞机一定会延误。”朋友们都劝我。
当我告诉他们我必须飞回北京的原因时,一个知识分子气息浓厚的朋友斥责我说:“你怎么能够为了见一个卖东西的小贩,而放弃了看世界的机会!”我顿了一顿,回答说:“是呀,只是这个卖东西的商人卖的东西多了点而已,一年卖了1562 亿元。”
一位前辈帮我约好了苏宁电器的创始人和董事长张近东在他的大本营南京见面。这是一次被一再推迟的见面,从我第一次发出约请到这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年。在中间作介绍的前辈也感到为难,于是就在2010 年的年末时再次帮我约见这位中国商业大亨,最终时间却定在了我在波兰访问期间。我只能中断行程,冒着欧洲的雪到正在下雨的南京去——我记得后来当我从苏宁电器的一家旗舰店出来时,南京大雨如注。
张近东创立的苏宁电器,在2010 年的全年销售额正是1562 亿元,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零售之王。当时我是《经济观察报》的一名商业记者。去见张近东,去见这名零售之王,是我的工作。况且,我的确对这个精明的南方大亨有着浓厚的好奇心。
我坐在张近东位于顶层的庞大的(真的可以用“庞大的”来形容)办公室内,听他用带有浓厚南方口音的普通话讲述他和黄光裕的过往故事——他愤愤不平地表示,媒体们都太倾向于国美和黄光裕;他的雄心壮志——温家宝总理在访问苏宁电器时对他说,希望苏宁能成为中国的沃尔玛,他与时俱进了一下,说自己要做中国的沃尔玛加亚马逊;还有他对电子商务的挑战的看法——苏宁易购在当时才刚刚起步,随后和京东商城的大战还未见端倪,但是他已经轻蔑地表示,如果我真正了解了苏宁的后台系统,就不会再向他提起京东商城了;还有他对商业本质的看法——按照他的话说,零售业和一切商业的本质就是要为人的生活带来便捷。
在正式接受访问时,他有一种南方人的狡黠,从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总是先从一个毫不相干的事情讲起。讲到最后,当你误以为他已经忘记了你最初提出的问题时,他突然看你一眼,说:“现在回到你的问题。”但是在饭桌上,他又变成了一个热情的主人。他客气地赞美你才华横溢,频频劝你饮用面前的红葡萄酒,还大大方方地讲起自己所知道的各种商界趣闻轶事,其中有些让人捧腹,有些则让人对商界的黑暗面大吃一惊。
我观看着他半敞开给我的他苦心构建的商业王国——他让我见他的公司高管、访问他引以为豪的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参观他在南京的电器旗舰店。我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句让我颇为震撼的话:“你怎么能够为了见一个卖东西的小贩,而放弃了去看世界的机会!”华沙和克拉科夫的一切开始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座在战争时期被付之一炬的城市,而后按照一位画家的画作来恢复建筑与街道,其中肖邦与斯大林的痕迹并存;还有一座则是米沃什、瓦文萨和教皇圣保罗二世的城市,古老圣洁。
一时之间,很难说去看世界与去同商业大亨交谈,两者究竟哪一个更有吸引力。
采访商业人士是种有诱惑的冒险
我已经做了将近十年的记者。无论我自己是否愿意,更大程度上,我是被人们当作一名商业记者来看待的。曾经,当我被人介绍为中国最好的商业记者时,我的反应是连连谢绝。这不是谦逊,而是我始终不甘于做一名商业记者。我太清楚,在整个文人和知识分子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作家是能够仅仅靠为商人们做传,或者为商业做传就能够被人记住的。
让我们掰开指头数一数,究竟有多少被我们记住的作品是以商业和商人为主角的。托马斯? 曼的成名作《布登勃洛克家族》描述了一个德国工业家族的衰落,除此之外,我能想到的就是司各特? 菲茨杰拉德的《最后的大亨》了,他以一位好莱坞大亨为原型写作了这本书,这是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后来,第一版的《最后的大亨》被当作生日礼物送给了史蒂夫? 乔布斯。但是读了《乔布斯传》之后,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根本没读。
“说到底,我们作家必须研究的还是普通人,国王、独裁者、商业大亨,在我们看来是相当不够令人满意的。这些人的故事经常诱惑作家冒险,而种种努力换来的失败表明,这些人太罕见了,关于他们的作品根本没有办法成为艺术作品中一个合适的领域。他们无法经艺术加工后还显得真实。而普通人才是作家更为肥沃的土壤。他们的出人意料、独一无二和变化无穷,都是取之不尽的素材。伟人通常是始终如一的,而小人物则是各种矛盾的集合体。他们是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他们为你储藏的惊奇永无止境。就我而言,如果要在一个荒岛上待一个月,和一个兽医在一起的日子要比和一位首相在一起的日子好打发得多。”刻薄的小说家威廉? 萨姆赛特? 毛姆如此说道。
和我那些志得意满、认为自己在关注更广阔世界的作家朋友相比,我只是个狭隘的商业记者。认识到这个现实一度让我觉得沮丧。
我还有一位朋友曾经讲过一句很妙的话:“如果人们意识到你写作的题材和写作的对象是真实的,那么就像高考加分一样,人们对你的要求,平白无故地就比对同代小说家们的要求要低一些。”套用这句话,如果人们意识到你的写作对象是商业和商人,效果也就像高考加分,人们对你的要求会低一些。或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市面上充斥着各种简单编造的商业书籍。按照简单的经济学供需法则来说,既然它们成功占据了书店的显要位置,就证明人们对它们的需求始终存在,而且,需求还很旺盛。而这种旺盛,或许反而无助于优质的商业写作。
但是我被这群人所吸引。在阅读上,我欣赏毛姆那刻薄的口吻,我喜欢他的那些小说和他谈论其他作家时的那股尖酸劲儿。但是在行事时,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要效仿奥里亚娜? 法拉奇,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都是记者。法拉奇就像一个疯狂的集邮爱好者对待各种稀缺邮票一样对待那些掌权者。她发了疯般地想要坐到他们面前采访他们。她为之焦虑不已:“每当遇到一个事件或参加一次重要的会见时,我总是焦虑不安,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眼睛、耳朵和头脑来进行观察、倾听、思考,以便从中理解一条蛀虫是如何钻入历史这块木头中去的。”
在《风云人物采访记》的序言中,她感慨地说:“啊,要是有谁用录音机采访过他(耶稣),记录了他的声音、思想和语言就好了!啊,要是有人把圣女贞德在审讯中和在被烧死前的话速记下来就好了!
啊,如果有人带着摄像机采访过克伦威尔和拿破仑就好了!”
只是在中国,鲜有记者能像她那样将总理或部长列入自己的待采访名录。不过,抛却这些政治上的权势人物不提,在中国活跃着另外一个会让人格外兴致盎然的群体:企业大亨。他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从1978 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的产物。当这个庞大的国家在2011 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时,这些企业大亨也以同样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自己的公司、积累自己的财富。关于如何评价这个人群,人们的看法基本上会陷入两个极端。赞美他们的人认为他们是整个国家最珍贵的财富,正是他们创造了这些年的中国经济奇迹;批评他们的人指责他们破坏了环境,压榨了工人,过于炫耀自己的财富。至于我自己属于赞美者还是批评者,我想读者很可能会根据我过去的文字来作出这样的判断——一个赞美财富和企业家的人。
我自己却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我只是在赞美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可以用两个词语来概括:建设和创造。我用文字捍卫的是创造者和建设者。我赞赏人类中的创造者,而这群商人,或者这群企业家,他们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创造者:创造最多的财富、创造最多的工作机会,也为描述者们创造了最多的故事??也许,我就这样在商业写作者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看世界的同时,观察这些商业明星
“约见他们经常需要花九牛二虎之力,他们几乎总是以使人心寒的不予理睬或拒绝来回应我的请求,即使最后同意见我,也要让我等上几个月以后才给我一小时或半小时的时间。”奥里亚娜? 法拉奇说,尽管在当时她已经被认为是全世界最能说服人接受采访的记者。
每一个记者都会有类似的焦虑,只是他们想要采访的人不同而已。社会新闻记者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要采访的一桩事故的受害者或受害者的家属才是最难以突破的。因为他们刚刚受过惊吓,情绪不稳。政治记者会认为那算什么,你连首长的秘书这一关都过不了。至于商业记者和财经记者,我先给你们讲个段子吧。
这个段子是我在一个饭局里听到的,说的是一个知名国际新闻机构的女记者,在一次会议之后穿越人群,赶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乘车离开之际来到周行长的座驾前,用手拍打车窗。周小川困惑地摇下车窗,记者马上就问:“请问周行长,人民币汇率会调整吗?”行长无言以对,摇上车窗。后来,女记者因为专访到周小川成为当年该新闻机构中国区的优秀员工之一。我自己亲眼见到例子的是,在博鳌亚洲论坛,当时还是中海油董事长的傅成玉被记者们团团围住。他一边说些客气话,一边往前走,人潮涌动,经过之处,会场的桌子都被挤倒。
我不能假装说,自己一直都能很轻松地约见到这些企业大亨。和其他人一样,我经历的也是拒绝、拒绝、拒绝,然后有一天突然接受。这就是我作为商业记录者的工作。我希望自己能够用非常平常的心态来看待所有这些拒绝和接受。既不因为无休止的拒绝和等待而愤世嫉俗,也不因为能坐到他们面前就洋洋自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如果别人对你很好,那就说声谢谢;如果别人对你不好,也要以平常心待之。”基本上,这也是在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所须秉持的心态。
接下来我需要再一次引用刻薄的毛姆先生的话:“很多人对会见名流抱有热情,我曾一度对此迷惑不解。靠跟朋友说你认识名人来获取声望,只能证明你自己微不足道??我曾经迷恋,深深地迷恋几个人。不过总的说来,我对人感兴趣并非因为他们本身,而是因为我的工作。”
李翔,现任《时尚先生·ESQUIRE》主编,曾任《经济观察报》主笔、总编辑助理,《第一财经周刊》总主笔。著有《谁更了解中国》、《商业的心灵》、《商业领袖访谈录》、《沸腾的十年:1999--2009年的中国纪事》等。
前言 与商业为伍
Chapter 1 美国,现在开始更关心世界
我们是谁
到硅谷去
团长柳传志
正是这篇文章引起轩然大波
与田溯宁聊乔布斯
Chapter 2 日本,马云说,我们还年轻
孙正义与谷川俊太郎
和马云共进晚餐
去做事和作出改变
真正的明星
给马云的信
Chapter 3 冰岛,从诗歌到商业
黄怒波在冰岛
海外的诱惑
不陌生的麻烦
资源与布局
不能做家门口的汉子
Chapter 4 英国,老的、贵的和酷的
造访“帝国”
古德伍德庄园
从劳斯莱斯到剑桥大学
李约瑟与卡梅伦
老的与酷的
胡葆森的忧郁笑话
中国商人的表演时刻
好的开幕式?坏的开幕式?
Chapter 5 创新机器与死魂灵
轰鸣的创新机器
衰落的死魂灵
后记
由三十多位中国民营企业家组成的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代表团出访世界,外媒评价:透过这群民营企业家,他们看到了更真实的中国,看到了更可持续的中国商业未来。
作者作为全程跟随采访的记者,以朋友的视角、零距离的贴身观察,真实地描述了这群“可能是中国挑剔、多事、难伺候、难被满足”的商业明星极为生活化的私人一面:柳传志骨子里的不迟到和对别人迟到的零容忍作风;马云对日本啤酒称赞有加,吃起薯片来津津有味;王石在纽约因跟出租车司机讲不清楚自己要去哪儿而被轰下车……
但这并非商业明星们旅程的全部。他们考察国外著名的经济研究中心和企业,畅谈投资,研习管理,探讨如何抢占国际市场……他们骄傲于自己在商业领域中取得的成绩,他们还在思考于商业之外应该做什么,能够怎么做。
作者简介
李翔 现任《时尚先生·ESQUIRE》主编,曾任《经济观察报》主笔、总编辑助理,《第一财经周刊》总主笔。著有《谁更了解中国》、《商业的心灵》、《商业领袖访谈录》、《沸腾的十年:1999--2009年的中国纪事》等。
柳传志、马云、王石、俞敏洪、黄怒波
马蔚华、郭广昌、冯仑、胡葆森、汪潮涌
……
中国企业家以全明星阵容出访世界
《与商业明星一起旅行》作者作为全程跟随记者,贴身记录这群个性精英的每一面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隆重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