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势研判任泽平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势研判任泽平

部分旧书采用了标准图片,会可能出现少部分不同印次出版不同封面的情况,旧书无光盘、腰封、书衣、附件等,如有其他问题可咨询客服。

42.2 6.5折 65 九品

库存4件

福建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任泽平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2091

出版时间2016-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5元

货号972046765136658438

上书时间2024-11-28

浓诚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前言

  序言


  如何研判宏观经济形势?如何抓住大牛市?


  一、 大势研判


  宏观是定大方向的。


  宏观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相对于一家公司而言,所需要输入的信息量以几何级数增加。因此,宏观研究框架应是一个开放兼容的体系,打通各环节,对现实的观察和对未来的预测在各层面能够逻辑自洽、交叉检验,减少误判。研究员应保持开放思维、宏大视野、丰富阅历以及发自内心的热爱,并有化繁为简、快速抓住主要矛盾的能力。


  宏观研究包括逻辑框架和心性修炼两部分。


  宏观研究框架应致力于打通长期与短期、政策与经济、实体与货币、宏观与中观、国内与国际、宏观与策略的界限。作者曾云游四海,遍访名师。做了6 年纯学术研究、5 年公共政策研究、4 年商业研究。


  长期与短期:经济变量有两类,人口、制度、技术等长期变量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货币政策、消费、投资、出口、库存、情绪等短期变量决定经济周期波动。在长周期拐点上,慢变量变快了,这是转型宏观和周期宏观的区别。


  政策与经济:中国的经济和市场运行不是单纯经济学能够解释的,政治经济学——“有形的手”亦十分强大。商业研究关注“是什么”,公共政策研究关注“应该是什么”。对于公共政策的预判,需站在利益博弈中各方的角度去思考。


  宏观与中观:经济增长是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推动的,周期波动是由行业景气梯次轮动所形成的。


  实体与货币:实体运行和货币创造是相互对称、相互影响的两个系统。


  国内与国际:中国宏观经济是一个大国的开放模型。


  宏观与策略:宏观研究强调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总量思维;策略分析强调心物兼修,是边际思维。大势研判是理性逻辑和直觉艺术的结合,平衡使用左右脑思维。


  二、“转型宏观”新思维、新框架


  理论是应时代而生的,理论以解释、解决所处时代的重大关键问题为任务。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发生了很多新情况和新变化,对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而言,挑战的不是观点,是框架,固守旧思维的人将不断犯错,过去这些年我们经常看到市场上各种误判层出不穷。


  案例1:2012 年的存货周期误判


  2012 年去库进入尾声,市场预期补库,但实际却没有发生。


  潜在增长率下降主导了2010 年以来的经济持续下行,由于“势大力沉”,导致各类周期运行轨迹发生改变,穿越了中短周期。


  仔细观察,近年中国存货周期发生了两大变异:去库长(2010 年中至2013年中),补库短(2013年3~4 季度);由过去的“去库—补库”循环,演变为近年的“去库—被动库存积累—去库”循环。


  能够解释这种存货周期变异现象的唯一逻辑是:长期需求潜力下降,需求收缩持续快于供给侧产能调整,从而压制补库行为,传统周期性行业景气乏力。


  案例2:2011 年前后的设备投资周期“新周期”误判


  2010~2012 年制造业投资加速,部分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经济迎来了产能扩张的“新周期”。而实际上,在这一段时期,中国经济持续下行,企业不太可能去逆势扩张产能。


  根据我们的调研发现,当时反常的制造业投资高速增长主要受区域间产业转移而非产能扩张驱动。随着东部地区要素成本上升,2010 年前后出现了一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活动,从东部转向中西部,并于2013 年前后减缓。


  “转型宏观”新思维新框架是相对于传统的“周期宏观”而言的。经济增长是由趋势和波动组成的,长期趋势是指潜在增长率,由人口、技术、资本、劳动、需求潜力等供给侧慢变量决定;短期波动是指各类短周期,由存货、投资、财政货币政策、偶然事件等需求侧快变量决定。


  过去长期潜在增长率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员分析短期经济形势时,经常采用“周期宏观”的传统框架,追踪需求侧快变量和政策变化,一般不会去留意供给侧慢变量的变化。但在转型期,我们发现的一个典型事实是,慢变量变快了!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住行消费长周期峰值来临,劳动力成本、适龄置业人群、技术等这些“慢”变量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能量积聚过程,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并对经济产生了系统性的冲击。


  当我们超越传统“周期宏观”分析框架,将供给侧和需求侧、长期潜在增长率和短周期因素结合起来观察时,各种看似矛盾的“新”现象都可以解释,拼图完整了,未来也清晰了。


  转型期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框架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解释框架并不是要抛弃传统“周期宏观”逻辑,而是需要建立一个更包容的分析框架,能够兼容长期和短期、总量和结构因素。


  因此,我们提出“转型宏观”新框架,这是一个适用于潜在增长率下降情景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新框架,包容了趋势和波动、总量和结构因素,使其更具解释和预判能力。


  三、转型宏观、转型时钟、转型牛与改革牛


  “投资时钟”是常用的基于宏观经济运行之下的大类资产配置框架。


  根据我们研究全球和中国经济史发现,经济时钟有两类:转型时钟和周期时钟,其所适用的环境、经济运行逻辑、对应的大类资产轮动是不同的。


  适用环境:“周期宏观”适用于潜在增长率和动力结构不变时,比如1992~1996 年、2003~2007 年。“转型宏观”适用于潜在增长率和动力结构改变时,比如中国1996~2001 年、2010~2017 年,日本1970~1980 年,中国台湾1983~1992 年,韩国1992~2002 年等。


  经济形势的主导力量:“周期宏观”重点观察快变量(存货、投资和货币政策)。“转型宏观”需要综合观察快变量和慢变量(人口、房地产),到达拐点后,慢变量变快了。


  股市牛熊转换:“周期宏观”下的熊牛转换逻辑是,财政货币政策底→市场底→经济底,分子驱动周期牛a,行业景气轮动特征明显。“转型宏观”下的熊牛转换逻辑是,改革降低无风险利率提升风险偏好→市场预期底→经济底,分母驱动“改革牛”“转型牛”“水牛”,经济结构升级特征明显。


  大类资产轮动逻辑:“周期宏观”下的大类资产轮动逻辑是,经济萧条、产能过剩→货币宽松、利率下降、去杠杆、去产能→债牛→经济复苏、股牛。“转型宏观”下的大类资产轮动逻辑是,旧增长模式拒绝出清,加杠杆负债循环,经济往下但无风险利率往上,股债双熊→改革破旧立新或危机倒逼出清,无风险利率下降,风险偏好提升,股债双牛。


  经济转型期,“周期宏观”解释不了,而“转型宏观”能够解释的问题:(1)增速换挡期的上半场,经济增速往下走,但为什么无风险利率往上走或居高不下?因为旧增长模式拒绝出清,加杠杆负债循环。(2)经济增速往下走,但为什么行业出现结构性衰退与成长,股市出现结构性牛市?因为增长动力结构升级。(3)增速换挡期的下半场,一旦开启出清去杠杆进程,经济增速往下走,为什么股市可能往上走?催化剂在于改革破旧立新,无风险利率下降,风险偏好上升。


  四、转型宏观视角下我国宏观运行的主要逻辑与未来展望


  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宏观背景是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改革转型。近年典型事实先后出现:2008 年前后越过了刘易斯拐点,2012 年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净减少,2014 年房地产长周期拐点出现。表面上是增速换挡,实质上是动力升级,根本上靠改革转型。新一轮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是:以财税始,以国企终,中间夹金融。成功重启改革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政治控盘、形势倒逼达成共识和价值观。


  从增速换挡进程看,已由快速下滑期步入缓慢探底期。中国拥有十几亿人的广阔市场,虽然宏观缺增长,但微观并不缺生意,也不缺伟大公司的崛起,近年来信息消费、电影票房等领域需求快速增长,与未来同行的投资者将获得丰厚回报。


  2014 年第二季度以来,宏观和微观数据裂口张大,真实的情况是经济经历了一轮快速下滑,倒逼货币放水和改革提速,无风险利率下降,风险偏好提升,居民大类资产开始轮动,股债牛市启动。


  2014 年下半年至2015 年上半年的股票牛市驱动力来自“改革牛+ 转型牛+水牛+ 杠杆牛”,是由从下到上的微观转型和从上到下的政府改革所发动的,并有资金配合。2014 年下半年价值股行情的驱动力来自无风险利率下降,2015 年上半年成长股行情的驱动力来自风险偏好提升,均属分母驱动。杠杆工具放大了高风险偏好投资者表达意见的能力,这也可以理解,“6·15”前后去杠杆和改革预期调整引发了市场风险偏好下降。


  2014 年债券市场牛市,主要受经济基本面衰退和货币宽松预期驱动。2015年上半年债市震荡,受地方债务置换供给冲击和股市资金分流影响。6 月以来债市重新走牛,受股市牛熊切换资金流出和经济基本面预期转差推动。未来的驱动力来自货币宽松、资金成本下降、经济基本面再下台阶等。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经济都将处在L 型的底部调整期,但经济结构内部将发生巨变,改革驱动的风险偏好大起大落。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正处在一个大的变革时代。


  五、本书研究方法、逻辑框架和主要结论


  本书试图采用“转型宏观”分析框架,打通长期与短期、总量与结构、国际与国内、经济与政策、实体与货币、宏观与策略等重大环节。


  (以下省略)




导语摘要
 任泽平是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资本市场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新5%比旧8%好,5000点不是梦,改革牛,经济L型”首创者,大满贯冠军分析师。任泽平著的《大势研判(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帮你研判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货币政策和改革前景,预测股市、债市、房市、大宗商品等大类资产的趋势和拐点,探寻中国资本市场暴涨暴跌基因。

作者简介

  任泽平,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曾先后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室副主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分析师。中国金融40人论坛特邀研究员、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


  曾参与重大文件和改革方案的起草,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量化绩效考核常年名列前茅。在《人民日报》《经济研究》等报刊发表文章百篇,专著《宏观经济结构研究》入选“当代经济学文库”,出版译著《从奇迹到成熟:韩国转型经验》(艾肯格林、铂金斯等著)。


  致力于建立打通宏观经济、公共政策与资本市场的研究框架体系。创建“转型宏观”分析框架,2009~2014年参与研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增速换挡”“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等重大课题,2014年提出“新5%比旧8%好”,2015年提出“经济L型”等重要判断。对中国公共政策有常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推出供给侧改革专题研究60多期。多次成功而精确地预测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大趋势和大拐点。


  追求专业务实的研究、严谨密实的逻辑和鲜明利落的观点,实战性强,接地气。



目录

引言 如何研判宏观经济形势?如何抓住大牛市


第一部分 转型宏观:国际经验与中国未来


第一章 新5%比旧8%好


第二章 增速换挡期的宏观形势与牛熊催化剂:国际经验及中国未来


第三章 韩国在增速换挡期面临的挑战、应对与启示


第四章 中国1996—2001年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挑战、应对与启示


第二部分 中国经济的长周期和短周期


第五章 中国人口周期研究


第六章 中国房地产投资周期研究


第七章 中国设备投资周期研究


第八章 中国存货周期研究


第九章 中国通胀周期研究


第十章 汇率的决定机制与人民币展望


第三部分 中国经济的总量与结构


第十一章 经济增速换挡与结构升级


第十二章 经济周期波动与行业景气轮动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的总量和结构:理论、方法与实证


第四部分 拉斯普京市场之谜


第十四章 拉斯普京市场之谜:如何从暴涨暴跌变成慢牛长牛


第十五章 杠杆上的股市与监管


第十六章 历次股灾:原因、救市、效果和启示


第十七章 历次股灾中的大类资产表现和投资策略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当前中国经济非常大的宏观背景是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改革转型。《大势研判: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试图采用“转型宏观”分析框架,打通长期与短期、总量与结构、国际与国内、经济与政策、实体与货币、宏观与策略等重大环节,分析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周期波动和行业轮动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国际上历次股灾的原因、救市、大类资产表现和投资策略,预测股市、债市、房市、大宗商品等大类资产的趋势和拐点;探寻中国资本市场暴涨暴跌基因。





主编推荐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资本市场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新5%比旧8%好,5000点不是梦,改革牛,经济L型”首创者,大满贯冠军分析师


  研判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货币政策和改革前景


  预测股市、债市、房市、大宗商品等大类资产的趋势和拐点


  探寻中国资本市场暴涨暴跌基因





精彩内容
 限数量的“纯”部门和行业,从而把按照各个生
产单位(企业和个人)的分析改为按照各个经济部门的分析,使方程式和变量的数量大大减少,甚至可减少到几十个或几个的程度,解决了实际计算的困难。列昂惕夫进行部门分类和归并的依据和标准是:每个生
产部门只生产单一的产品,并具有单一的投入结构(或工艺技术),而且不同部门的产品之间没有可替代性。
基本假定二:比例性(线性)假定。也就是每个部门的产出量是该部门投入量(生产消耗)的线性函数,随着投入量的增大或缩小,产品产出量以同样的比例增大或缩小。投入产出模型以线性关系作为基本假设是有一定的客观依据的:①产品产出量和投入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基本上属于正比例的线性关系,尤其是产品产出量与形成产品本体的原材料消耗量之间更明显地表现为线性关系。②作为投入与产出比值的直接消耗系数不是某个具体生产单位的个别指标,而是同类产品生产者的平均消耗定额,由于影响这一指标的诸因素在较大范围内具有相互抵消的作用,因此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实际上,在生产技术、工艺方式不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投入与产出之间、投入要素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它反映了产品生产的消耗结构。
投入产出分析在上述两大基本假定的基础上,延伸出了一系列其他假定。
延伸假定一:技术不变(直接消耗系数稳定)假定。这个假设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各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凝固不变,抽象了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另一方面,同一部门内各企
业的技术水平、技术条件相同,或者说它们有相同的消耗系数。在投入产出模型中,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数量联系或产品结构是通过直接消耗系数a(生产技术联系)建立的,可以说a是整个投入产出模型的核心概
念。但是,事实上,新材料的使用、新技术应用、相对价格变动和新工业出现等原因,都将使直接消耗系数发生变化,这说明它在时间上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因此投入产出模型适合研究静态的空间结构问题,要
使其研究动态的时间变化趋势问题,就必须考察技术进步、价格变动的情况与趋势,并掌握由此而引起的a变化的规律性。
延伸假定二:规模报酬不变假定。根据线性假定,投入增加的比例和产量增加的比例相等,从生产函数的性质上来说,投入产出分析中各部门的生产函数是一次齐次函数,这就是规模报酬不变假定,也就是投入产出理论中不存在规模经济问题,生产规模的扩大并不引起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
延伸假定三:无替代性假定。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任一产品只有一种生产方法,需求结构和相对价格
的改变并不会带来投入产品问的替代,从而也就不影响技术。
(四)投入产出模型的技术评价主流模型技术包括计量经济建模技术、投入产出建模技术、数学规划建模技术、混合建模技术等。每类模型都有其适用范围,有其擅长解决的问题,也有其不擅长解决的问题。一个模型的优劣取决于以下因素:现实问题与模型技术前提假定的契合程度、技术的先进性与复杂性、与替代技术的优劣比较、模型能解决哪些问题及其解决能力、技术本身实现的难易等。
投入产出建模技术在解决结构问题方面具有优势,它擅长解决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消耗结构、分配结构、产出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
出口结构、价格结构等各类结构问题。但是投入产出建模技术因为数据的限制而只能建立年度模型,而且由于它建立在一般均衡理论的基础上,具有很强的前提假定,使得投入产出建模技术缺乏灵活性。
投入产出建模技术包括投入产出原建模技术和投入产出扩展建模技术。投入产出原建模技术侧重于静态的、线性的、流量的、总产出的分析,缺乏动态的、非线性的、存量的、最终产出的分析,投入产出技
术在这些方面的扩展形成了各种投入产出扩展建模技
术:动态投入产出技术、非线性投入产出技术、存量投入产出技术、投入占用产出技术、二阶段投入产出技术等。动态投人产出技术能够解决前期投资对当期
产出的影响问题;非线性投入产出技术放宽了对固定线性系数的前提假定,能够解决规模报酬递减或递增的生产问题;存量投入产出技术和投入占用产出技术都是将存量指标引入投入产出分析体系以期解决经济存量对产量的影响问题,它们的区别在于,投入占用产出技术是将存量指标以生产部门占用的形式“粘贴”在原流量投入产出表的第Ⅲ象限,存量投入产出技
术则完全撇开反映流量的原始投入产出表,建立全新的列向反映存量占用状况和行向反映存量配置状况的存量投入产出表;二阶段投入产出技术通过把投入产出表第1象限中间产品矩阵替换为消费矩阵,摆脱了原投入产出模型以总产出为核心的分析体系,实现了向以最终产出、GDP为核心的分析体系的转变,完成了投入产出核算从MPS体系向SNA体系(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体系)的转变。
计量经济建模技术是最常用的经济建模方法,因为计量经济模型能够揭示经(P292-29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