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谁之思汪涌豪
部分旧书采用了标准图片,会可能出现少部分不同印次出版不同封面的情况,旧书无光盘、腰封、书衣、附件等,如有其他问题可咨询客服。
¥
16.2
2.4折
¥
68
九品
仅1件
作者汪涌豪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64063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1225516142341767171
上书时间2024-11-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前言
后记
就个人来说,写诗不过是近三年的事,但喜欢诗却远不止三十年。
这三十年中,读过许多书,但记住的不是很多。留下可以记住并相信的,多半是诗,或与诗有关。所以有时会说自己与诗有缘,原非过甚其词。对此,别人也许不怎么觉得的,自己也懒得说明。是为痴。
间有一二故人动了好奇心,来问发生了什么。其实能发生什么呢,不过是随时间推移,渐渐了解了自己;又随人之将去,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更多断弃。但这样的解释似乎仍没什么说服力,因为在常人眼里,诗是这样的东西,它只会使真实变得不真实,乃或在生活中不能真实,人才会去写诗。总之,如果人生果真是一趟忧伤的行历,那么它的先锋通常是诗,但拣尽寒枝后它的殿军,通常另有其人或事。
不能说持这种认识的人一定错了,连弗罗斯特都没法说服人不将诗视为装饰,一如丁香必定有它自己,但还是难逃被人用以调味食物的命运。至于想出版诗集,固无不可,希望它能被关注,就纯属马尔克斯所说的丢一瓣玫瑰花入山谷,然后指望能听到它的回声了。不过饶是如此,个人仍觉得上述的认识不真。一个人偏好用诗来安顿自己,一定是切切实实地体认到诗是人心优选的真实的。此所以阿诺德称诗是“人心的精髓”,赫兹利特认为诗是“生活中最精细的部分”。
可用为佐证的照例是诗。如华莱士·史蒂文斯就曾有这样的诗句:“秋叶落尽之后,我们回归 / 一份事物的直感。”正因为诗须依赖直感,并只专注于或最擅长写直感,注定了它比其他文体都更努力地以裸出真实为职志,并更能让写诗或读诗的人借此不惮面对真实的世界,乃至真实的自己,既足证自己有自信,因为他根本不以自己的拙于应世为意,他坚持按自己的意思活,并当生活给的不是他想要的,仍因为有诗而相信,能安静;又足证自己够诚意,因为他认定“诗是抗拒不完美现实的一种方式,亦为创造替代现实的一种尝试”,一如布罗茨基所说,这让他在心里祛除一切功利的计较,全不算计与人沟通的成本,是最执意地要将倾诉进行到底,并当别人不能理解,决不强求同情;万一对方懂得,也不必然会有望外之喜,只是更确知诗的力量而已。
此外,诗的无可替代就都在它有恰如其分地传递人心精髓和生活的精细的形式了。即它能假一种特殊的语言,造成动人的韵律和节奏,来传达人内心的情感,进而调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段,凝合成可移合、嵌接和转换的意象,多角度表达这种情感的力度与速度。正是这种特殊而强烈的“内指性”,使诗与其他文体区别开来,成为如薄伽丘所说的一种“精致的讲话”。由此带出的魔力,足以让人面对生活中任何言说的寒俭和表达的苍白,宁可选择沉默,也不愿哓哓不休,进而认为有些话是不说与说一样真,更有些话一旦说出来就必须浃髓沦肌,直达人的心底。
在这方面, 几个世纪以来的中西诗人和诗论家们都有过精彩的论述,也留下了许多可称经典的诗作。直到一百年前西诗传入,在中国人的抒情与西方诗的浪漫的颉颃中,尤其在传统与当下的交互激荡中,面对着一边是认定唯诸夏独有的俪文律诗,才可与外域文学一较高下,一边是坚持唯文废骈、诗废律才是进步,才有出路,一些新文化阵营中的人在响应胡适倡导的“自然音节”同时,已不时“勒马回缰写旧诗”。至于那些持文体本位的新诗作者与诗译者,基于汉语的特性,体认着悠长的中国古典的传统,更留心梁启超提出的“新意境”、“新语句”和“以古人风格入之”的作诗三原则,希望通过“敛才就法”的修炼,来成就“诗界哥伦布”的伟业。他们孜孜矻矻,比勘中西声律之异同,追求诗与音乐的联通,由此讲字节和顿数,衡音尺和音组,并经上世纪五十年代往下直贯到今天,对如何守正开新,在脱弃旧体诗束缚的同时,造成节有定行、行有定拍,并换韵有序的新体格律,仍多有艰苦的探索,更抱有绝大的热忱。
个人的趣味与这种主张更接近一些,并觉得经由意象派的译介,中西诗可共通的一面已大体为人所知。当然,其间的差异也更加显而易见。及至二十世纪以后,西方诗歌和诗学理论被不断引入中国,有的诗人还亲来中国与读者分享自己的经验,这导致了新诗体式的多样化已日渐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其中不重字而更重句与语段的锤炼,不重段式均齐、章法互应而更多放任诗意流散和诗行出入,更是成为风气。其下焉者,更挟“日常写作”的诉求而沦为“口语诗”“废话诗”。但正如不论在前现代还是后现代的语境下,西人作诗论诗都好讲意象,中国古人也一直很重视意象的营建;不论古代还是现代的中国人,作诗论诗都好用典故,西方诗人和诗论家也同样每常出入希腊罗马,像哈罗德 · 布鲁姆《读诗的艺术》在讨论讽喻、提喻、转喻和隐喻的同时,就特别谈到用典。至于因语言不同,中西诗人追求诗歌警策的方式固然有所不同,但在诸如从整体上追求诗的陌生化方面,宋明以来诗家通过处置诗歌中的闲言助字,来求得诗品诗格的不同凡俗的讨论,与欧美结构主义学派和形式主义批评中有些论述,其实并无二致。要之,一个是诗与乐从其发端到流变从来联系密切,是为诗乐一体;一个是抒情诗在词根上就与乐器有关,决定了其自由抒写必定不离节奏,并只有赖富有形式感的整赡节奏才能真正实现。
所以就诗歌内蕴的营造而言, 个人最在意的是前已述及的写出自己直接感知到的心底的真实,并因为有意赋予这种真实以更广大的指向,而不免常以诗人所谓“此时此刻我在说一件事情,而在表达时我所说的也许又有些超出那件事情”为极诣。而在形式上,如果说新诗的确存在自由体和格律体的大致分野,那么自己更愿左右采获,务求综合其所长,尤其希望能打通古今与中西的界域,更充分地开显创作背后所隐蓄的中国文化的底色。
这个说起来容易,要做好很难。好在收在这本集子里的一百四十首诗,都是写个人在欧洲的行历。欧洲的历史与文化同样悠久而复杂,许多此前根本不了解,有的虽略知一二,一旦身临其境,仍不免惊诧莫名。由此产生的心灵震撼,不作诗真不知如何消解。但也因为这样的缘故,似天然地就在写作之初,要求自己更多地投入,化身为客观而不偏狭的异文化的观察者。与此同时,提醒不要忘了比量从来的传统,检视自己的内心,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因为这是自己所见到的欧洲,又因为是在诗中,它可能并未这样发生,甚至并未真实展开过,只是被自己的“误读”,唤出了它将要到来的可能。这样的幽窈惝恍,本身就非常诗歌。
现在,再看这些旅途中草成的歌吟,回忆十年间行过的每一处川原和山峦,它诞育于大地的灿烂文明,自带光环,是那样富有诗意甚至神性地根扎在欧罗巴厚实的土壤,和每一块不可思议的岩石的缝隙,而它精神的枝条,仍借着这块土地上伟大人物的不朽创造,既通过文物制度,也每借助色彩和音符,在阳光下向我招摇。这当中,自然不会少诗人,譬如在塞特和蒙彼利埃的瓦雷里,他的故居、博物馆和滨海墓地,直接引动了我郁勃的诗兴。故除收入集中的墓前吟唱外,我另口占了一首七律,贴在早已空无一物的他故居的门前:“簇锦篱花照眼青,萧森柏树属云停。曾传孤耿欣神助,还剩清衷赖鬼听。目想日迟能去海,魂招风软不来庭。问随心事归何处,分与浮生到杳冥。”
在我快写完这篇后记时,亚平宁半岛的太阳想必已经升起,莱芒湖的鹅也开始从温暖的翅膀中探出它们的头,等着下一个十年,还会去履踪未及的每一个地方的我,应该还会被许多的风景和人感动。这样的情景,太像维多利亚时代诗人丁尼生《尤利西斯》所写的:“尚未游历的世界在门外闪光,而随着我们一步一步去前行,它的边界也不断向后退让”,“尽管已达到的多,未知的也多啊”,“几次生命堆积起来尚嫌太少,何况我唯一的生命已余年无多”。
汪涌豪
二〇一九年春分
作者简介
汪涌豪,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为日本九州大学客座教授,神户大学特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美学与文论研究,兼及古代哲学、史学与当代文化批评。著作有《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中国古典美学风骨论》《中国游侠史论》《中国游仙文化》《言说的立场》《汪涌豪人文演讲集》等十七种。
目录
一、七丘山的荣耀
像你这样的希腊
如何迎回雅典娜
原谅我没把最好留给你们
最神圣也就最难面对
我已用了我全部的力量
不愿让辞书来定义的你的美
二、在亚平宁的天空下
诸神之上——献给拉斐尔
真言之口
萨福的坎帕尼亚
何物永恒
塞壬之歌
飞过鲜花的精灵
歌集十四行
被囚禁的布鲁诺
见证一个艺术成瘾者——致佩吉·古根海姆
你的卸妆与退场
北麓的博洛尼亚
爱上阳台
蒂沃利的乳汁
被你治愈和弥合的我的创口
四周多么寂静
三、哀悼中的日耳曼尼亚
哀悼中的日耳曼尼亚
我不能在柏林说
但还是相信
皇宫里的珍宝
他的名字叫
爱森纳赫的印记
他最早是……
啊,莱比锡
寻找门德尔松
唐突
魏玛魏玛
美好年代
只因多看了一眼
此生不可逃过的荒败与落寞
我本来已经得救
橱窗里的班贝格
献给福格尔魏德的牧歌
绝望的贝希特斯加登
四、行吟在湖畔
恩养他眼睛的风景
从未属于过你的温德米尔湖
我坚决地相信每一朵花——致朴素生活与高尚思考中的华兹华斯
每片云都记得你诗中的多萝西
剑桥的老派风景
你是这样流播你的令名
去你的,这是我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生活
在克利福德塔上
比我更像我自己的是你——行走在仅属于艾米莉的荒原
沃特豪斯的致命女人
尽大地皆是你的豪阔我的惊喜
风笛的哀唱如他的心跳
清晨的首赞美诗
被时间披上的他罗马式的斗篷
当走出爱丁堡这幢房子
凯里之环中的爱尔兰
五、罗兰之歌
为什么是巴黎
凡尔赛晚宴上的路易十四
天使与魔鬼
寄存在地下的贺拉斯的忠告
请为我停留
这里是蓬皮杜
萨特的咖啡馆
哪里比尼斯更适合马蒂斯
埃兹小径上的尼采
流淌在枕上的卢瓦尔河
我用人文邀约——弗朗索瓦一世的证言
致蒙巴尔的布封
我朗照的大地是你的生活
尽管你的唱颂
在瓦雷里墓前
克洛·吕斯的达·芬奇
六、蓝调多瑙河
这里的多瑙河
听风也乐意为你加冕
布拉格的鲁道夫
雀跃在墓室上的神灵
地下的波希米亚
消失的维瓦尔山
要你永远做自己
受伤的爱神
金色山口列车
莱芒湖的真名
我隔着门递出思想
浮上天鹅的琉森
初雪
西庸的囚徒
看熊出没的泉城
菲安登的雨果
所有风景的心境
人类激情之安顿
此间能邂逅的微笑
请这样造就维也纳
请向这里的湖学你的生存和修辞
被打扰的这个世界的睡眠
我的堕落恰如飞升
在蒂罗尔民俗艺术博物馆
你的心愿一如你的怨念——皇宫教堂中的马克西米利安
埃贡·席勒的神圣之春
来自佛兰德斯的致敬
每一块布鲁日蕾丝的敏感
七、伊比利亚的徽记
卢西塔尼亚人的梦想
什么是曼努埃尔风格
塞薇拉的法朵
呵,法鲁
奥比杜什的婚礼
波尔图街头音乐家
杜罗河谷的窖藏
敬畏你完满到如此的残损
地球边缘的哥伦布
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
请赐阴郁的格列柯以光
戈雅的青白眼
八、白夜妖魑的天窗
维京维京
睡在海底的雄心
属水的阿姆斯特丹
应该有卜居的隐者
市场街的斯宾诺莎
在奥斯陆冰雪的边缘
印入维格兰石头的心愿
最深切入的你和它最自由的释放
蒙克的《圣·克卢之夜》
是什么涵养了你,赫尔辛基
正如你无数次忽略了——在格里芬菲尔德与克尔凯郭尔像前
并非他世界的……
你高冷的心的热烈
九、啊,涅瓦河
你配得上所遭受的苦难
这片北方的土地
是谁闪耀在欧洲上空
你的许多是我的唯一
再不会有那样的月夜
阿赫玛托娃的月亮
来这里的茨维塔耶娃
在我悲惨的放逐中
奥库扎瓦的神明
永恒的安宁之上——普廖斯时期的列维坦
塔林致命的婉约
十、星月下的宣礼
因为有神谕
我当然也会
这里本不该有人
那根从清晨绷直到黄昏的纶丝
你已过去的未来
后记
内容摘要
在常人眼中,诗让真实变得不真实,或者因为在生活中无法找到真实,所以人们才会寄情诗歌。在写诗和读诗的人看来,诗才是人心优选的真实,当生活无法让人如愿以偿,人们尚能在诗中安顿心灵。正如布罗茨基曾说:“诗是抗拒不完美现实的一种方式,亦为创造替代现实的一种尝试”。《云谁之思》是汪涌豪的的部现代诗诗集,也是他书写心底的真实的一次尝试。这些年,汪涌豪的足迹遍布欧洲,本书收录的一百四十首诗歌皆作于旅途中。这部诗集涉及欧洲历史、地理、音乐、绘画等。诗人以他者的目光,打量欧洲土地上的古老奇迹,用异域的语言,编织了一幅精细的西洋画卷。汪涌豪专长中国古典文学,对西方诗学文论亦有深刻研究,深知中西诗歌的共通与差异,而他对两种文化的敏感性与鉴赏力,也体现在诗的字里行间,这部诗集亦是他多年思索和探究诗学的创作集。
主编推荐
行走在欧洲文明中,捕捉历史的回声诗人踏遍欧洲,探寻旖旎的自然风光,走访诸多人文景观,但这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旅行,因为有诗为证。无论是帕特农神庙的历史荣耀、佛罗伦萨的艺术殿堂,还是如调色盘一般浓烈的巴黎,诗歌记录下欧洲土地上伟大君主的起起落落,记录下永恒的艺术家们不灭的作品,也记录下某个想象的瞬间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阅读这部诗集,读者仿佛跟随诗人一道,重回历史现场,重温人类文明的高光时刻。打破古今与中西诗歌的界限千百年来,诗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它是语言的精华。诗包含了动人的韵律与节奏、丰富的修辞与意象、多重情感张力,因此能直达读者心底。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诗人在摆脱旧体诗束缚的同时,吸取外域文学之所长,形成一套新诗格律。诗人在这部诗集中,继承前人定下的新诗传统,也努力不落入新诗随意松散的窠臼,采自由体与格律体之所长,力图打破古今与中西的诗歌界限,充分显示创作背后的中国文化底色。呈现不一样的学院派诗人公众与媒体眼中的汪涌豪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著称,在这部诗集中,他展现出对于欧洲文明的很好学养,熟稔各种典故与渊源。但这些诗作并非是意象堆砌和文字炫技,每首诗歌背后浸润着诗人对人类文明的敬意,对真实与美好的推崇。
精彩内容
后记
就个人来说,写诗不过是近三年的事,但喜欢诗却远不止三十年。
这三十年中,读过许多书,但记住的不是很多。留下可以记住并相信的,多半是诗,或与诗有关。所以有时会说自己与诗有缘,原非过甚其词。对此,别人也许不怎么觉得的,自己也懒得说明。是为痴。
间有一二故人动了好奇心,来问发生了什么。其实能发生什么呢,不过是随时间推移,渐渐了解了自己;又随人之将去,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更多断弃。但这样的解释似乎仍没什么说服力,因为在常人眼里,诗是这样的东西,它只会使真实变得不真实,乃或在生活中不能真实,人才会去写诗。总之,如果人生果真是一趟忧伤的行历,那么它的先锋通常是诗,但拣尽寒枝后它的殿军,通常另有其人或事。
不能说持这种认识的人一定错了,连弗罗斯特都没法说服人不将诗视为装饰,一如丁香必定有它自己,但还是难逃被人用以调味食物的命运。至于想出版诗集,固无不可,希望它能被关注,就纯属马尔克斯所说的丢一瓣玫瑰花入山谷,然后指望能听到它的回声了。不过饶是如此,个人仍觉得上述的认识不真。一个人偏好用诗来安顿自己,一定是切切实实地体认到诗是人心优选的真实的。此所以阿诺德称诗是“人心的精髓”,赫兹利特认为诗是“生活中最精细的部分”。
可用为佐证的照例是诗。如华莱士·史蒂文斯就曾有这样的诗句:“秋叶落尽之后,我们回归 / 一份事物的直感。”正因为诗须依赖直感,并只专注于或最擅长写直感,注定了它比其他文体都更努力地以裸出真实为职志,并更能让写诗或读诗的人借此不惮面对真实的世界,乃至真实的自己,既足证自己有自信,因为他根本不以自己的拙于应世为意,他坚持按自己的意思活,并当生活给的不是他想要的,仍因为有诗而相信,能安静;又足证自己够诚意,因为他认定“诗是抗拒不完美现实的一种方式,亦为创造替代现实的一种尝试”,一如布罗茨基所说,这让他在心里祛除一切功利的计较,全不算计与人沟通的成本,是最执意地要将倾诉进行到底,并当别人不能理解,决不强求同情;万一对方懂得,也不必然会有望外之喜,只是更确知诗的力量而已。
此外,诗的无可替代就都在它有恰如其分地传递人心精髓和生活的精细的形式了。即它能假一种特殊的语言,造成动人的韵律和节奏,来传达人内心的情感,进而调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段,凝合成可移合、嵌接和转换的意象,多角度表达这种情感的力度与速度。正是这种特殊而强烈的“内指性”,使诗与其他文体区别开来,成为如薄伽丘所说的一种“精致的讲话”。由此带出的魔力,足以让人面对生活中任何言说的寒俭和表达的苍白,宁可选择沉默,也不愿哓哓不休,进而认为有些话是不说与说一样真,更有些话一旦说出来就必须浃髓沦肌,直达人的心底。
在这方面, 几个世纪以来的中西诗人和诗论家们都有过精彩的论述,也留下了许多可称经典的诗作。直到一百年前西诗传入,在中国人的抒情与西方诗的浪漫的颉颃中,尤其在传统与当下的交互激荡中,面对着一边是认定唯诸夏独有的俪文律诗,才可与外域文学一较高下,一边是坚持唯文废骈、诗废律才是进步,才有出路,一些新文化阵营中的人在响应胡适倡导的“自然音节”同时,已不时“勒马回缰写旧诗”。至于那些持文体本位的新诗作者与诗译者,基于汉语的特性,体认着悠长的中国古典的传统,更留心梁启超提出的“新意境”、“新语句”和“以古人风格入之”的作诗三原则,希望通过“敛才就法”的修炼,来成就“诗界哥伦布”的伟业。他们孜孜矻矻,比勘中西声律之异同,追求诗与音乐的联通,由此讲字节和顿数,衡音尺和音组,并经上世纪五十年代往下直贯到今天,对如何守正开新,在脱弃旧体诗束缚的同时,造成节有定行、行有定拍,并换韵有序的新体格律,仍多有艰苦的探索,更抱有绝大的热忱。
个人的趣味与这种主张更接近一些,并觉得经由意象派的译介,中西诗可共通的一面已大体为人所知。当然,其间的差异也更加显而易见。及至二十世纪以后,西方诗歌和诗学理论被不断引入中国,有的诗人还亲来中国与读者分享自己的经验,这导致了新诗体式的多样化已日渐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其中不重字而更重句与语段的锤炼,不重段式均齐、章法互应而更多放任诗意流散和诗行出入,更是成为风气。其下焉者,更挟“日常写作”的诉求而沦为“口语诗”“废话诗”。但正如不论在前现代还是后现代的语境下,西人作诗论诗都好讲意象,中国古人也一直很重视意象的营建;不论古代还是现代的中国人,作诗论诗都好用典故,西方诗人和诗论家也同样每常出入希腊罗马,像哈罗德 · 布鲁姆《读诗的艺术》在讨论讽喻、提喻、转喻和隐喻的同时,就特别谈到用典。至于因语言不同,中西诗人追求诗歌警策的方式固然有所不同,但在诸如从整体上追求诗的陌生化方面,宋明以来诗家通过处置诗歌中的闲言助字,来求得诗品诗格的不同凡俗的讨论,与欧美结构主义学派和形式主义批评中有些论述,其实并无二致。要之,一个是诗与乐从其发端到流变从来联系密切,是为诗乐一体;一个是抒情诗在词根上就与乐器有关,决定了其自由抒写必定不离节奏,并只有赖富有形式感的整赡节奏才能真正实现。
所以就诗歌内蕴的营造而言, 个人最在意的是前已述及的写出自己直接感知到的心底的真实,并因为有意赋予这种真实以更广大的指向,而不免常以诗人所谓“此时此刻我在说一件事情,而在表达时我所说的也许又有些超出那件事情”为极诣。而在形式上,如果说新诗的确存在自由体和格律体的大致分野,那么自己更愿左右采获,务求综合其所长,尤其希望能打通古今与中西的界域,更充分地开显创作背后所隐蓄的中国文化的底色。
这个说起来容易,要做好很难。好在收在这本集子里的一百四十首诗,都是写个人在欧洲的行历。欧洲的历史与文化同样悠久而复杂,许多此前根本不了解,有的虽略知一二,一旦身临其境,仍不免惊诧莫名。由此产生的心灵震撼,不作诗真不知如何消解。但也因为这样的缘故,似天然地就在写作之初,要求自己更多地投入,化身为客观而不偏狭的异文化的观察者。与此同时,提醒不要忘了比量从来的传统,检视自己的内心,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因为这是自己所见到的欧洲,又因为是在诗中,它可能并未这样发生,甚至并未真实展开过,只是被自己的“误读”,唤出了它将要到来的可能。这样的幽窈惝恍,本身就非常诗歌。
现在,再看这些旅途中草成的歌吟,回忆十年间行过的每一处川原和山峦,它诞育于大地的灿烂文明,自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