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鉴孔子
部分旧书采用了标准图片,会可能出现少部分不同印次出版不同封面的情况,旧书无光盘、腰封、书衣、附件等,如有其他问题可咨询客服。
¥
16.65
4.5折
¥
36.8
九品
仅1件
作者孔子
出版社中国纺织
ISBN9787506463829
出版时间2010-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6.8元
货号972051899602288647
上书时间2024-11-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前言
天空里,浮云悠然飘过;大海上,海鸥随意飞翔。云自无心,鸥亦忘机,它们是自由的。人们都向往自由,追求自由,但却很少有人去追问:真正的自由是什么?《br》《论语》中记载:子之燕居,申中如也,天天如也。孔子是自由的,因为他是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可见,自由的获得是与道德密切相关的。因为当人们自觉践行道德法则的时候,必将使自己的心灵不断得到净化与升华,并逐渐摆脱物欲的束缚和名利的羁绊,由此洞见到宇宙间存在的“大道”,进入无机心的自由之境。《br》《论语》是儒家学说中论述道德的一本书。它以修身治国为诉求,以仁为根本,以善为指向,以学为方法,为人们构建了一座完美的道德之都。这一道德之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可以说,今天中国人的为人处世,基本上遵循的是儒家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中国人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说话做事的原则,很多都是参照《论语》中的道德法则。《论语》对中国人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涉及人生、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就像钻石一样,成为后人最为珍贵的宝物。这座道德之都,实乃国人精神的支撑。面对孔子,人们常常会产生敬畏感,因为他是站在千万人之上的思想巨人,他的智慧好像阳光普照大地一样,沐浴在人们的心上,为人们获取终极的自由提供了道德上的保障。
目录
学而篇第一
在孔子看来,道德是修身治国的根本,所以他非常重视教化的作用,并开明宗义地提出:学而时习之。因为求知是沟通心灵与德性的桥梁。在求知的过程中,可以懂得为人处世和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当心灵最终到达道德之彼岸时,一个人就能够从人生的至高境界中体验到无尽的欢悦。
为学常温,自有境界
以仁做人,孝悌为本
是非常思,一日三省
恪操守道,真心待人
温良谦恭,能得厚报
秉之以礼,符合于义
贫富自安,修身为业
求被人知,不如知人
为政篇第二
美好的品德是人生的基础,也是为政的基础。正如盖房子一样,如果没有坚实的地基,就不可能修建坚固而耐用的房屋。一个人没有好的品德,再好的学识也难以有益于人,甚至还会害人,而且知道得越多害人越深,权势越大破坏愈广。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总会以德为原则,为国为民奉献自己的所有。
为政以德,思也无邪
尽孝由心,遵礼而行
察人知人,温故知新
君子不器,完善自我
学而常思,常有心得
行事有道,使人信服
八佾篇第三
中国有句格言:“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少人将它抄下来贴在墙上,奉为处世的座右铭。这句话与当今商品经济下的竞争观念似乎不大合拍,事实上,“争”与“不争”并非总是不相容,反倒经常互补。在生意场上也好,在外交场合也好,在个人之间、团体之间,也不是一个劲“争”到底,退让、妥协、牺牲有时也很必要。而作为个人修养和处世之道,不争则不仅是一种美好的德行,而且也是一种宝贵的智慧,更是“礼”的具体体现。
仁而知礼,不慕虚荣
君子不争,争则依礼
遵礼由心,执礼宜诚
崇尚礼义,待人以礼
行之有度,既往不咎
处世从容,不失善道
里仁篇第四
仁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为人的根本。它能让你的人生充满阳光,能使你成为真正有德的君子。要想达到仁的境界,就要克服人性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点,成就自身的道德。当你成为一个仁德之人时,是最具亲和力的。
居于仁境,怀仁知仁
矢志求道,不畏艰辛
君子之行,合于道义
礼让为上,正视自己
重义轻利。见贤思齐
劳而不怨,珍视孝道
言行以德,为人不孤
公冶长篇第五
修养之高低,完全可以通过言行判断出来。孔子就是据此对自己、弟子以及其他一些人的品行做出了恰当的评价。古人以璧玉比喻一个人的人格,璧玉上如果有了一块小小的斑点,这块璧玉就不好了;如果不注意言行,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像玉一样受到玷污。因此,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防微杜渐,扬长避短。
知人知己,难能可贵
察人知人,听言观行
敏而好学,可知天道
恭敬爱人,仁之所在
遇事常思,而后再行
待人宽宏,为人忠信
雍也篇第六
“中庸之道”是孔子为我们提供的安身立命的忠告。处世为人要讲究一个“度”,恰如其分,保持“中庸”是处世为人的最高境界。过刚易折,过柔则卑。坚守平常心,就能进退自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周旋有术,游刃有余。
内心平和,能有作为
不忘贫穷,不违仁道
修身养德,品行自高
文质彬彬,堪为君子
仁者智者,心境自高
君子怀仁,不失中庸
述而篇第七
人生短短百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如何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呢?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古今中外的所谓“君子”,之所以能够品行正、修养好、境界高,原因即在于他们以德为重,拥有坦荡的胸怀,因此,他们的人生之路也变得宽广坦荡。有了坚定的志向,纯洁的思想,坦荡的胸怀,自然就能淡看贫富,不忧不惧,不计毁誉,无欲而刚。
志在于道,行之以方
德在心灵,行藏在我
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追求仁道,乐以忘忧
敏以求德,择善而从
见善而行,仁德可至
躬行君子,胸怀坦荡
泰伯篇第八
君子修德求仁,有道有节,孔子在这里所论述的仁者行为,主要偏重于在现实中施行的方法问题,只有那种彻底吃透“‘仁”的内核精神,对有害于“仁”的各种手段伎俩洞察明白的人,才可能真正地施行仁德,坚守气节。
行之以礼,德行自见
德义为重,谨慎对待
一心向善,明辨荣辱
坚守本分,恪守正道
博大仁爱,唯才是举
子罕篇第九
谦逊有节,不求名利
讲求现实,不妄判断
修养高时,行为自正
珍惜光阴,坚持进取
多听真言,有过则改
志向坚定,品格高洁
乡党篇第十
言谈举止,能见风度
衣着服饰,显示素养
酒席餐饮,有礼可循
以人为本,恭敬对人
礼存于心,善待一切
先进篇第十一
待人以情,观人以德
人贵有情,情义堪珍
言行中肯,过犹不及
践迹而行,君子之道
因材施教,言出于真
一言之间,足见心志
克己向仁,遵礼而行
颜渊篇第十二
不忧不惧,心胸常宽
明辨是非,信义为重
公正断案,心系苍生
修德勤政,以德化人
品质正直,遵从道义
彰显仁德,举贤任能
结交有方,以文会友
子路篇第十三
以身作则,摆正名分
其身若正,有令必从
先正自身,方可正人
欲速不达.持之以恒
追求和谐,秉持正道
宜教民战,有备无患
宪问篇第十四
知耻明德,仁者之风
待人处事,不怨不骄
心向仁义,完善品格
君子立身,不忘仁义
明察慎思,不出其位
他人有怨,有德自安
贤者明智,行为有节
修身成德,安人利己
卫灵公篇第十五
坚守正道,一以贯之
知言知行,是为知德
修身成仁,舍身取义
厚责自己,虑事以远
德义存心,推己及人
明察是非,忍耐为上
宏道忧道,遵道而行
同道而谋,当仁不让
季氏篇第十六
和睦相处,天下有道
明辨损益,修身养性
当有所戒,亦有所畏
常学多思:道义自明
见善而为,见义而行
阳货篇第十七
人性相近,贵在修德
多行仁道,方得人心
诗中有德,乐中有礼
非德勿行,升华德行
不为乱言,不逆常理
君子尚勇,勇而有义
微子篇第十八
气节为重,直道事人
往者已逝,来者可追
胸怀淡泊,高士之风
正道永在,不可僭越
求全责备,不为君子
子张篇第十九
执德信道,心常思之
尊贤容众,气度宽宏
君子德高,不拘小节
孝贵情真,不失仁心
知过改过,不失其道
大德之人,得人敬仰
尧曰篇第二十
治国安邦,尽职尽责
为政以公,能得民心
弘扬美德,惠民利民
摒弃恶行,德行自见
立身有道,顺应自然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至今已有2500多年,它以“仁”、“礼”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世代中国人,是重要的儒家经典。《论语全鉴》对《论语》一书进行了全面的解译,并结合现实予以进一步解读。
主编推荐
读懂论语会做人
孔子论君子与小人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恶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可大受,小人可小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以修身治国为诉求,以仁为根本,以善为指向,以学为方法,为人们构建了一座完美的道德之都。这一道德之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石。
《论语》是构建中华文明阶梯的重要典籍,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其中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宋代大儒程颐说《论语》
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名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