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式校园黄全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美式校园黄全愈

部分旧书采用了标准图片,会可能出现少部分不同印次出版不同封面的情况,旧书无光盘、腰封、书衣、附件等,如有其他问题可咨询客服。

10.95 3.7折 29.8 九品

库存4件

福建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全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ISBN9787300123813

出版时间2010-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9.8元

货号1030044471515529225

上书时间2024-11-19

浓诚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作者是一位在中国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对中国和美国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该书通过观察对象矿矿在美式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中式家庭教育冲突中的种种表现:有趣的故事、苦恼的彷徨、无奈的挣扎、艰辛的成长……来思考美国教育,反思中国教育。

作者简介
  黄全愈,旅美教育学家。生于柳州,1982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赴美国讲学,1989年获美国维拉诺瓦(Villanova(3va)大学“人的组织与管理科学”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美国迈阿密(Miami)大学“教育管理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迈阿密大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在中、美、英等国以及港台地区出版了20多部中英文论著、译著和词典,发表了上百篇学术论文。

  在迈阿密大学荣获“重大影响奖”,并被提名为杰出教授。

  黄全愈先生长期奔波于中、美两国教育界,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所著中美教育比较系列图书,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中《素质教育在美国》曾被评为非文艺类第一畅销书。《黄全愈教育文集》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并且深刻地剖析发达国家的教育,其素质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次文集出版,系作者所有教育理念和教育观点首次集中推出.新著《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将对中国基础教育未来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目录
引言

一 创造性能不能教

尴尬的问题

绕不开的定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

创造性不能“教”

二 能不能用左手写字

又一个尴尬的问题

中华民族的困惑

人有哪四种行为

素质教育的盲区

三 要不要投自己一票

谁来射点球

竞选班代表

投不投自己一票

四 老师能不能有错别字

老师能不能有错别字

长辈是不是孩子的朋友

要不要尊师爱生

五 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有没有统一的是非判断标准

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没商量”的“天条”

六 到大学阶段才做学问吗

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教育做学问

往车上装货,还是给车子加油

作研究的目的

七 教育要不要平等

平等的困惑

不平等的三个永恒前提

三个概论:平等、公平、公正

平等概念对教育的迷惑

矿矿经历的“天赋教育计划”

公平概念对教育的困惑

公正概念对教育的诱惑

八 要不要惩罚孩子

儿子经历的惩罚教育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自己改造自己

九 几个值得思考的教育观念问题

到底什么是教育的目的

要计算器还是要计算技

在中国接受初等教育,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

是不是最佳组合

孩子能不能对长辈说“不”

乌龟比兔子跑得快吗

十 值得思考的若干教育体制问题

要不要取消高考

“专业”和“就业”有啥关系

要不要给教育工作者留下“铁饭碗”

要不要外行管理内行

后记

内容摘要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成绩那么好?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落后?如果说美国的教育好,为什么长年在美国读书的孩子回国后无法跟班?如果说美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人口只占世界5%的美国,却获得了60%~70%的诺贝尔奖?

  就上述问题,作者花了十几年心血,用“参与观测法”深入到美国教育的“心脏”中去做研究,并对国内的教育进行了发人深省的反思。作者的儿子矿矿五岁到美国,成了他的研究和观察对象。作者的叙述和分析,引人入胜,诱人深思;所提出的问题,一针见血,振聋发聩。《美式校园:素质教育在美国》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爱弥儿》”,曾荣登中国大陆非文艺类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应广大读者要求,经修订后再版。

主编推荐
  美教育的震撼对比与剖析20世纪中国的《爱弥儿》。在美国的校园里,没有观点的对错,只有观点的不同。于是,才有师生间的平等争论。争论,是创造性的开端。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差、最短的那块桶板。中国的发展,取决于教育这块“短板”!北京101中校长郭涵;北大附中原校长赵钰琳;广西南宁二中校长何伟萍;广东深圳中学校长王占宝;广州市执信中学副校长张水平;中山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钟明华;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模范数师张思明;啥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沙洪浮;辽亍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晓辉;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李宝贵;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刚平联合推荐。

精彩内容
 绕不开的定义许多读者可能不喜欢与定义打交道。
当然,能尽量避开枯燥的定义,那是再好不过的了。但在有些核心问题上,如果读者与作者在定义上不统一,二者之间就会像一个没有定好调的乐队,各吹各的调,各拉各的曲,奏(凑)不到一块儿,弹(谈)不到一块儿。
因此,要阐述“创造性能不能教”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和统一“教”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给“教”这个概念下的定义是“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
这个定义基本是准确的。
有读者可能会说:“创造性能不能看做一种技能?如果是一种技能,创造性就应该能教。”实际上,把创造性看做一种技能,是许多中国教师认为创造性可以教的根本原因。
创造性是不是一种技能?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说清楚什么是创造性。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创造”是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我觉得,《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不精确,因为这个定义没有把“创”和“造”这两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比如,“想出新方法”来解决了数学难题,这无疑是创造,但如果只“想出新方法”,而这个新方法并不能解决任何数学难题,这算不算创造呀?恐怕是只“创”不“造”。
再比如,“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的说法也界定不清。显然,用旧的方法往往也能“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这不能算创造!
我认为,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
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包括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
也就是说,创造必须具有两个要件: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
因此,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规去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之特性或能力。
那么,什么是“技能”呢?
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
至于创造性是不是一种技能,我们不忙下结论,先来看一个例子。
我是在儿子矿矿3岁那年只身出国的。走的时候,还未到黎明时分,学院派来送行的领导和同事已在乱纷纷地搬行李、道别、祝福……忙了一阵,我正要一头钻进车里,猛地觉得脑后似乎有人在注视我,回过头来,只见朦胧的晨曦中,儿子被奶奶抱在手上,睁着两只大眼在看我,眉宇间流露的神情与那3岁的嘟嘟脸显得是那样的不协调。
后来,听说儿子逢人就说:“爸爸到广州去了。”又后来,听说妻子每周一、三、五晚上送他到夜校的国画班去学绘画。
记得那时儿子最拿手的童谣是:“小斑马,上学校,黑白铅笔买两套。
老师教它画图画,它往身上画道道。”3岁孩子学绘画,不是闹着玩还能是什么?不往身上“画道道”就不错了。
在我完全忘记了儿子上国画班去学绘画的事儿后,一天我收到一封较厚的家信。拆开一看,有一张约两尺见方的宣纸国画,画的是竹子:疏疏落落的竹叶,斜斜弯弯的竹杆,布局协调,浓淡有致,且远近成趣。
我不知道妻子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寄这幅画来。
细读来信,我大吃一惊,真不敢相信这幅画竟然出自我那3岁儿子的手!
我真想大声呼喊以宣泄心中的惊喜。
但这是堂堂的大学学府,左边隔壁是教育系系主任布莱恩博士的办公室,右边隔壁有不少学生在上课,我只能像困虎一样在办公室踱来踱去。
正好隔壁的布莱恩博士走过我办公室门前,停下来歪着脑袋笑眯眯地看着我:“怎么样,黄教授?有什么不对劲儿的事情吗?”在美国大学里,人们多用博士头衔相称。如果某人被称为“某某教授”,常常是因为此人无博士学位。当时,我就是那种为数不多的被称为“教授”的人。
布莱恩博士为人非常好,有时我太思乡念亲了,就会到隔壁去找他宣泄一番,也不管他听不听得懂,或者甚至听没听进去。
其实,每当这种时候,他那双蓝蓝的眼睛基本上都还是蛮专注的。
这不,我正要找个人倾诉衷肠,不正好是瞌睡遇着枕头吗?
我一把把他拉进我的办公室,说:“没有什么不对劲儿,是有人送给我一幅画。”说着我展开儿子的那幅竹子的国画。
他眯着眼睛,歪着脑袋审视了好一会儿。
我说:“这是一个著名的教授画的!”他眨了眨那双蓝蓝的眼睛,点点头沉吟道:“不错!不错!”大家都知道我刚来时给教务长和美术系主任各送了一幅较有名气的国画画家的作品,因此布莱恩博士对我的戏言竟然相信了。
我看他很认真的样子,突然不忍心骗他。我说:“不,这是我儿子画的……”布莱恩博士最爱和我开玩笑,而且什么玩笑都开,甚至有一些男人之间才开的玩笑。
但是我立即感到后悔,因为我发现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些。
他的脸色在一瞬间掠过几个变化:既有被作弄的尴尬,又非常不相信那是3岁儿童的画,同时也对自己鉴赏中国画的水平有点儿怀疑……这是一个很荒唐的故事,也是一个很真实的故事,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发人深省的故事。
说它荒唐,是因为把一个3岁儿童的画说成是一个著名教授的画也有人相信,而且相信的人是一个美国大学的教育系主任!
说它真实,是因为它是我的亲身经历,不然我也难以相信。
说它发人深省,正是因为它的荒唐:为什么一个美国大学的教授竟然相信一个3岁儿童的画是出自一个名人之手?
这有如下两个可能:第一是该美国教授鉴赏中国画的水平太低。这个“可能”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在读妻子的信前,连我自己也没想到是儿子的画,不然我就不会惊喜得像困虎一样在办公室踱来踱去了。除非连我的水平也很臭。
第二是儿子的绘画技巧实在太好,以至达到“乱真”的地步。
后来,我没敢再开玩笑,老老实实坦白是儿子的画,但是见者均赞不绝口,竟然没有一人相信是3岁儿童的画,反而以为我是在开玩笑。
1996年,儿子12岁时,用铅笔素描了他的偶像爱因斯坦的肖像,那才叫逼真呢。拿到学校,其老师赞叹不已,根本不敢相信是他画的。年底开家长会时,还专门委婉地向我们求证是不是他画的。 现在妻子把这幅画用镜框装了起来,更能迷乱来客。
1997年,为了让孩子们亲历市场经济的社会,学校让同学们自由组合,成立各自的“公司”,在校内的同学和老师之间做一个月的生意。于是,卖糖的、卖饼的,贸易性质的、服务性质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那真是上厕所撒泡尿都可以碰到三五个“总裁”、“董事长”之类的人物。
儿子与另一个孩子成立了一家绘画“公司”,生意“牛”得不得了,孩子们排长队买他的画,还有人下了课往家里打电话订画。
有一天,有个女孩子打电话来,非得要矿矿接不可。
我还以为有什么事呢,原来是要订购儿子的画。
有一个老师自己买了还不算,还帮亲友购买。
有些排了队,但是直到学校规定的做生意的时间快结束了还没买到画的孩子,为了得到画,就干脆先付定金。
结果,这项活动结束了很久,“公司”都不知道散到哪个爪哇国去了,孩子们订购的画仍未能兑现,只好把定金给退了。
儿子的画价廉物美,1美元-2美元一幅画,最贵的5美元,那还是老师见
物超所值过意不去,才在买画时自己提的价。
这样下来,最后儿子赚了50多美元,还不算他大手大脚地花5美元买别的“公司”的一块再普通不过的饼干之类的花费,以及与“公司”合伙人之间至今喋喋不休、耿耿于怀的账目不清。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呢?
请读者不忙下结论,继续往下读,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这或许会使读者感到很迷惑。
我妻子刚来美国时的英语家庭教师叫辛西亚,其夫为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的院长。
通过辛西亚走的“后门”,我们把刚5岁的儿子送到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班学习。
每次开车送他进去后,我就闲极无聊地自个儿坐在车里等上一个小时。
有一次,实在太冷,就开车回家了,但没坐一会儿,就又得开车去接他了。
据说,他3岁时去的那个国内的国画班,家长们都待在教室的后排。一
开始上课,家长们就上去帮孩子们磨下墨、蘸个笔、擦把脸什么的,忙得不亦乐乎。
美国这里不同,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自由的天地,家长一律不得留在教室。
这样一来,回家吧,时间太短;自个儿坐在车里吧,时间又太长……但想想,儿子3岁时去了一下国画学习班就能技惊四座,现在5岁了,到美国正牌大学的美术学院办的绘画班学习,恐怕要石破天惊的,委屈就委屈点儿吧。
谁也想不到,儿子才去了不到5次就开始叫唤:不想去了!
我们开始以为是他的画技不够好,挨了老师的批评,或者有其他同学欺负他。但又总觉得不太可能。第一天是辛西亚带儿子去的,谁也不会知道我儿子与美院院长是什么关系,因此,就算有人有这个贼心,也没这个贼胆。
儿子说:“老师根本不教绘画,一点儿都不教!每次都是给一个题目,就让我们自己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爱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儿也不管。画完了老师就知道说“好”。好什么好!旁边那些美国小孩的画,根本就是其他糊涂!
P5-1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