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法]罗曼·罗兰
部分旧书采用了标准图片,会可能出现少部分不同印次出版不同封面的情况,旧书无光盘、腰封、书衣、附件等,如有其他问题可咨询客服。
¥
9.53
4.0折
¥
24
八品
库存2件
作者[法]罗曼·罗兰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094349
出版时间2012-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4元
货号1777494409182041088
上书时间2024-11-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八八九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后留学罗马,归国后在大学任教,并从事文艺创作,写了不少剧本。二十世纪初,罗曼·罗兰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2)、《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统称《名人传》。他的长篇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也发表在这一时期,他也因此获得一九一五年诺贝尔文学奖。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一九一九年发表了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一九二○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一九二二至一九三三年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悦的灵魂》,以及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有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罗曼·罗兰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同时还是一名社会活动家,一生坚持自由、真理、正义,为人类的权利和反法西斯斗争奔走不息,被称为“欧洲的良心”。
目录
卷首语
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
引言
米开朗琪罗
上篇 搏斗
一 力
二 力的崩溃
三 绝望
下篇 放弃
一 爱
二 信念
三 孤独
尾声
死
这就是他神圣的痛苦生涯
托尔斯泰传
英雄传记
内容摘要
《名人传》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为我们谱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英雄交响曲”。
精彩内容
他身材矮胖,脖子粗壮,一副运动员的骨架,红砖色的宽大脸庞,只是到了晚年,皮肤才变得萎黄和病态,尤其是冬天,远离田野、足不出户时,更是如此。他前额宽广且隆起,深黑色的头发异常浓密,乱蓬蓬地竖着,似
乎从未梳理过,颇像“美杜莎的蛇发”。他眼中燃烧着一种奇异的力量,使见到他的人无不为之震惊,但大多数人辨别不出其中细微的差别。因为这双眼睛闪烁着一种野性的光芒,衬上古铜色而略显悲壮的脸,看上去像是黑的,其实是蓝灰色。一旦感情冲动或者生气,这双小且深陷的眼睛便突然睁大,眼珠在眼眶中滴溜溜地转动,如实地反映出其中全部思想。他忧郁的目光常常转向上空。阔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真是狮子的相貌!嘴倒长得颇秀气,但下唇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刚劲有力,似乎可以磕碎核桃,右下巴有个深深的小窝,使整个面部显得古怪而不对称。据莫舍勒斯说,“他的微笑很美,谈话时神态亲切可爱。而笑起来却不讨人喜欢,粗鲁、难看,而且短促”,好像那种对快乐不甚习惯的笑。他脸上的表情总是落落寡合,仿佛患了“无法治愈的忧郁症”。一八二五年,雷尔斯托普曾说,看到他温柔的眼睛里那种极度痛苦的神情,好不容易才忍住没让眼泪流下来。一年以后,勃劳恩·封·勃劳恩塔尔在一家啤酒店遇见他,他坐在一个角落里,抽着一
根长长的烟斗,闭着眼睛,那是他晚年时愈来愈常见的姿态。一位朋友和他说话。他凄然一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记录本,像聋子经常做的那样,尖着
嗓子叫对方把想说的话写出来。他面部表情常常变化,有时因抓住了突如其来的灵感,哪怕在大街上,那表情也会让行人吓一大跳;有时无意中撞见他坐在钢琴面前,“整个脸部肌肉膨起,血脉奋张,狠巴巴的眼睛变得加倍可怕,嘴唇抖动着,像把鬼神召来却又请不走的魔法师。”十足一个莎士比亚剧中的人物!尤里乌斯·贝内狄克特说:是“李尔王”。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一七七Ο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于科隆附近,波恩的一所破房子简陋的小阁楼上。他原籍弗朗德勒,父亲是个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佣,一个厨师的女儿,最初嫁给一个官宦之家的侍从,丈夫死后跟了贝多芬的父亲。
贝多芬的童年充满艰辛,缺少家庭温暖,不像莫扎特有家人的呵护。从一开始,生活于他就是一场悲壮的战斗。他父亲想开发他的音乐天赋,好把他当神童来炫耀。儿子刚四岁,父亲就一连几个小时把他钉在羽管键琴面前,或者把他关在房间里,逼着他练小提琴,繁重的作业把他累得死去活来,差一点让他恨死了音乐这门艺术,以致必得使用暴力才能强迫他学下去。贝多芬从少年时代便需为生计发愁,不得不过早地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十一
岁那年,他加入剧院的乐队,十三岁当上管风琴乐手,一七八七年,他失去了他所热爱的母亲。“她对我那么慈祥,那么值得我爱,她是我最知心的朋友!啊!当我能够喊出母亲这个温馨的名字,而她又听得见的时候,有谁能比我更幸福呢?”她是患肺病死的,贝多芬以为自己也染上了这种病,常常感到不舒服。除此以外他还患有比病更折磨人的忧郁症。十七岁时,他已经是一家之长,担负起两个弟弟的教育之οο责。酗酒的父亲无法撑持门户,他只好羞愧地请求剧院让他的父亲退休。人家担心做父亲的拿了钱去挥霍,便将退休金交给儿子。这些伤心事在他内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幸他在波恩的一个家庭里找到了感情上的依傍。他一直非常珍惜勃罗宁一家的情谊。
他们可爱的女儿埃莱奥诺尔比贝多芬小两岁。贝多芬教她音乐和诗歌。她成了他儿时的友伴,两人之间也许产生过感情。后来埃莱奥诺尔嫁给了韦格勒医生。他也成了贝多芬最要好的朋友。他们之间终生维持着恬静的君子之交,这一点,从韦格勒和埃莱奥诺尔与他来往的书信中可以看得出来。信写得很恳切。韦格勒夫妇称他为忠诚的老友,他则称对方为亲爱的好韦格勒。更令人感动的是,后来三人年纪老了,但心灵的青春依旧,热忱不减当年。
尽管童年时代悲惨凄凉,但贝多芬忆起这段时日和儿时住过的地方,凄凉中依然透着一丝温馨。后来他虽不得不离开波恩,在维也纳这个花花世界及其贫困的郊区度过了几乎整整一生,内心却从未忘怀莱茵河流域的故乡,还有那条汹涌澎湃的大河。他称这条河为我们的父亲河。的确,莱茵河生机勃勃,几乎赋有人性,仿佛一个巨大的生灵,具有无穷的思想和力量。莱茵河流域中,没有任何一段比流经风光旖旎的波恩这一段更壮丽、更温馨,也
更美妙的了。强劲的河水冲刷和抚爱着浓荫覆盖、鲜花盛开的岸边坡地。在这里,贝多芬度过了他生命中的头二十年,在这里,形成了他少年时代心中的梦想。那仿佛懒懒地浮在水面的草地,笼罩在薄雾中的白杨,矮矮的灌木,还有垂柳和各种果树,都把根须浸泡在这静默而湍急的水流里。星星点点的村落、教堂,乃至墓地,以好奇的目光慢悠悠地俯瞰河岸。远处,蓝色的七峰在天空中勾勒出参差不齐的侧影,颓圮的古堡耸立其上,形状瘦削且怪异。他永远心系故乡,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梦想重返故园而未能如愿。“我的家园,那块我初见光明的故土,在我眼前始终是那么美,那么清晰,就像我离开时那样。”P10-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