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读秋雨余秋雨
部分旧书采用了标准图片,会可能出现少部分不同印次出版不同封面的情况,旧书无光盘、腰封、书衣、附件等,如有其他问题可咨询客服。
¥
7.36
2.1折
¥
35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1145872
出版时间2017-07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5元
货号9787541145872
上书时间2024-11-0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余秋雨散文独树一帜,近三十年来影响力与日俱增,至今不衰,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成为中国人相互呼应的文化秘曲。
余秋雨著的《慢读秋雨(找到生活的慢)》为作者亲自作序的散文新编,这些文章倡导慢生活,切合当下都市生活痛点,使困顿者安心,迷茫者清醒,繁重者释然。
作者简介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有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著有《文化苦旅》《中国文脉》《山河之书》《中国戏剧史》《世界戏剧学》等。他的书籍长期位居优选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中国台湾地区地区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金石堂很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自二○○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联合国中国书会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世界坐标下的中国文化”等课题,每次都掀起极大反响。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上海图书馆理事长。
目录
第一辑 慢走华夏
第一诗人
一座默默无声的高峰
盛唐是一种心态
都江堰
阳关雪
白发苏州
黄州突围
一个庭院
仰望云门
第二辑 慢观世界
罗马假日
寻常威尼斯
哈维尔不后悔
哀希腊
人类还非常无知
文字外的文明
最后一个话题
第三辑 慢享至美
线的艺术——书法之美
戏中极品——昆曲之美
纯粹的生态文化——品鉴普洱茶
第四辑 慢品浮生
君子之道
仁者乐山
江南小镇
故乡
岁月之味
石一歌事件
祭笔
余秋雨著作正版选目
余秋雨文化大事记
内容摘要
。。。
精彩内容
第一诗人一
我们的祖先远比我们更亲近诗。
这并不是指李白、杜甫的时代,而是还要早得多。至少,诸子百家在黄河流域奔忙的时候,就已经一
路被诗歌所笼罩。
他们不管是坐牛车、马车,还是步行,心中经常会回荡起“诗三百篇”,也就是《诗经》中的那些句子。这不是出于他们对于诗歌的特殊爱好,而是出于当时整个上层社会的普遍风尚,而且这个风尚已经延续了很久很久。
由此可知,我们远祖的精神起点很高,在极低的生产力还没有来得及一一推进的时候,就已经“以诗为经”了,这真是了不起。试想,当我们在各个领域
已经狠狠地发展了几千年之后,不是越来越渴望哪一
天能够由物质追求而走向诗意居息,重新企盼“以诗为经”的境界吗?
“以诗为经”,既是我们的起点,又是我们的目标。“诗经”这两个字,实在可以提挈中华文明的首尾了。
当时流传的诗,应该比《诗经》所收的数量多得多。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是孔子把三千余篇古诗删成三百余篇的。这好像说得不大对,因为《论语》频频谈及诗三百篇,却从未提到删诗的事,孔子的学生和同时代人也没有提过,直到三百多年后才出现这样的记述,总觉得有点儿奇怪。而且,有资料表明,在孔子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诗经》的格局已成。
成年后的孔子可能订正和编排过其中的音乐,使之更接近原貌。但是,无论是谁选的,也无论是三千选三百,还是三万选三百,《诗经》的选择基数很大,则是毋庸置疑的。
我本人一直非常喜欢《诗经》。过去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时,不少学生常常因一个“经”字望而却步,我总是告诉他们,那里有一种采自乡野大地的人间情味,像是刚刚收割的麦垛的气味那么诱鼻,却谁也
无法想象这股新鲜气味竟然来自数千年前。
我喜欢它的雎鸠黄鸟、蒹葭白露,喜欢它的习习谷风、霏霏雨雪,喜欢它的静女其姝、伊人在水……而更喜欢的,则是它用最干净的汉语短句,表达出了最典雅的喜怒哀乐。
这些诗句中蕴藏着民风、民情、民怨,包含着礼
仪、道德、历史,几乎构成了一部内容丰富的社会教育课本。这部课本竟然那么美丽而悦耳,很自然地呼
唤出了一种普遍而悠久的吟诵——吟于天南,吟于海北;诵于百年,诵于千年。于是,也熔铸进了民族的集体人格,成为中国文脉的奠基。
中国文脉的奠基分“天、地”二仪:天上的奠基,就是前面说过的那些神话;地上的奠基,就是《诗经》。
每次吟诵《诗经》总会联想到一个梦境:在朦胧的夜色中,一群人马返回山寨罗唱几句约定的秘曲,才得开门。《诗经》便是中华民族在夜色中回家的秘曲,一呼一应,就知道是自己人。
《诗经》是什么人创作的?应该是散落在黄河流
域各阶层的庞大群体。这些作品不管是各地进献的乐歌,还是朝廷采集的民谣,都会被一次次加工整理,因此也就成了一种集体创作,很少有留下名字的个体诗人。也就是说,《诗经》所标志的是一个缺少个体诗人的诗歌时代。
这是一种悠久的合唱、群体的美声,这是一种广泛的协调、辽阔的共鸣,这里呈现出一个个被刻画的形象,却很难找到刻画者的面影。
结束这个局面的,是一位来自长江流域的男人。
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