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帮战国策张翼 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商帮战国策张翼 著

部分旧书采用了标准图片,会可能出现少部分不同印次出版不同封面的情况,旧书无光盘、腰封、书衣、附件等,如有其他问题可咨询客服。

7.4 1.8折 42 八五品

仅1件

福建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翼 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169826

出版时间2008-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9787302169826

上书时间2024-09-02

浓诚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1978-2008,这是中国本土商业力量的生成与壮大的30年,我们将之视为中国商帮勃然兴盛的黄金30年。绵延至今的商业递进,催化、激活了中国商帮的更迭与嬗变。人们激赏领袖企业的层出不穷,更呼唤抛却浮躁的理性繁荣。
 前所未有的商业发现之旅,以作者为首的财经记者团队历时5个月的长程踏察、深入追访,重新定义、理性思辩中国九大商帮——闽商、豫商、鲁商、苏商、浙商、徽商、粤商、晋商、潮商,全景呈现中国“新社会阶层”——商帮新势力的屹立与蜕变、历练与跃迁。
 这是一部记录中国商帮新势力苏醒与复兴、对接与扬弃、探求与反思的断代史,也是记述中国地域文化和商业理念相融合的思想史。

作者简介

作者张翼:中国经营报记者团队作为国内对中国九大商帮进行了长时间、大范围、深入式采访和调研的财经媒体,《中国经营报》为此共派出了24名记者,他们是张翼、厉林姜蓉邬静娜张佳张一君吴威周树远肖华东彭戈叶文添李立董娟刘晓午龙飞谢扬林谷慧王永强陈纯丽殷毅李晓蕾谢红玲侯雪莲李国华等等。其中张翼作为采访部主任,对此书的改写、编著、成书作出了卓越贡献。张翼:1975年出生,山西夏县人,1998年7月于吉林中文系,现为《中国经营报》采访部主任。以人物专访见长,深度采写过国内外百余位著名企业家。《卫留成:并购重组的中国功夫》被北京管理案例研究中心评选为“2002年中国最佳商业案例”,另有新闻作品先后两次获得“中国经济新闻大赛二等奖”。2002年12月,出版个人作品本CEO》。...

精彩内容
第四章 “贵族”苏商 
 财大气不粗、理直气不壮,苏商严介和曾经如此自我调侃。承继与接续,延伸与拓展,苏商的集体使命。低调做人、埋头做事,远官僚、亲商人,历史上的苏商与官员谨慎疏离,奇迹般地规避了因改朝换代导致的商业沉浮,欣欣然存活于世。 
 “苏南模式”统领风气之先,却也经历诸多跌宕起落;“苏州现象”张扬猎猎旗帜,竟也蒙受太多猜忌质疑。从“单兵作战”走向“区域结盟”,力图挣脱“模式与现象”之争,苏商“自在自为自沉浮”。 
 苏北苏南的现实落差,谁来弥合?一省两地两重天的客观存在,苏商是否该有、能有必须的责任与必然的作为?外资合围、苏商如何破茧?外生与内生,哪一个是方向?无锡尚德,最为典型的“政府VC”的直接产物。苏商背后,冥冥之中都有些政治的影像,若即若离、不离不弃。
 苏商局 
 言说过往辉煌,苏商底气不弱。 
 有人将苏商比作“优裕一族”,不无道理。和那些因为自然条件恶劣被迫出走异乡的晋商、徽商、闽商比起来,苏商幸福得像花一样。翻看地图,自古至今,苏商的诞生与群居之地——苏南(苏州、无锡、常州三地周边地区)可谓物阜民丰的风水宝地。历史上被赞誉为鱼米之乡的苏州河畔、太湖流域,酒肆林立、商旅辐辏,店肆如鳞,客贾云集。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江苏的青铜器冶炼已闻名遐迩;隋唐以后,开凿好的大运河成为南北财赋、盐铁中转的中心,有史书为证:“赋之所出,江淮居多”;那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从中原一带南移至苏南。 
 清晨,人们用担子挑着自家产的绸缎从江南的蒙蒙烟雨中“深巷明朝卖杏花”一路走去,晚上,归来的是满担的柴米、油盐。 
 斗转星移、世事浮沉,先天资源的充裕成就了苏商,也迟滞了他们的进一步跃进,苏商一直在兴盛与衰落之间飘渺游移。 
 “一商多面”背后的商业禀性
 百年来,苏商会是怎样的生存状态?这是一个难以用简单词汇言明的集体影像。
 在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志彪教授眼中,苏商其实是一个新近的概念。“江苏这块土地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行政区划和疆域上屡经变迁。严格意义上的苏商大约要从近代工业化起源算起。” 
 虽说如此,但在这片自古江南繁华所在的地域,苏商仍以它独有的方式,将一代代商旅血脉与文化传承下来。
 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从明朝首富沈万三到清末民初的实业巨子张謇、荣氏家族,一直到今天以荣智健、施正荣为代表的一代新苏商。在波澜壮阔的商业史里,苏商这个群体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历史上,苏商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帮之一,声名曾直追徽商、晋商、浙商、潮商等有名商帮。从邗沟兴运、吴王煎盐,到隋唐大运河开通之后,成为南北财赋、盐铁中转的中心,江苏一带一直是店肆如鳞,客贾云集的鱼米聚集之乡,商业隆昌之地。从五代隋唐之时起,华夏的经济重心开始逐渐从中原南移至江浙一带。这里物产丰富,交通发达,民风委婉。一时之间,“赋之所出,江淮居多”。商业因子也因之延续不息。 
 及至近代,状元出身的南通张骞,在江苏通州唐闸镇挖起第一锹土,开建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正式宣告苏商这一新式商帮的诞生与崛起。以工商实业起家的苏商勤实务而拒虚名,在机器轰隆开动的响声中,默默实践着实业强国的梦想。苏商审时度势的商业大局观以及精耕细作的经商智慧无不令人赞叹。 
 当历史飘零如叶,苏商往事已渐渐湮没于烟海一般浩淼的故纸堆中时,我们仍可看到,虽曾经历沉寂,但一代新苏商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崛起,以新的姿态融入到中国经济变革的大潮。在活力四射,光芒万丈的长三角经济圈中,苏商,依旧是其中最闪耀的角色之一。 
 今日之江苏,苏商之主力群体——民营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近60万,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注册资本高达一万亿元以上。每年超过全国平均3个百分点以上的GDP增速,江苏的富庶不容置疑。而苏南的重新崛起以及以及创造了GDP增长奇迹的“苏州模式”都让全国为之侧目。在一片惊讶的感叹与羡慕的眼光中。历史,也在此处回溯着它曾有的荣光 
 我们充满欣喜地注视着这片勃然生机的大地。但,还不到放声高歌的那一刻。今日苏商,仍需面对许多待解的问题。在悠远的过去与漫长的未来之间,新苏商该以怎样的方式完成渐变与升华?沉浮数百年的苏商,其前行的道路又将指向何方? 
 作为一代实业家张謇的精神传人,现代苏商建功立业的同时,经历着激荡20年所伴生的欣喜、阵痛、反思与觉醒。 
 梦想与荆棘同在,光荣与危机同途。急需破解的问题依然横亘,但在苏商新一轮使命承担中,政府对大局的操控智慧与民间商业力量的觉醒程度,始终是影响有着百年血脉的苏商能走多远的关键命题。 
 有名的浙商和粤商大佬,你随口也能背出好几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苏商呢?你所知道的当代苏商著名人物能有几个?面对这个问题,很多江苏人也会满脸困惑。也许这不是一两个人的困惑,在经济发展总量如此庞大,民营经济如此发达的江苏,却总是容易让人只记住此地的繁华,而忽略掉创造出这一兴盛之地的万千商贾。 
 一直以来,苏商都保持着相当的低调。这既是对苏商低调务实传统的因循,又是今日苏商多面性格的一种集中的外向性呈现。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成志明对此有着独到的看法,“细看一商多面的背后,对把握苏商的性格和成败脉络将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此言不假,能留给外界印象深刻的苏商确实不多,除开近两年频频在媒体上曝光的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以及外界褒贬不一的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严介和等少数几个外,大量有资本有势力的苏商都默默隐于人海之中。就连在国内民营钢铁企业执牛耳者,产业规模连国内钢铁巨无霸的宝钢也无法小视的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也更多的是显赫于业内。 
 如同太湖广阔平荡的水面,苏商整体性地呈现出稳健、低调、谨慎的风格。 
 正是苏商这样的低调务实、不图虚名的作风,成就了一代苏商稳扎稳打、渐进扩张、根基深厚的发展之路。放眼望去,无论是远东集团董事长蒋锡培、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还是雨润集团董事长祝义才,无不是作风稳健、以实业为本的企业家。 
 稳健、谨慎的特质让江苏商人作决策时很少“拍脑袋”,而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百般盘算,再作决定。应该说在四处充满泡沫诱惑的时代,苏商的这种特性让很多江苏企业避免了盲目扩张、冲动投资所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生命力也相对更加持久,这也是江苏民营企业“阵亡率”不太高的一个原因。 
 引为例证的是,近十年波及全国的房地产风波以及宏观调控,苏商群体所蒙受的损失在相临经济区域中相对较小。然而另一方面,或许是因为江苏企业的发展过于稳健,也造成苏商群体少有财富模式上巨大的创新和奇迹。曾有江苏商人在聚会上感慨,苏商最大的优点是谨慎,最大的缺点是太谨慎! 
 相对稳健保守的发展战略,不仅仅反映在企业战略决策层面。更加明显的反映还有一点:多数苏商更愿盘固在一省之内,而少有意愿往省外投资发展。造成这一强烈的乡土意识的原因,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说,则是源于千百年来,江淮一带鱼米之乡的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富庶。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大强化了苏商的本土化意识。另一方面,作为当代苏商重要的历史沿革的产物,当年“苏南模式”的兴盛即是“离土不离乡”。当一度辉煌的“苏南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固化为一种“模式”之后,其对后进江苏企业家群体的心理影响就不言而喻了。 
 与江苏比邻而居的浙江,则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天下浙商”的活跃形态。浙江商人引以自豪的一句话是“天下浙商,400万赚全国的钱,200万赚老外的钱。”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曾颇为感慨地说:苏商离土不离乡,只想着一个产业做到底,在一个地方做大做好;而浙商敢于冒险,成功后,喜欢到外省发展,结果是做大做强。 
 沈文荣的话折射了苏商一直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在全国众多“商帮”中,苏商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领先于全国,并创立了“离土不离乡”的兴办乡镇企业模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兴起于“离土”,领先于“离土”的苏商,却因一味固守“不离乡土”的原则,使产业的发展空间受限。如果说浙江人是“行商”,那么江苏人可谓典型的“坐商”。从传统上看,他们视出门在外为畏途,即使企业的名字也不愿意忘“本”———比如“苏宁”和“苏果”。但现代社会的商业机会往往转瞬即逝,“坐商”往往也意味着“坐”失商业良机。 
 正如南京大学商学院成志明教授所认为的,苏商的“本土情结”太过浓厚,总是有意无意地以自己所在地为中心划一个圈,只在这个圈内活动,从而限制了企业成长空间,错失了更多更好的商业机会。正因如此,苏商虽实力不弱,基数庞大,但执商界牛耳者不多,在全国层面上冒尖的企业巨头也较为少见。 
 在苏商稳如磐石的低调与冷静的表象下,苏商的多面性还体现在更多方面,比如一直为外界所诟病的团队合作意识不强。“苏商单打独斗的意识是出了名的”,南京国鸿集团董事长陈奕熙言辞慷慨透着反思:“苏商缺乏合作精神,大都单打独斗,宁可独吞一条狗,不愿合吞一头牛。”在这一点上,陈奕熙毫不掩饰对浙商开拓精神的赞赏:“浙商,四海为家积极开拓,只要有一个浙商到一个新地方开辟了新市场,亲戚朋友很快就会跟过去,对当地商人逐渐形成包围之势,慢慢的当地市场就被浙商占领了。” 
 正是由于苏商过于务实,精于谋划与算计,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了很多规则意识和条条框框。该防范的防范,不该防范的也防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苏商致命弱点“自顾自”潜意的形成,抱团意识薄弱,团队合作少。这也可以为苏商缘何轻视贸易而重视实业寻找到一个不失合理的解释。 
 团队精神的不足使苏商的决策风险无法分担和稀释,也就制约了企业从长计议,做出宏大决策。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普遍降低,导致交易成本增加,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合作意识。 
 值得称道的是,苏商“大国寡民”的传统,如今正在悄然发生改变。2005年,江苏远东集团、雨润集团、红豆集团、月星集团、一德集团、利安达集团等江苏6家民企巨头签约成立“江苏投资联盟”,意在组建航母舰队联合出海,以企业联盟的方式合作发展,力图在资金、项目、风险控制等方面形成资本合力。始作俑者是江阴利安达集团董事长黄丽泰。 
 “当初也没想太多,就是想大家聚在一起赚钱。”黄丽泰以最简单直白的言辞传递出新苏商力图抛弃传统观念束缚,求变向上的力量所系。 
 这种代表观念变革的步伐能向前走出多远,对沉静安稳的苏商群体又能带来多大的启示与推动,现在还无法预计。但对于高速行进中的苏商而言,在对传统商道理念的吸取与扬弃中的每一个选择,都有可能对苏商群体的未来产生微妙影响。
 在当代苏商的行进道路上,一直有个命题或明或暗地闪烁在苏商的身边。似有解却又似无解。这便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当浙江企业远远地隐在政府视野之外,在不为人注意处野草一般茂盛生长,而政府又心知肚明地保持着“不作为”姿态时,江苏的很多民营企业却不能不考虑一个现实问题:是离政府近一点,还是远一些? 
 历史的演进有时也会出现断档。
 若我们将历史的视线放得更远阔一些,就会发现在远去的苏商群体里,这本不是一个问题。 
 历史上,苏商一直有“远官员、亲商人”的传统。“这种传统也许与明朝初年江南富豪沈万三的命运有关。”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志彪教授表示。 
 600年前的某一个冬天,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为了迎娶心爱的姑娘,在寒风中身着破烂不堪的棉衣,怀揣几十纹铜钱来到苏州。一个月之内,他用几十文铜钱靠卖胭脂赚到了1000两白银,终于娶到所爱的姑娘。后来这个人富可敌国,与朱元璋成为结拜兄弟,这个人叫沈万三。 
 沈万三,传统苏商的影像标志。在民间的传说里,大明朝南京城一半的围墙都是他出资修建的。此言或有虚构之处,但沈万山大笔资金资助明初南京城的修建却是无疑。一个富可敌国的商人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新朝皇权的敬意与忠诚,也试图建立起来自底层民间商人与威严政权的亲密链接。但他的努力后来证明只是一种妄想,这个号称与与朱元璋成为结拜兄弟的巨商,最终在帝王天威难测的一声喝斥中家破人亡。 
 也许正是这样的前车之鉴,让后进的苏商子孙们明智地选择了与官府“远而恭”的态度。在异常低调的态度背后,昭显出的是一种处事的清醒——避开风云变幻的政治,守得一份传世家业。 
 600年后的这个冬天,一个年轻人茫茫然赶至苏州周庄,瞻仰沈万三故居,尽管身旁游人如织、熙熙攘攘,但他的心情却忧郁不已、暗自伤戚。由于遭受亚洲金融风暴冲击,他的企业濒临破产,面对着沈万三的铜像他不停地抽烟沉思。几年之后,他的企业不仅没死,反而越做越大,而今已是中国服装行业的领先企业。这个年轻人叫周海江,江苏红豆股份集团公司总裁。 
 2007年9月25日傍晚,江苏红豆股份集团一间狭小而精致的会议室内,周海江依然像10年前那个冬天一样不停地抽烟,只是此刻心境已然迥异。“我在沈万三故居溜达了多时,我记住了墙壁上锩刻的一行字——成功等于诚信、勤奋、智慧再加一点点机遇。这些让我深有感悟、若有所思。” 
 600年的时光与界限在那个冬天悄然相通,困境中的周海江与那个传奇人物心意相融。“如沈万三所说,诚信、勤奋、智慧、抢抓机遇是苏商的群体特征,苏商的文化演变一脉相承。”周海江如是说。 
 以沈万三为代表的苏商自苏州起,自苏州兴。 
 2005年12月的一个清晨,在苏州古老的上塘街上,苏商博物馆悄然间落成。在这里保留了古代至今关于苏商的各种商业资料以及江苏企业的发展简史。一卷卷商会档案,一张张陈旧的图片,一页页泛黄的文件,沈万三、荣德生等商业名人的记录赫然在列。翻开其中一卷泛黄的商会档案,“赏礼奖项”上仔细记录了苏州商会创办时,呈送给南书房、乾清门、禀事处、御膳房的银两数目,而这仅是商会有案可查的3800多卷档案材料中的一卷。作为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商会档案,是苏州商会和商人近半个世纪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的原始记录。 
 “苏州商人的历史代表整个苏商的历史,苏商博物馆成立的意义在于让后人了解苏商的真实过往。”苏州市工商联会长姚东明如此解释。历史上的苏商为了应对徽商与晋商的在江苏地区市场不断的分食,于20世纪初成立了苏州商会,以期振兴工商业,自此而始苏商与商会保持紧密联系。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