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谷幽兰(美)比尔·波特|译者:明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空谷幽兰(美)比尔·波特|译者:明洁

部分旧书采用了标准图片,会可能出现少部分不同印次出版不同封面的情况,旧书无光盘、腰封、书衣、附件等,如有其他问题可咨询客服。

9.35 3.1折 29.8 八五品

库存2件

福建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比尔·波特|译者:明洁

出版社南海

ISBN9787544249133

出版时间2010-10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29.8元

货号9787544249133

上书时间2024-06-12

浓诚书店

十一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是一部有关中国隐逸文化历史和传统的文学随笔。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为了寻找隐士文化的历史踪迹,亲自来到中国探访了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本书即是他这次探访的真实记录。他将采访到的现状与他所了解的与隐士相关的历史进行了对照,借此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叹和向往。
全书多采用白描的手法,自由随性,而又极富感染力,不仅为读者解答了隐士现在存在与否的疑问,还介绍了大量与隐士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适合大众阅读。

作者简介
比尔·波特,美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汉学家。1970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机缘巧合之下学习中文,从此爱上中国文化。1972年赴台湾一所寺庙修行,在那里过起暮鼓晨钟的隐居生活,1991年辗转至香港某广播电台工作,并开始长期在中国大陆旅行,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书籍和游记,同时翻译多部佛学经典和诗集,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比尔关于中国隐者的作品《空谷幽兰》出版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一版再版,畅销至今。2010年,他又相继推出了追溯中国禅宗文化和历史的《禅的行囊》和追寻黄河源头的《黄河之旅》。这些关于中国文化之旅的游记作品同样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并得到安妮宝贝、安意如、陈坤等人的鼎力推荐。 多年来比尔一直坚持深入中国偏远地区寻访人文遗迹,并用胶卷和文字记录旅途的艰险与收获。2013年3月,比尔在湖州霞幕山探访元代诗人石屋清珙之墓时不慎遇险摔伤,在腿骨植入十余枚钢钉之后,他表示:“等养好伤,我还会回来继续未完的旅程。”

目录
空谷幽兰
代序

第一章 隐士的天堂
第二章 月亮山
第三章 举世皆浊
第四章 访道
第五章 鹤之声
第六章 登天之道
第七章 云中君
第八章 朱雀山
第九章 走过销魂桥
第十章 暮星之家
第十一章 访王维不遇
第十二章 大道入廛

内容摘要
 本书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他通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亲身探访隐居在终南山等地的中国现代隐士,引出了中国隐逸文化及其传统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将其与他正在采访的现状相对照,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向往、怀恋,并写岀了他所看到的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虽然是“寻隐之旅”,但这本书的风格并不凝重。比尔就是在描写被摧残的老树时,也要同时让读者看到老树残干上的嫩芽。书中的语言像白描一样优美,富有生机和感染力,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美国式的幽默,常常会令读者会心一笑。因此准确地说,这是一
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之旅”。
书中数十幅插图中的风景异常优美,令人叹为观止,有的是美国著名摄影家斯蒂芬·R·约翰逊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

精彩内容
 第一章隐士的天堂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许只有几首诗、一两个仙方什么的。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 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做出过解释,也没有人要求
解释。隐士就那么存在了: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起,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 中国人说,他们的历史要上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黄帝是目前人们所知的最早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这些部落的人民把自己称为中国人。但是黄帝是从两个隐士那里,学会了怎样战胜敌人和延年益寿的,从公元前2700年到公元前2600年,他统治了一百年。大约与此同时,埃及建造了第一批金字塔。 黄帝乘龙回归了仙班。此后,中国新生文明的领导权又经历了几代人。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的时候,传到了尧的手中。两千年以后,孔夫子称赞尧是最有智慧的人,因为他略过了自己家族的成员而选择了一位隐士作为继承人。公元3世纪,皇甫谧在他的著作《高士传》中,记述了这件事情: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矣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不受而逃去。)许由没有接受尧的建议,为了清除这席谈话可能残留的影响,他到河边洗了耳朵。但是尧决意要找到一个品德优秀的人,于是他又去接近另一
位名叫舜的隐士。舜接受了尧的禅让,后来他也去找了一位隐士来做自己的继承人。《高士传》又一次记载了这一事件:(及尧受终之后,)舜又以天下让卷(善卷)。卷曰:“昔唐氏之有天下,不教而民从之,不赏而民劝之,天下均平,百姓安静,不知怨,不知喜。今子盛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繁调五音之声以乱民耳,丕作皇韶之乐以愚民心,天下之乱从此始矣。吾虽为之,其何益乎?予立于宇宙之中,冬衣皮毛,夏衣纟希葛。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去,入深山莫知其处。 皇甫谧所记载的这两个故事,是从《庄子》以及其他公元前4世纪或更早的著作中择取的。看起来,中国人似乎从开始记录中国文明早期领导者的轶事时起,就已经同时记载了隐士的故事。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他们一
直重复着这些隐士统治者的故事——如果不竭力去仿效的话,那么他们就将其视为理想人物,珍藏于心中。当然了,密集的群山是不会像人这样做的。但是这些故事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一个隐士社会——姑且假定这是可能的——它们是针对那些行使权力的人的。它们所传达的信息是,权力的传递应该建立在美德和智慧的基础之上,而不是裙带关系。 这些故事构成了中国最早的政治批评。但是它们不仅仅是故事:真的有人更愿意选择荒野,而不是文明。这正是世界各地隐士传统的基础。而中国隐士传统与众不同之处在于,隐士在他们所遗弃的那个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我自己开始了解中国的隐士传统是在1972年。那一年,我离开了美国,搬到了中国的岛省台湾。台湾在上海的南面,香港的北面,与福建海岸遥遥相望。到了之后没几天,我就开始了在一座佛教寺庙里的生活:天亮前就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如果我的腿太痛了,或者对禅垫感到“深恶痛绝”的时候,我就读书。 除了佛经之外,我也读儒家和道家的书。那些书里有很多生活在山里的中国古代隐士的故事。我非常喜爱这些故事。我能够理解有的人什么都不想要,而只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在云中,在松下,在尘廛外,靠着月光、芋头和大麻过活。除了山之外,他们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暝之时的片刻小憩。从黄帝时代算起到现在,中国一定有上百万隐士了。但是,读他们的故事的时候,我很怀疑他们能不能存在于20世纪。每当我问起台湾的和尚,他们都向我保证说,中国隐士已经不复存在了。经过一个世纪的革命、战争和压迫之后,他们怎么还能够存在呢?但是,我仍然心怀疑问。 三年后,我结束了寺院生活,自己隐居在一个名叫竹子湖的山村里。
从那里可以俯瞰台北盆地。与此同时,我开始着手翻译一些中国古代隐士的著作:寒山、拾得、丰干、石屋和菩提达摩。12年后,即1987年冬,到中国大陆旅游的禁令解除了,岛上的人民纷纷开始探望他们长达40年没有见过面的亲友。 P10-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