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4 1.5折 ¥ 46 八五品
库存2件
作者田涛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0976
出版时间2017-09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6元
货号9787108060976
上书时间2024-05-28
梅花香自苦寒来(序)
孟晚舟
十年前,华为财务总是被批评,被任总批评,被业务批评,被客户批评,被员工批评,我们就像无头苍蝇般手忙脚乱,疲于奔命。
十年后,我们还是会被批评。不过,此批评非彼批评,对财务的批评不再是指责,不再是抱怨,是期望,是包容,是等待,是推动,更是鞭策。我们就像树苗般渴望成长,努力成长,不断成长。
昨天,我们知耻而后勇,背负着压力,蹒跚着走出混乱。今天,我们谋定而后动,坚守着信念,努力构筑价值。“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感谢田涛老师为我们写下这个注脚,酸的、甜的、苦的、涩的,满满的回忆,真真的感受,就让它们陪着我们再次展翅高飞吧!
我相信,曾经并肩作战的同事,会为此流下热泪;我更相信,还要并肩作战的同事,必将更加意气风发。
打开作业边界
项目是经营管理的基本细胞,唯有扎扎实实地把每个项目管好,企业的整体经营才能保持稳健。我们为每个合同配置了项目财务,他们协助销售经理对客户交易习惯进行分析;协助交付经理展开细致的现场管理;协助账务团队完成准确的会计处理。他们扑在合同上,扑在项目上,跟着交付工程师下站点,跟着客户经理参加谈判,无处不在的努力,矢志不渝的执着,如星星之火般可以燎原。
某项目的CFO(首席财务官),顶着炎炎烈日深入沙漠站点120公里,每月例行稽查站点支付情况,落实站址道路的修建计划,在实践中改进,在改进中实践,仅项目修路成本就降低350万美元;驱车至两千米深的大峡谷谷底,与站点工程师、分包商实地考察站址路况及环境,制定“峡谷站点交付成本的降低方案”,虽然仅仅涉及十个站点,但项目财务团队骨子里分毫不让的执拗,得到了业务团队的高度认可。
2016年,某国汇率大幅波动,未来的经济前景极为不确定,该国项目财务主动请缨参战,从后台走到前台,从内部走到外部,从支撑走到推动:合同谈判前,收集信息、仔细测算,匡算合同整个履约周期内可能的外汇损失;合同谈判时,现场参与汇损分担机制的条款谈判,即便是谈判陷入僵局,仍然有礼有节、尽职尽责地维护着公司的利益;合同签约后,一刻也不松懈地投入到项目经营上,跟踪我司交付计划,跟踪客户付款计划,主动协调两边的工作进展,尽可能地缩短现金流出与流入的时间敞口。
对财经团队来说,履行岗位职责是我们的必修课;没有写在岗位职责中的管理机会点,更是我们实现价值增长的选修课。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成为ICT(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的*财务实践者。
打开管理边界
2007年,内控管理作为IFS(集成财经服务)变革的子项目,开启了从零起步的变革大门。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今天,内控意识、内控机制、内控能力已浸入到各个业务活动之中,业务在哪儿,内控就在哪儿,以“流程责任”和“组织责任”为基础的全球内控管理体系正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价值。
内控推行之初,财经被视为业务的对立面,内控目的似乎就是为了阻止业务快速通过。在混沌和迷茫中,我们渐渐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提出“内控价值要体现在经营结果的改善上”。沿着这个目标把内控工作揉细了、掰碎了,一个一个区域地沟通,一个一个组织地讲解,逐个确定本领域、本组织的内控建设目标。有了目标,就要承诺;有了承诺,就要实现。
某代表处内控团队推行的“自动化验收、开票与核销系统”,使得开票时间从80分钟缩短至10分钟,客户拒票率下降98%。从内控的角度,流程化作业更规范、更清晰;从经营的角度,债权债务被准确确认,客户回款加速流入。
L 代表处内控团队同样围绕着经营痛点展开作业,他们选择的主攻方向是“客户PO(订单)自动对接”。项目实施后,当年就减少了3200万美元的应收账款差异,减少了1100万美元的退货损失。
内控管理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带来了经营收益,也渐渐被业务接受、认可。庞大的、复杂的组织在运转时,内控既是润滑剂,又是制动器。改善经营、优化作业,内控是润滑剂;分权制衡、数据透明,内控是制动器。控制不是简单的“卡”“阻”“守”,控制始终要以终为始地围绕着“多产粮食、增加土壤肥力”为目的。
打开控制边界
二十年前,任总就提出“业务为主导、财务为监督”的十字方针,我们从不理解到有点理解,从不接受到完全认同,逐步沿着这个方向持续构建专业能力。经营的目标不仅仅是“有利润的收入”“有现金流的利润”,更要关注经营结果的可持续性。
从2007年开启内控变革至今,我们基本构建了“4×3”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基于三类风险、三角联动、三道防线、三层审结的设计,开展风险管理活动。
我们将经营活动可能面临的风险分为三类:战略风险、运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对每类风险所包含的风险事项进行澄清及确认,推动各风险事项的责任人围绕着“识别、评估、应对、监控、报告”展开风险管理的循环作业。目标是将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可能性降到*。
设在伦敦、东京、纽约的财务风险控制中心,以专业视角对财务架构、财务策略、经营活动、调控节奏、压力测试进行独立评估,他们作为财务的“蓝军”组织,在财务的关键领域展开主动性审视,挑战“红军”权威,触发“红军”思考。目标在于管住财经领域的系统性风险及关键风险。
在业务流程中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的三道控制防线。*道防线是各级业务主管,他们在作业活动中承担当然的流程责任及管理责任。第二道防线是内控与稽查团队,他们基于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支撑业务主管有效承担流程责任。第三道防线是审计组织,通过对“点”的不规律、不定期核查,形成对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威慑。
三层审结,是指独立的CFO体系、中央集权的账务及资金组织所构建起的账实相符和账账相符体系。我们在各管理层级都配置了财务组织,从项目到国家,从平台组织到Business Group(事业部),基本上,每位主管身后都有一名专职CFO在支撑他的工作。第二层审结是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实现,账务团队向前管住业务,确保进入核算的业务数据均符合流程及授权的规范性要求,确保每笔账务处理源于业务实质,做到账实相符;资金团队每日完成全球所有银行账户的对账工作,向前守住银行,确保每笔资金流动源于我司的账务处理,做到账账相符。
控制的目的,并不是控制本身,而是“合理授权、有效行权”的制度性保障。通过对“面”的控制,保障企业能够持续稳健地经营;通过对“线”的控制,确保关键风险、系统性风险始终处于极低水平,不爆发企业难以应对的风险;通过对“点”的控制,帮助干部队伍在自我反思、自我改进中更加成熟。
接近炮火的队伍,拥有现场指挥权,敢于行权,积极行权;承担全球管理责任的组织,拥有后台监督权,合理授权,有效控制,这就是我们理想中的控制机制。
打开组织边界
一个组织,必须在开放的耗散结构中,勇敢地开枝散叶,积极地吸收能量,才能获得持续不断的成长动力。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努力打开组织边界,引入新鲜血液,获取全世界的优秀人才。2014年11月,我们首次尝试在英国举行财经专场招聘会,迈出海外优秀学生获取的*步。现在,我们的财经团队中,已有数百名来自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的优秀学生,他们正逐渐成为我们的新生力量。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改变世界、实现组织价值、驱动个人成长的强烈渴望,他们有激情,有冲劲,有方法,有耐心,有极强的学习能力、极宽的思维方式、极广的知识结构,让我们充满了期待,期待他们走得更稳、跑得更快,期待着他们早点绽放耀眼的光芒。
与此同时,我们贴近人才搭组织,贴近人才建能力。
税务规划团队、关联交易团队已经整建制搬迁伦敦,外汇交易和现金资产管理的部分职能也搬迁到伦敦。我们发现,在欧美市场更加容易获取*财务专家,他们有极强的专业经验、极佳的行业影响力、极广的资讯渠道,他们的加入,拉动着我们的专业能力快速走上新台阶,打开一道我们无法触及的思想大门。
能与这些令人尊敬的*专家共事,是我们这些渴望成长的年轻人的*非物质激励。
打开思维边界
在一切边界中,*难打破的,就是无形的思维边界。只有打破思维定式的禁锢,积极尝试新方法、新工具;只有突破作业方法的边界,努力尝试新角度、新立场,才能跟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很幸运,能够在ICT技术的领先企业中成长,我们有机会、有能力、更有意识用先进武器装备队伍。
在会计核算领域,我们积极尝试自动化、智能化,将标准场景的会计核算工作交由计算机完成。仅员工费用报销事项,我们一年的单据量超过120万单,员工通过网络实现自助报销的同时,计算机根据既定会计核算规则直接生成会计凭证,并驱动银行付款指令生成; 支付指令可以在两分钟内传递至全球任一开户银行。计算机同时又承担了每日银行账户的对账工作,自动核对每笔资金流动与会计记录的差异,将可疑交易弹出到人工后台进行再次核查。
我们在全球实施的RFID(射频识别)物联资产管理方案,目前已经覆盖52个国家、2382个场地、14万件固定资产。RFID标签贴在固定资产表面,每5 分钟自动上报一次位置信息,每天更新一次固定资产的使用负荷情况。部署RFID后,全球的固定资产盘点从历时数月下降为只需数分钟,每年减少资产盘点、资产巡检的工作量9000人/天。资产位移信息、资产闲置信息及时更新,使我们在资产管理方面能够有的放矢。
在资金规划领域的四个大数据项目,展现出令人惊讶的创造力,“经营性现金流预测”和“分币种现金流预测”的大数据项目已正式上线应用。基于大数据模型,由计算机进行上万次数据演算和模型迭代,经营性现金流已实现12 个月定长的滚动预测。从历史数据的拟合度看,*小偏差仅800万美元。对于在17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销售、收入规模约800亿美元、年度现金结算量约4000亿美元的公司来说,800万美元的现金流滚动预测偏差,已经是极为理想的结果。
税务的全球作战大屏即将部署在伦敦,全球所有子公司的基本信息、纳税遵从情况、贸易路径、子公司滚动预测等,都将集成显示在作战大屏上,这将有助于我们在经营结果不确定、税收实践不确定的客观环境下,构建起一支“招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即胜”的高效的全球移动作战组织。
打开能力边界
财经团队的每个成长脚印里,都有说不完、数不清的故事,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支撑着整个组织前进。
存货账实相符项目的实施,在公司近三十年的经营史上,首次实现了站点存货的可视、可盘点、可管理。站点存货账实一致率,从2014年的76%提升至2016年的98.62%;全球中心仓的账外物料8800万美元实现再利用;清理超期存货7500 万美元;中心仓和站点存货的货龄结构大幅改善……这一条条、一项项可圈可点的成绩,再次证明了我们是一支“说到必将做到”的团队。2014年,交付、供应、财经组成联合工作组,提出了“三年做到全球存货账实相符”的目标。言必行,行必果,如今,我们兑现了当初的承诺。
账务核算已经实现了全球7×24小时循环结账机制,充分利用共享中心的时差优势,在同一数据平台、同一结账规则、同一系统逻辑下,共享中心接力传递结账工作,极大缩短了结账的实际天数。24小时系统自动滚动调度结账数据,170 系统无缝衔接,每小时处理4000万行数据,共享中心的“日不落”循环结账机制,以*快的速度支撑着130 代表处、各经营组织及时获取经营数据。每月第五个工作日,全球两百多家子公司均能按照本地会计准则、中国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分别出具财务报告。
传统的财务服务,早已不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财经已经融入公司所有业务活动之中。从合同概算到项目回款、从产品规划到市场分析、从出差申请到费用报销、从资产管理到存货管理、从销售融资谈判到融资规划落地、从税务筹划到定价设计……伴随公司的成长,财经组织从“非常落后”走到了“比较落后”,又从“比较落后”走到了“有点先进”。 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写不完,说不尽。
田老师主编的这本书,是华为财经十年成长的汇集,是回忆,更是努力;是故事,更是领悟;是对我们的赞许,更是对我们的鞭策。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将更加努力、更加奋进、更加开放,让青春的火花,点燃无愧无悔的人生。
一颗芯片连万物
作者:曾 超 * 文字编辑:刘 军
作为一名财务人员,我擅长让数字说话,但这次,我要让物品“开口说话”。
这是个艰难的过程,我们在磕磕绊绊中探索与成长。它们也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一路蹒跚走来,终于“开口”与人“交流”。
“你在哪里?”“空闲还是忙碌?”它们虽然只会几句简单的“问答”,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资产管理上的一大飞越。
三年来,面对资产管理困境,我们用一颗芯片搭建起公司资产物联的大网,让万物有了“生命”。
人海战术管理方式走进死胡同
“名下挂的一件资产在公司内部找不到了,盘点时说要赔偿,居然要上千块。”
“完了,我名下挂着的资产快一百项了。有些借出去就没了去向!”
“以前在实验室,全部仪器仪表都挂在自己名下,算起来真的有好几千万资产,一堆人天天借来借去,资产盘点时找仪器找得发疯!”
2013年6月份,我从财经规划部调任CAPEX(资本支出)管理部,核心任务就是负责公司庞大数量资产的管理,我常常听到员工对资产管理的抱怨。
我非常理解员工的抱怨,公司八十多万件固定资产全部挂在员工名下,员工除了本职工作,平均每人还要管理三四件资产,但资产经常在员工与部门间“跑来跑去”,员工很难看得住,找资产就跟大海捞针一样困难。
我们管理起来也相当棘手,每年的盘点工作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长跑,即便盘点工作全员参与,耗时半年,我们也不能完全掌握资产安全和使用情况,每年资产丢失、盘亏等直接损失约三百万美元。
我意识到,这种依靠人海战术的传统管理方式效率低、成本高,已经走进管理的死胡同。我们必须另辟蹊径,找到更有效的管理方法。
为此,我们与国内业界公司、顾问公司、华为美国研究所等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发现大家普遍陷入管理迷茫,找不到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你们为什么不试试物联网?”一次跟黄朝文闲聊,谈起资产管理,他一句话点醒了我。那时,我刚好在看凯文·凯利的《新经济新规则》,其中对庞大数量物品的管理有两个经典阐述:网络即未来;单一功能的元件,以合适的方式连接起来,会产生奇妙的效果。这说的不也正是资产物联吗?
为此,我们特意成立了课题组。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明确了物联思路。2013年下半年,我们开启了资产物联之路。
波澜中建立资产物联大网
资产物联,简单说就是让物品“开口说话”,主动向我们上报位置、使用情况等信息。我们*初设想是在市场上采购成熟的物联网产品,直接应用。可是当我们看过几轮展会,搜尽市场上所有物联网产品时,却发现没有一款产品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
对外搜索无果,对内却有了新发现!
一天,同事席杨兴冲冲跑回办公室,像发现了新大陆般向我们宣告:找到了物联产品的原型!该产品已应用于公司制造部,由A公司生产。
我们看到,它采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通过在设备身上内置物联芯片,实现了“说话”。这颗芯片就像大脑一样,让设备能感知到自己的位置和使用情况并主动上报。没有生命的资产一下就有了生命的“脉动”,这不正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物联效果吗?但它能达到我们商用的目的吗?
是骡子是马总要拉出来遛遛。我们立即拿了300个产品原型,在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实验室部署验证。三地验证结果来看,这款产品具备自动、实时和远程管理三大杀手级特性。
但该产品也存在一些硬伤:标签体积太大、使用场景有限、电池设计寿命太短、产品昂贵……
我们自然而然找到A 公司,希望改进产品并降低价格,但A公司产品改进缓慢,成本也始终难以降下来,我们却没有谈判砝码。在陷入僵局时,我们深刻认识到,华为必须建立和掌控全面、统一的产品技术标准,才能在公平、开放的前提下引入更多合作伙伴,*终提升产品品质和降低采购成本。
这跟我们做衣服是一样的,如果只有一家裁缝店,布料、设计风格、裁缝标准都由裁缝店说了算,你爱做不做、爱穿不穿,那我们便失去了议价能力;但如果有多家裁缝店,布料我们自己带,衣服尺码、设计风格都由我们自己决定,我们不就可以货比三家、优中选优了吗?
我们本来是打算盘的账房先生,要我们制定“裁缝”的标准,谈何容易!但我们并未退缩,在研发人员邹果等同事和其他部门的同心协力下,工作一点点取得突破:标签体积太大,我们蹲在实验室,亲自拿着小刀制作泡沫模型,探索*外观设计;电池寿命太短,我们挑战极限,将电池寿命从一年半延长至五年……
“布料”“设计风格”等标准就这么被我们死磕出来了,但“裁缝店”却迟迟不肯接单。有的说,你的“衣服标准”太高了,我们做不来;有的说,按你这个标准做出来的“衣服”,卖不了其他客户,不划算;有的说,谁知道你是不是来偷学技术,想自己开“裁缝店”?经过多次澄清与对标,终于有三家“裁缝店”愿意一试。
2014年下半年,产品终于交付,因为是按我们的技术标准和通信协议进行生产,产品立马有了质的飞越,性能提升了1/2,体积下降2/3,成本下降3/4。
2014年年底,我们开始对公司贵重资产安装物联芯片。设备能“开口说话”了,但我们还需要将他们上报的信息放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管理和应用。于是我们建立了资产物联管理与应用平台。
目前物联网络已覆盖公司18.6万项固定资产,资产价值超过140亿元。资产物联管理方案日趋成熟,一张覆盖公司全球固定资产的大网基本成形。
找、借设备无须再“碰运气”
资产物联平台搭建起来后,资产位置、使用情况都由设备主动上报并呈现在平台上,员工可实现一键借用、一键共享和秒寻资产。
不久前,上海研究所无线产品线员工小刘接到任务,急需一台专用测试仪器做网络问题紧急定位,但他身边没有这台仪器,采购一台新仪器需要三个月以上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他很是焦急。
“每个人去问,每个实验室去跑。设备在的话,就能借到;设备不在的话,只能白跑一趟。”习惯了借设备靠嘴的他没想到,这次,资产管理员将资产物联管理与应用平台推荐给他。
“像淘宝一样,一搜就能搜到想要的设备?”带着疑问,他打开平台发现,可以按照型号、描述模糊搜索,并且搜索到的设备位置由近及远、使用率由低到高排序。他一下子就找到了处于闲置状态的同款仪器,立即在平台提交了共享申请,顺利借到了仪器,成功定位问题。
借设备无须再碰运气了,找设备也只需动动手指头。休假月余归来,武汉一位同事发现,其名下价值3000美元的直流稳压电源不翼而飞!他焦急地找遍了办公楼每个角落,也没发现踪影;电子流上也没查到借用记录。
按规定,作为挂账人,他需赔偿仪器丢失费用。心灰意冷之际,他想到设备已植入芯片,可根据定位秒寻资产。他立即登入资产物联管理与应用平台,意外地发现,这个电源已“跑到”了另外一栋楼里。他依迹循踪,成功找回了电源。
员工享受到了切实的便利,而对于贵重资产较多的部门而言,资产物联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引入物联方案以来,研发体系以及制造部门已实现1000多项资产共享,节省仪器采购费用2.5亿元。
“马拉松式”盘点,几分钟“跑完”
对于我们管理部门来说,此前历时数月的马拉松式资产盘点工作,现在也仅需数分钟就可完成,每年可减少资产盘点、巡检等资产管理工作9000人/天。
2013年,我刚加入部门的时候,刚好遇到一年一度的资产盘点工作启动,那时还没有物联管理方案,盘点起来相当头疼。
我们需要一层层发起盘点通知,一遍遍讲解盘点政策和规则,催促员工完成盘点。但各级员工有的忙于手头工作,有的不在资产现场,有的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找资产,只能不断催大家尽快完成。没完成资产盘点的需要进行赔偿,在这样的压力下,盘点进展通常也非常缓慢,需要半年多时间才能完成。
2015年实施RFID盘点后,相比于此前声势浩大的全员参与,我们只需一个人,不跑腿,不催促,只要动动手指头,在系统中导入一列需要盘点的资产编号信息,系统即能在数分钟时间内完成20万件资产盘点。效率有了“火箭式”提升!
根据2016年实际盘点数据,由于我们采用了这种IT化的盘点方式,减少了53%的人工盘点工作量。由于系统能够提供*近扫描时间和资产位置信息,针对系统盘点不到的资产,我们再组织员工进行人工盘点时,也能够缩小资产查找范围,提升盘点效率。
除了节省人力、时间,采用资产物联盘点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能提升盘点质量。此前采用人工盘点时,我们对盘点质量没法把握,员工将资产信息上报了,说资产还在,可资产实际已经不见了,我们也无从得知。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也曾想出一些办法。2014年后,我们推出“精品盘点”工程,要求员工在实施贵重资产盘点时,提供盘点实物照片作为证据。由此,盘点程序增加了员工借用相机、完成拍照申请、照片导出和上传等工作步骤,效率大打折扣。而现在,我们所有的盘点结果,都是基于IT实时数据说话,出具盘点结论更有底气了!
但这不是结束,只是开始。目前,我们仅仅能做到集中在热点区域的一半数量的固定资产联网,另一半广泛分布的固定资产仍需要手工作坊式的管理,要想实现公司全球资产物联的设想,还得突破网络这一关。
“蹭网”,突破资产全球“漫游”
网络是资产物联的基础,没有网络,设备装再多芯片,也如一部没有基站信号覆盖的手机。公司固定资产遍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物联网络使用的是独立网络,用这种方式实现全球覆盖的话,需要再建设一张大网,不管是建设还是维护,都是非常大的工作量和成本投入。
一次在考虑如何实现网络全球覆盖时,我们发现公司WiFi 覆盖已经部署了六万个以上的接入点,员工出差到全球各个办公场所,都能实现WiFi 网络的自动接入,非常方便。那我们为何不“蹭网”呢?
我们开始考虑借助WiFi设备为RFID提供数据通道的方案,实现有WiFi 的地方就有RFID覆盖。目前,公司相关产品已经上市,并顺手一举将资产物联接入点设备成本降低80%。
鉴于此,未来一两年,我们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使用该方案,实现有WiFi 的地方就有资产物联。这样,公司在未来所有资产的经常性变动就能尽在掌控之中了。
去年4月份,我出差到西班牙。西班牙是Telefonica(西班牙电信集团)系统部总部,下面有巴西、墨西哥等子网。西班牙一位资产管理员跟我说,总部的人经常去子网,资产也经常被携带到总部与子网间流转,一个资产账面显示是在西班牙,但是可能随着挂账人已经出差去了巴西、墨西哥或其他地方,设备虽然安装了“芯片”,但部分区域的物联网络还未实现覆盖,怎样才能实时确定这些资产的位置及使用情况呢?
“等我们采用融入WiFi网络的物联方案后,就可以实现。”我告诉他,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