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老字号"翰墨阁"荷叶莲花池浮雕歙砚】,该方歙砚由砚体和砚盖两部分组成,砚盖雕刻为青蛙荷叶浮雕图案,砚池呈椭圆形莲花池塘造型,砚额雕荷叶、莲藕及蝌蚪戏水浮雕图案。整砚长23厘米,宽15.5厘米,厚3.0厘米,重1113.0克。底部雕款识“翰墨阁”。
¥
380
九五品
仅1件
制作者翰墨阁
年代新中国 (1949-1955)
材质歙砚
尺寸23 × 15.5 × 3 cm
货号尚老齐架 西
上书时间2023-07-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品相好,近于全新,完整无缺,完好无损。"
- 商品描述
-
【建国初期老字号"翰墨阁"荷叶莲花池浮雕歙砚】,该方歙砚由砚体和砚盖两部分组成,砚盖雕刻为青蛙荷叶浮雕图案,砚池呈椭圆形莲花池塘造型,砚额雕荷叶、莲藕及蝌蚪戏水浮雕图案。整砚长23厘米,宽15.5厘米,厚3.0厘米,重1113.0克。底部雕款识“翰墨阁”。
█ 歙砚欣赏与鉴别
◆歙砚概述
歙砚,自唐开元年间问世以来,已有着1200余年的历史了。千余年来,历史的发展与歙砚的嬗变相互烙印,不同时期的文化与审美意识,在歙砚上都通过造型纹饰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而歙砚的发展也同时折射出人类社会的文化与进步。
歙砚以其独有的变幻多姿、美妙动人的天然纹理,紧密湿润、玉德金声的本质让世人赞叹;加上能工巧匠的精心雕饰,使其与端砚千百年来始终并肩位居於中国砚林之首。
歙砚砚石在唐时的主要产地为婺源的龙尾山,因旧属歙州府而名之。故有人又称歙州砚、婺源砚或龙尾砚。歙砚的加工地主要有歙县、婺源,以及宣城的绩溪、泾县等;集散地主要集中在黄山,其次是婺源和宣城。
歙砚在唐时的品种有龙尾石和金星石两大类,而唐时的龙尾石有苍黑和青碧两种,涸而不滑,扣之玉振,金声清越,肌理紧密湿润,发墨而不涩笔;金星石上的金星呈谷粒状,如秋夜星空。
时至宋代,龙尾石的开采和制作进入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期。出现象罗纹坑、眉子坑、金星坑和水舷坑和金星坑等著名的老坑,同时开发了诸如水蕨坑、里山罗纹坑以及溪头、叶九、紧足、碧里、济源和外庄等众多名砚坑,开采出了罗纹、眉子、金星、金晕、鱼子等五大类50余个小类的精美品质的砚石。
其中罗纹有粗、细、暗细、水波、鱼浪、刷丝、牛毛、古犀、泥浆、金星、金花、金晕、算子、乌钉、龟背、松皮等16种,以暗细、细、牛毛、古犀、刷丝罗纹等为最佳,尤以暗细罗纹最难得。
眉纹有阔、细、长、短、对、绿豆、鳝肚、雁湖、水浪、金星、金晕、虎斑、枣心、白、金、簇等16种,以对眉纹、鳝肚眉纹、雁湖眉纹为贵重,尤以雁湖眉纹最罕见。
金星有雨点、凤眼、金圈、金花、栗米、谷粒、鱼子、水浪、眉纹、金晕、绿豆、雨丝、刷丝、金丝、银星、玉带等17种,尤以葵花金星、银星金星、鱼子金星、 刷丝金星和玉带金星为珍奇。
金晕可分状物类、自然山水类两大类,状物主要指晕的形态似人物、动物、植物或其它物体等,自然山水类主要指晕的形态似云气、山峰、河流等;鱼子有 鳅 背、茶叶末、鳝肚、碎冰纹、石眼等5种,以 鳅背和鳝肚鱼子为贵。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少见的稀有品种,为银星、银晕、玉带、龙鳞、庙前红、庙前青等。
歙砚的形制千变万化,归纳起来可分三大类:几何形、仿物形、随形。几何形也即规矩形,这是歙砚造型的主流,唐以降方正之砚一直经久不衰,具体可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六角、八角、椭圆、梯形等;仿物砚,即仿造物体的形象,如蝉形、鹅形、龟形、瓦形、钟形、琴形、莲叶形、竹节形等,不少于五、六十个品种;随形砚即依砚石的自然形态随势制作而成,有时只稍作人工点缀和修饰,突出砚石的本身的自然美。
◆歙砚发展历史
唐时的歙砚也和其它的石砚一样,以箕形式为主流,即前高后低、前窄后宽的箕形淌池砚,其背部的尾端有两个长方形或圆柱形、梯形的柱足,背部的首端有的琢成圆首着地,有的琢成方首着地;此外,还有承汉制的圆形即渠形石渠砚式等。
唐末至五代,渐渐化两尾柱足为两墙足,从砚首至砚尾形成两边低矮的墙,砚式开始由箕形向梯形乃至长方形转化,矮墙足的形成为北宋抄手砚的诞生奠定了转化的基础。
到了宋代,背部挖空的深度、弧度加深、加大,使得两侧墙逐渐增高,形成了明显的抄手;宋代早期的抄手砚呈梯形,砚的两侧向内收敛,形成面宽背窄,抄手留出的空间和砚堂的淌池式斜坡“外同内制”,可称为箕形抄手砚。
宋代中期始,抄手砚渐为长方形,砚身增高,砚堂逐渐平坦,墨池也仿佛被挤成窄而深的一分池,砚堂与池开始分离,但它的四侧内敛、面宽背窄的特点仍然存在,线与面的这种变化带给人是宋砚的审美,与其时代的理学精神相吻合,其平浅的砚堂予人以开阔饱满之美,深而窄的墨池显示出深邃精神,给人的秀逸、典雅之感。除了抄手砚这一具有明显时代特色的主流砚式外,宋朝涌现出来了本节文首提到的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砚式。因此,无论是砚石的品种、质量、数量,砚式的种类等等,宋朝无愧于砚文化 的鼎盛期。
明代伊始,抄手砚成为较为规矩的长方形,砚侧四边垂直成90度,砚边偏宽,而墨池比宋代抄手砚更窄且浅,最具特点是砚堂与墨池的连接线垂直稍向内圆起,形成的这种墨池成为一横条状,它的宽度和深度仅可容一手指,故又称“一指池砚”,简称“一指砚”;背部抄手内也与宋砚有别,宋抄手内多为斜坡式,明抄手为弧形,就像半截桥拱型。
明末之时,抄手砚又产生了新的变化,砚形加宽,但还是长方形,墨池左右的边缘比砚堂边缘略宽,形成“门式”形,称为“玉堂抄手”。它的特点是砚缘凸起,砚堂下凹成一定深度,墨池也偏大,堂与池之间以弧线形相过渡,形成饱满而圆滑的坡形,被戏称为“罗汉肚”,堂抄手内的弧线稍作改进成曲线,就像明代家具背靠是以人体靠坐时的曲线一样。
清朝的抄手砚式又有新的变化,除了延续 玉堂之风外,还在砚上增加了雕饰纹样,其图案也是多样化;最大的区别是其抄手的形制随之消失,替之以平底和四边留沿、中间凹下为附池的样式,并且形成了在附池内题铭、雕刻书画图案的风尚。明清两朝的砚台也由实用转为实用与欣赏并用,有的已成了单纯的艺术品,尤其是清以降,雕工更趋繁缛,精雕细琢已超过了对实用的关注。明清两朝除了抄手砚的变化之外,又开拓出具有时代特征的随形砚,也增加了前朝没有过的天然砚和平板砚以及以花鸟虫鱼、人物走兽、山水园林等为题材的众多纹饰等。
当代歙砚式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造型的重点转向了随形砚上,着眼於欣赏的需要,砚堂与池都成了砚的象征而不是主题来经营,突出雕刻的主体审美形象,以综合、立体的造型手法来表现物象和自然,出现了求大求奇的现象,砚的艺术性得到极大的增加,而实用性逐渐消失。
◆歙砚鉴别
歙砚的坑口比较多,各坑所产砚石存在着优劣之分,怎样鉴识砚石中的优劣,不管是民间的口传经验,还是各种书本归纳出的经验,不外乎从三个方面入手,即从砚的质、色、纹作全面的分析判断。质是砚的内在质量,最为重要,色和纹是砚石的表面特征,是在质的基础上评断的标准。对一块具体的砚石,区别其优劣,可用以下方法:
(一)看。将砚石浸入中或打湿,首先观察有没有裂痕,有无杂质和瑕疵,裂痕乃石之大病,有的在面上,有的在侧面。杂质主要指石筋,有黑白两种,黑者为黑筋、铁线、鸡爪纹等,有的还像蚯蚓痕迹一样色黄黑硬滑被称作隔路的筋纹;白者为白石英杂质,其质坚硬,最影响石质;还有一种担线斜纹(如水线而现断裂纹);石之瑕疵还包括猪鬃孔、黄烂(含土气的黄色斑点)等等。排除了上述问题外,最关键的还是看天然纹理,在首节文字中已经介绍了五大类纹色,如何区别纹色的优劣也是有标准的,如:罗纹以均匀细密,石色纯洁为上,以水湿方见的暗细罗纹为珍贵;眉纹以典型分明,分布均匀疏朗,底色青莹者为上,尤以成双成对的对眉子,湖心无纹、围绕湖心布满指甲痕般的攒雁湖眉子最为精绝;金星,以金黄色为上品,土黄色的次之,而不在星的多少、大小,金晕也是一样;鱼子纹以纹理细密均匀者为上品。
(二)摸。即用手扶摸砚肤,感觉细腻滋润者为上品,“婴儿的屁股”、“美人肤”这些形象化的比喻即是对手感好的解释;有的非常好的砚质着手即润,在石面上留下指印,如老坑石等。
(三)听。即听砚石的声音。即用手将砚石托空(砚石过大过厚则需另选办法),然后用手指或木棍敲击砚石,声音如金属般清脆者为上品,所谓“声如磬”、“声如铜”即是对龙尾佳石的赞誉,而出现泥声、瓦声、木声则为下品。
(四)磨。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应该用磨墨的方法试一下砚石,如是下墨快、发墨如油的石质一定是好砚石,所谓“杀墨如风,磨墨如锉,下墨如油”是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