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书网:《药补与食疗》(家庭生活百科系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茶书网:《药补与食疗》(家庭生活百科系列)

16.5 16.5 九品

库存11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红蓉编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08280

出版时间1997-03

装帧平装

定价16.5元

货号GDZPS6994

上书时间2017-09-29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编号:GDZPS6994

书名:《药补与食疗》(家庭生活百科系列)

版别:东方出版社

作者:吴红蓉编著

书号:ISBN 7-5060-0828-9

定价:16.50

出版日期:199703

内容简介

药食同源在我国的食文化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内涵,这就是我国人民的饮食疗法。中国的食疗,是中国人民食文化中的济世奇宝,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健康与长寿历来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古今中外的史籍中记载有不少这方面的趣事奇闻,无数人士也曾为此进行过种种尝试。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养生之道。《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于大自然、人体必须摄取食物才能获得营养以维持生命,对此中国传统医学早有认识。《内经》有言:“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明确提出,人体五脏元气,气血津液的生成,神气的健旺,完全赖天地问五气,五味之供奉,而五味的来源就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食物。中医认为,每一种食物中都含有“精微”物质,即所谓“后天之精”或“水谷之精”。这种后天之精或水谷之精的来源、生成、作用以及在人体内的输布过程是这样的:“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之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这里讲的“食气”就是指的谷食之精气,即所吃食物在胃中化生而成的精微物质,通过“散精”、“淫气”、“淫精”、“输精”以及“脉气、“经气”等过程而布于全身。它们来源于饮食,在人体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既分工又合作,互相联系,密切配合,不断营养肌体,使人体各脏腑、组织都发挥其正常功能,这样肌体才能动作,能视能听,有思维,有情趣,成为一个生命体。人的生命活动,就是能量即“气”的不断消耗和不断补充的结果,饮食是“气”的物质基础。人的寿命延长与物质生活改善、营养增加密切相关,但是,并不是营养越多越好。过度的营养对健康亦不利,会引起人体肥胖和诱发各种疾病。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调配饮食,合理营养,从而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以防病于未然。同时利用不同食物来培补虚损,恢复元气,影响肌体功能,作为治愈疾病的一种手段和措施,这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医食同源”。它包含了当代营养卫生学的内容。关于医食同源,我国很早就有记载和说明,历来给予高度评价。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曾说:“……君子有疾,期先命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宋代《太平圣惠方》称:“夫食内排邪而安脏腑,清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疗,适情遣病者。可谓上工矣。”唐代大医学家孙思迫在《千金食治》中指出:“夫为医者,当须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医圣张仲景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直体,害则成疾。”元代贾铭在其所撰《饮食须知》一书中说:“饮食籍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丛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是养生者亦未尚不害生也。”总之,食养食疗就是要求人们以合理的营养,来促进病理过程的早日终止,生理过程的早日恢复,以及症状的提前消失,促进健康长寿。我国食养食疗渊于夏朝,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商代宰相伊尹精于烹调,通晓药性,所着《汤液论》就是采取烹调方法治疗疾病。周朝设有“食臣”的官职,专门负责以食治疗。东汉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中用“猪肉汤”和“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少阴咽痛和产后腹痛,都是典型的食疗方剂。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着《千金要方》中专设“食治”一卷,认为“药性刚烈,犹者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而“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因此,他主张“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唐代孟诜有食疗药物的专着《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改名为《食疗本草》,为食物治疗学的开端。唐昝殷撰《食医心鉴》,以食治为主,共列15类食方。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甚得养生学家重视,该书着重于食治和四时养老。明清时代曹慈山的《老老恒言》为老年人养生专书,主张“以方药治未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食物所以能够恢复和协调脏腑功能,纠正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乃是因为各种食物各自具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亦称之为食物的偏性),利用食物的这种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正是基于食物所含成分及其相应的若于药理作用,食物的性、味、归经(作用部位)、升降浮沉(作用趋向)、补与泻等几个方面的偏性,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相结合,形成了中国食文化中食疗养生这朵奇葩。食物的性指食性;食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食性,古时也称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只是程度上有差异。此外还有介于寒和热、温与凉之间,即食性不甚显着,作用比较缓和的平性食物。这是与病性的寒、热相对而言的。寒凉食物常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多用于阳证、热证。温热性食物常具有健脾、开胃、补肾、利、益身体等作用,其中也有平而微寒或平而微温的,多用于一般病人,对体质虚弱,或久病而致阴阳二虚,或寒热错杂,或湿热内蕴者都能适应。食物的味指食物中的五味,是从药物的五味转化借用而来,是指酸、甘、苦、辛、咸五味。食物五味的不同,具有不同的作用。可以按阴、阳归纳为两大类:即辛、甘与淡味同属于阳,酸、苦、咸味属于阴。至于它们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说:“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珍珠囊》载:“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辛能散结润燥、致津液、通气,酸能收缓敛散,甘能缓急凋中,苦能燥湿坚阴,咸能软坚,淡能利窍。”祖国医学认为,凡辛味,即能宣、能散、能行气血,能润。对于表证以及气血阻滞或肾燥等病都应注意选择带有辛味的食物。例如葱、姜、大蒜等配合其它食物,来治风寒感冒、胃寒呕吐等症,皆取其辛味宣散之功效;胡椒、花椒、辣椒三者亦具辛味,它们不仅能起到宣散的作用,而且还有行气、下气的作用。甘味食物则能起到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可以用来滋补强身,治疗人体五脏气、血、阴、阳任何一方之虚证。如羊肝、羊脊骨、牛肝、鸡肝等,其味皆甘,其性或温,或苦温,或为平性,具有养肝、养血、补血,或滋补肝肾的补益作用。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遇有气虚,阴虚不摄而引起的多汗症以及泄泻、尿频、遗精等症均可选配酸味食物。苦味的作用在于能泄、能燥、能坚,所以,可以用来解除热证、湿证、气逆等方面的疾病,如苦瓜味苦性寒,具有清泄的作用,可达到清热、明目、解毒的目的。咸味食物多用于治疗热结、痰结、瘰疬等症,如猪肾味咸性平,可治疗肾虚而引起的腰酸遗精、小便不利、水肿等症;鸽肉性温味甘咸,具有补肝肾、益精血的功效;海参甘咸性温,具有补肾、养血润燥功效。 性和味显示了食物的部分性能,但应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判断食物的作用,绝不能将食物的性、味孤立起来,否则,用之不当,久而久之,会出现虚虚实实,影响身体健康。 由于食物的性、味的偏性,它们对人体五脏各部的作用也各不相同。《黄帝内经》中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人。”它们进哪一腔,就对哪一脏发挥作用。五味对五脏的不同功效,一方面与本身性、味有关,另一方面也决定于脏腑的不同生理特性与功能。在“五味各有所喜”的基础上,逐步创建了归经学说。归经就是指食物、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针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几经)发生明显作用。它要求在食物性、味与五脏特定的所入先后、所生之宜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全面权衡,既须知其大别,又须求其同中之异,方能收到显效。如,同属清热泻火的食物,一般都具有寒凉的偏性,但其作用,则有偏于清肺热、偏于清心热、偏于清胃热的,不一而足。如人们常吃的水果,梨偏于清肺热,香蕉偏于清大肠热,桑椹偏于清肝之虚热,猕猴桃多用于清膀胱热。许多具有益气作用的食物,也对五脏所入先后的不同而效果有别。如栗子其味甘而咸,它既入脾胃两经,又入肾经,不仅能益脾胃,止泄泻,而且还具有补肾气、强筋骨的作用。莲子甘微苦涩,即入脾经,对心气、心阴不足而造成的心悸、失眠等症治疗效果十分显着。此外,五味与五腑的关系还要根据五脏间生、克、制、化的关系,以及各脏的生理特征,再结合食物的具体性、味而定。根据五脏不同特点,选择不同性味,以达到补泄的目的。所选食物性、味,顺其五脏所欲则为补,逆其性则为泄。除了归经以外,在食疗养生中,还讲究食物的定向作用,即升降浮沉。由于各种疾病的病机和证候向上(如呕吐)向下(如泻利)或向外(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等病势趋向,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症的药食物,相对来说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这种性能,可以纠正肌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养生治疗。

目录

一、熟识中药

1.中药的药性

2.中医的证候

3.补益类中药简介

(1)补气药

(2)补阳药

(3)补血药

(4)补阴药

4.服用中药的禁忌

二、食物养生

1.食物补养与饮食宜忌

2.常见食物的“性味”、“效用”、“禁忌”及“注意”

(l)粮油豆薯类

(2)蔬菜类

(3)肉蛋类

(4)水果干坚果品类

(5)水产类

(6)调料类

(7)饮料类

三、养生食疗妙方

1.补益类食疗方

红枣羊骨糯米粥 黑糯米粥 薯蓣拨粥 参枣米饭 芡实蒸蛋羹 风栗健脾羹 地骨爆两样 龙眼肉粥 鲤鱼补血羹 归参炖母鸡 当归火锅 枸杞烧牛肉 菠菜肝片 当归羊肉羹 人参粥 黄茂粥 燕窝粥 乌鸡膏粥 甘蔗粥 银耳羹 椰子盅 红烧龟肉 扒猪蹄 虫草炖水鸭 桂心粥

雌鸡粥 韭菜粥 雀儿药粥 红烧狗肉 肉桂炖鸡肝 韭菜编虾 淮药桃杜仲腰花 冰糖莲子粥 菱粉粥

三米桂圆粥 扁豆淮山粥 何首乌粥 鲤鱼脑髓粥 首乌红枣粥 栗子粥

胡桃粥 胡麻粥 芝麻粥 益寿鸽蛋汤 脂桃膏 猪肚羹 桃酥豆泥

枣泥桃酥 姜乳蒸饼 炒鹌鹑 天冬饼 首乌盐黑豆 麻仁耐老方 补益海参 乌发糖

2.内科疾病食疗方

(1)感冒

生姜炒米粥 蔓青子粥 神仙粥 石膏豆鼓粥 白胡椒热汤面 鸭蛋清饮 乌梅红糖汤 食盐煨猪心方 黄芪瘦肉方 鸡蛋白糖 白菜根白糖汤 西瓜番茄汁 干白菜根汤 冰糖鸡蛋膏 大白萝卜汁 当归生姜羊肉汤 葱白大蒜粥 草鱼生姜米酒汤 口含生大蒜法 苏叶鸡蛋 姜葱梨鸡蛋 路边荆鸡蛋 苦参鸡蛋 冰糖鸡蛋 一味鸡蛋汤 绿豆鸡蛋清饼 芒硝米酒鸡蛋

(2)中暑

姜韭蒜汁 冬瓜汁 绿豆粥 扁荷粥 藿香粥 白糖菱角粉粥 荷叶粥 节瓜猪瘦肉汤 苦瓜猪瘦肉汤 清暑 二豆汤 丝瓜猪瘦肉汤 猪肉冬瓜汤 黍子汤 绿豆丝瓜花方 西瓜盅

(3)支气管哮喘 紫苏粳米粥 生姜大枣糯米粥 鸡蛋浸尿方 芝麻姜蜜冰糖方 鸡蛋煮向日葵花盘方 红枣南瓜方 白鸭方鸡蛋萝卜汤 萝卜籽杏仁汤 甜苦杏仁煮冰糖 韭菜炒鸡蛋 茶叶鸡蛋 米醋鸡蛋

(4)咳嗽

银杏膏 贝母粥 百合粉粥 葱白糯米粥 五味子泡鸡蛋方 玉竹沙参焖老鸭方 红枣红糖南瓜方 花生冰糖煲方 鲫鱼散 蜜糖萝卜方 冰糖柿饼方 苏子粥 杏仁粥 核桃仁粥 桃仁粳米粥 萝卜葱白饮 红糖姜枣汤 白萝卜蜂蜜方 豆浆饮 豆腐糖方 玉米须橘皮饮 萝卜猪肺方 芝麻冰糖水 燕窝银耳方 花生米方 二汁饮 公英猪肉方 雪梨川口银耳方 乌骨母鸡方 胡萝卜大枣汤 藕

汁蜜糖露 冰糖炖香蕉 鱼腥草鸡蛋

蜂蜜鸡蛋汤 砂糖鸡蛋汤 百合鸡蛋汤

(5)肺结核

鲜地黄汁冰糖饮 鲜竹沥梨膏 鳗鳝煮酒方 枸杞粳米粥 地黄枣仁粥

瘦猪肉红葱头方 三鲜汤 鹌鹑煮白芨 淮山药雪梨蜂蜜方 蛤蜊肉方

梨汁人乳方 莲子百合堡瘦肉方 淮山药龙眼水鱼 麦麸汤圆 韭菜汁调

红糖 荔枝核红枣凤凰衣 独味蛋黄油 甜豆浆鸡蛋

(6)胃痛

老姜茶 干姜花椒粥 佛手柑粥 梅

花粥 洋白菜粥 高粱黑豆大枣丸 白胡椒炖猪肚方 田螺壳方 旱莲草红枣汤 炖蜂蜜方 田七末藕汁炖鸡蛋方 鸡蛋壳方 胡椒红枣方 辣椒叶鸡蛋汤 胡萝卜炖狗肉 姜橘土豆汁 鱼肚炖瘦猪肉方 活鲫鱼蒸白胡椒粉 椒盐火腿 大麦芽方 五香山药鸡 荔枝核陈皮末 姜汁甜牛奶 乌龟肉堡猪肚 金橘根堡猪肚 沙田抽花堡猪肚 姜韭牛奶羹 干姜胡椒散 红糖堡豆腐 香油生姜鸡蛋 乳没国老鸡蛋壳 白面生姜鸡蛋清 威灵仙鸡蛋清……

大量批发或经销商面议。

茶书网中国区北京经销商:感德真品茶业机构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6号北京国际茶城三楼西北角

客服:010-63433810

详见:茶书网(www.culturetea.com)说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