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清流4:大师们的抗战时代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民国清流4:大师们的抗战时代

11.9 2.4折 49.8 八五品

仅1件

江苏镇江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汪兆骞 著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9787514353273

上书时间2024-11-13

余七图书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汪兆骞 著
  •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01
  • 版次 1
  • ISBN 9787514353273
  • 定价 49.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64页
  • 字数 320千字
【内容简介】

大师们的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 大文人的悲壮迁徙和抗战史诗

 


 

★《民国清流1:那些远去的大师们》入选《作家文摘》2015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

 

★叶辛、何建明、张抗抗、梁晓声、李敬泽、叶廷芳、张颐武、王跃文、余世存、孙郁、解玺璋、李建军、北村、岳南等名家倾情推荐!

 

★联合早报、南方都市报、凤凰周刊、央广、人民网、新华网、北京晚报、腾讯、新浪等全国百余家媒体广泛报道。

 


 

本书系民国大师们的集体传记系列之四。

 

本书沿袭《民国清流1: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民国清流3:大师们的中兴时代》的风格,承接前三部的历史阶段(1917年至1936年),呈现出1937年至1945年八年抗战时期悲壮而惨烈的文化景观。

 

七七事变之后,国难当头,民国知识分子自觉站在统一战线的大旗下,演绎了一部壮烈激越的抗战史诗。无论是在国统区、解放区,还是在沦陷区,抑或上海的“孤岛”,“民族”“救亡”的主流都激起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让抗战时期的文化思想界空前统一。胡适、郁达夫、老舍、沈从文、梁漱溟、茅盾、张恨水、闻一多、郑振铎、马寅初、陈寅恪、吴宓、赵树理、丁玲、萧军等,做着他们认为文人应当做的事情,在抗日救国的路上披肝沥胆,以各自的姿态,演绎着知识分子的气节、风骨与担当。

 

作者不囿于故有定论,依据翔实的史料,书写被遮蔽的历史,刻画真实生动而丰富的人物命运,立体式地彰显了民国大师们独特而复杂的文化品格和人格。

 


【作者简介】

汪兆骞

 

生于194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中国作协会员。著有《往事流光》《春明门内客》《记忆飘逝》《紫塞烟云》《张骞》等,新近出版有《民国清流1: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民国清流3:大师们的中兴时代》《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深受读者好评。

 


【目录】

第一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 / 003

 

七七事变,抗日战争拉开序幕;胡适提出不要放弃河北;郁达夫、李叔同、张恨水、老舍担起民族救亡的使命

 


 

“为谁万里御风行”——胡适以非官方身份出访欧美五十一天,作五十六次演说 / 007

 

“燕山柳色太凄迷”——躲在苦雨斋观望的周作人 / 017

 

“云何色殷红”——弘一大师“为护法故,不怕炮弹” / 024

 

“让诗人的声音像高射炮一样”——郭沫若、田汉参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 / 032

 

第二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 / 045

 

百城沦陷;汪精卫叛国投敌;名校南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组建;梁漱溟、周扬、徐懋庸来到延安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胡适就任中国驻美大使首战告捷 / 049

 

“中国的甘地”梁漱溟赴延安访毛泽东 / 058

 


 

“为全节概而免祸累”——陈寅恪在香港宁死不事倭督和汪伪 / 068

 

周扬、冯雪峰、徐懋庸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 078

 

第三章 民国二十八年(1939 年) / 089

 

国共摩擦加剧;吴佩孚拒绝汪伪邀请;周作人沦为汉奸;张爱玲、苏青和邵洵美与“孤岛文学”

 

“一生真伪有谁知”——方圆、冰炭集于一身的周作人 / 093

 

“忽而普罗,忽而民主,忽而民族”——写得一手漂亮小说的变节文人张资平 / 107

 

“孤岛”中的张爱玲、苏青和邵洵美 / 117

 


 

第四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 年) / 137

 

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文化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茅盾到延安;吴宓讲授《红楼梦》;老舍别妇抛雏,走上抗日

 


 

巴金说,“其实我并不理解他”——抗日战争中的茅盾 / 141

 

“聊报国家于万一”——张恨水改写抗战小说 / 151

 

“血若停流定是灰”——老舍别妇抛雏,走上抗战征程 / 162

 

现在是一切对外的时候——“对政治一向有兴趣”的文人梁实秋 / 174

 

第五章 民国三十年(1941 年) / 183

 

民国教育文化大迁徙已过去四年;全国文化精英、作家、学者与亟待学成救国的青年学子云集于西南地区

 

《长河》是抗战文学最精彩的收获之一——沈从文在西南联大 / 188

 

“我想就是‘不苟’二字”——从日记中看“不苟”的爱国文人吴宓 / 199

 

被史学家忽略的文学批评家——因毛公鼎改变人生的叶公超 / 210

 

文学批评的一股理性冷峻之风——施蛰存的文艺批评 / 218

 

“君看白发诵经者,半是宫中歌舞人”——尺长白髯飘飞的冯友兰 / 224

 


 

第六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 年)至民国三十二年(1943 年) / 235

 

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中美英首脑举行开罗会议;赵树理创作的小说是解放区文艺最杰出的代表

 


 

“搞到不让他吃公粮”——萧军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 240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萧红从荒原走向世界 / 254

 

“坐近一点嘛,明年不要再写《三八节有感》”——丁玲是座谈会重要人物 / 266

 

王实味、吴奚如的冤案 / 275

 

受邀请而不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狂人”高长虹 / 283

 

“一手攥笔杆,一手握驴鞭”的作家——赵树理的小说是《讲话》后的最重要收获 / 292

 


 

第七章 民国三十三年(1944 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 年) / 307

 

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郑振铎抢救珍贵文化典籍;马寅初剑指四大家族;郁达夫为国献身;叶圣陶、李劼人等给历史留下几个真实的镜头

 


 

“一腔热血,爱国不敢后人”——郑振铎在沦陷的上海抢救珍贵典籍 / 311

 

“敢言敢怒见精神”——雄视阔步于各种压迫下的马寅初 / 319

 

“白者嫌其已赤,赤者嫌其太白”——郁达夫的抗战生涯 / 332

 

“相濡以沫沫成海”——珍视友谊并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年代留下几个真实镜头的叶圣陶、李劼人等 / 344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