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训义古玺印集藏(全六卷) 9787554571217河北教育出版社
¥
1200
¥
1200
全新
仅1件
作者程訓義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4571217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其他
定价1200元
上书时间2024-11-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程訓義古璽印集藏》
作者:程訓義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7月
定價:1200元
ISBN: 978-7-5545-7121-7
目録
第一卷
戰國朱文氏名壐(上)
第二卷
戰國朱文氏名壐(下)
第三卷
戰國吉語壐
第四卷
戰國至漢代有邊框白文壐
戰國至漢代白文界格壐
第五卷
漢白文印
漢雙面印
第六卷
古圈形印
隋唐至元代印
古陶印文
前言
我的收藏經歷
人都有好奇和追求美(好看的東西)的天性,這也許是許多人愛好收藏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也是我愛好收藏的原始動因,也是我收藏的真實目的。還有很多的人認爲收藏的主要目的是投資收藏者這兩種收藏觀無分高低對錯。但由于收藏目的差别,收藏者在收藏時的行爲,以及對收藏品價值的判断上,確實産生了很大區别。
大約在我三五歲時,爲躲避日本飛機在重慶大轟炸,我們家疏散遷居到嘉陵江邊的唐家沱。那時姐姐領我和其他一些孩子們,時時結伴一起在河灘尋找好看的小石子,我想這就是我收藏的初始時刻。其後在南京從小學到高中,我一直延續着對石頭的興趣。經常在雨花臺、菊花臺的小山包上尋揀雨花石,在紫金山西邊山脚下尋找礦石標本。當時收集的這些石頭,上大學時就被我帶在身邊,之後隨我辗轉各地,歷時六十餘年一直保留至今,應該是我最早的藏品。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文人長期蛰伏的傳統收藏愛好慢慢開始復蘇。最初出現的古錢幣、老舊瓷器、郵票等零星交易,祗是在文物商店、集郵商店、公園門外偶爾見到,一般人還不敢介入。後來小的古舊物品市場出現了,幾乎都是在周末休息日營業。這時看到我哥哥收藏古錢幣,又激發起我的收藏興趣。收藏動力當然還是好奇和對美(好看的東西)的追求。同時收入增加有點餘錢,也爲收藏創造了條件。開始時偶爾去市場逛逛,很快興趣越來越高,周末第一要務就是一早騎車趕往收藏市場。收藏由古錢幣開始。當時古錢幣多而賤,普通的半兩、五鉄、開元、宋錢、清錢幾角錢一枚。銅緑斑瀾,古色古香,文字優美,篆書、隸書、真書、楷書、草書俱全,變化萬端。
買回來除銹清理,整理歸類,查找資料,對比鑒别,忙得不亦樂乎,然而樂在其中。看書學習,在實踐中學習,不断提高鑒别欣賞的能力和技巧。也見到過稀奇少見的古錢幣,很貴,但從欣賞角度看與普通古錢差别不大,也不動心,没有買過。由于對文字的愛好,收藏也涉及碑拓。
碑拓也很多,裝幀講究,品相好的貴;裝幀一般,品相差、有缺損的就便宜多了。其實對同一塊石碑,只要拓本時代相近,拓工技術相近,藝術欣賞價值是沒有什麼差別的。量入爲出,我很少去買貴的。此後收藏涉及面日益增多,銅鏡、帶鉤、青銅箭頭、工具、銅雜件、玉石雜件、石硯、古陶瓷等,我都感興趣。我對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是充滿好奇。當時清末民初的瓷器、字畫是市場中的大宗,但是遠不及殘存於記憶中的那些,反倒是沒了一點興趣。
一日在市場看到幾個老鄉手持幾枚古青銅印鈕求售,接過來仔細觀察,立即爲這幾枚小印所吸引。我對市場上古青銅物件已有些經驗,判斷極少失誤,看它們應該是漢魏之前的東西。篆刻朱文,字不認識,但加工精細,優美至極。老鄉索價甚高,躊躇再三,難以捨棄,只好咬牙買下一枚(就是書中《戰國朱文氏名璽》308頁的“陽垖”)。回家後翻書找資料仔細對比,初步判斷此枚璽印應該是戰國朱文小璽。孔雲白先生編著的《篆刻入門》一書對小璽描述最爲簡要明瞭: “周秦之際,印製甚小,僅當今尺之三五分許。朱文多闊邊,書體恣肆奇放,古秀蒼逸。所謂‘寬能跑馬密不容針’也,文多不可識者,昔人目爲秦印,以文字例之,當爲周末(亡國)之物。”哦,原來是戰國小璽。好奇心與興趣一同高漲,收藏勁頭猛增。從此開始專心致志收集研究古璽印。隨着收藏的古璽印逐漸增多,購買收集到的古璽印、古文字資料書籍也越來越多。
我收藏古璽印的原則是,只要古璽印年代判斷無誤,只要古璽尚有保留可能,不論印鈕品相好壞,是否完好無缺,我都認爲它是重要的古璽印文化遺存,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對於這些古老文化遺存,我們有保護的責任。所以只要自己經濟條件許可,我就購買收藏。對手中古璽印,有空就研究觀察摩挲,揣摩古璽印文字,不斷增强感知加深瞭解。對古璽研究及古璽文字辨識時間越長,發現問題越多,越好奇,探索未知的勁頭越高,學習的勁頭越强。
接觸看到的古璽印越多,讀過的書籍資料越多,越感覺到自己知識的不足。以辨識古文字爲例,何琳儀先生著《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和羅福頤先生主編《古璽彙編》及《古璽文編》,是我手中最重要的參考資料。羅先生的書還不難讀。何先生的字典使用却非常困難。何先生不用普通中國人能懂會用的《說文解字》部首編排法,而採用“以韻部爲經,以聲紐爲緯,以聲首爲綱,以諧聲爲目,兼及分域,排列戰國字形”的聲系系聯法。何先生採用這一方法編排自有他的道理,但對于絶大多數不懂古漢語聲韵學而又想使用的人,確實設下了高不可攀的門楹。雖然字典後附有筆畫索引,但使用也極爲不便,可是這本字典收集資料多而翔實,内容豐富,無可替代,不得不用。這本字典我使用最多,收獲也非常大,吃盡苦頭,費時費力,是個遺憾。但是我仍舊要感謝何琳儀先生。
辨識古壐文字極有意思。學者説考釋古文字必須兼顧形、音、義三者。
李學勤先生著《古文字學初階》雖然祗是一本小書,但是内容豐富,涉及古文字方方面面,是一本學習古文字知識的入門好書。我放在桌案,時時翻閱,對我幫助巨大。例如書中説:“‘六書’的意義,從許慎所舉字例可以蓋見。指事、象形、形聲、會意都是從形的辨析着眼的,也就是由文字的結構來看造字之本,這是容易理解的。形聲字表聲的部分,如‘江’字所從的‘工’、‘河’字所從的‘可’自然也涉及了文字的音。比较難以説明的是轉注和假借。轉注自古以來没有定説, 各家解釋紛纭,但《説文解字》‘考’‘老’互訓,屬于同一部首,這顯然有涉于文字的義。假借從現在看來,是以音爲本,音同或相當接近的字可相假借。因此,‘六書’不是祗限于字形,也與音、義有密切關系。”又説:“而戰國文字材料就比较分散,有金文、貨幣文字、古壐、封泥、陶文、石刻、簡帛等多項。戰國文字中的秦文,還算容易釋讀,六國古文的特點則是形體變化特多,有種種我們不熟悉的結構形式,加以普遍使用同音假借,很難辨識。有些很常見的字,一般認爲早已釋出了,經過新材料的發現,才知道必須重新考慮。”“戰國文字雖然變化多端,仍然是遵循古文字演變的規律的,所以祗要細心分析,還是能够釋讀出來。”
我在釋讀古壐印文字前,首先盡量把壐文清理顯現出來,然後再用數碼相機拍出清晰照片,辨認壐文。如果印面因爲銹蝕影響,造成印鈕開裂膨脹、變形、錯位,引發壐印文字形變,就利用數碼圖形處理技術恢復還原壐印文字。如果壐印文字發生断裂缺損,也可以根據文字殘留痕迹恢復辨認壐印文字(見書中《戰國朱文氏名壐》207頁修復實例)。壐印文字辨認清楚後,就可以開始辨識古壐文字了。
我是這樣辨識古壐文字的。
第一步,辨識字形。解析確定古壐文字是由哪些基本結構單元組成,組合這些基本結構單元,嘗試着擬寫出楷書字形。可以變换這些基本結構單元的位置進行多次組合,獲得不同的楷書字形。分析這些不同的楷書字形可能的偏旁部首。
第二步,將寫好的這些不同的楷書字形,在《説文解字》等字書(字典)中,查找相近或相似的字形進行比對。
第三步,字形完全一致基本可以確認。由于古壐文字筆畫常有增减、變形、假借、替换等情况,會對字形變化産生影響,所以對于字形不完全一致的要仔細分析變换對象,多次比對,慎重判断提出自己的假設意見,千萬不能牽强附會勉强結論。對自己辨識的古壐文字也不能過度自信,尤其是根據并不充足的字,提出自己的辨識意見也祗是供人參考而已。
我祗對極個别古壐印文字的字音字義,提出了自己的假設想法。胡適先生“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主張非常正確。可惜我祗能做到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祗好等待他人了。其他大多數的古壐文字,最終都能在各種資料中得到印證。對于字音,尤其是古音,我没有一點古文字音韵學知識儲備,絶無能力考證古音,不敢胡説。出于好奇辨識古壐文字,祗是門外漢班門弄斧自得其樂。 再匯集成書,爲研究者、愛好者貢獻一份資料也就心滿意足。
人們在語言交流中以聲音表達意思,在文字交流中以字形表達意思。古壐文字更多地保留了文字的早期狀態,還可以清楚看出組成字形的基本結構單元,這些基本結構單元是由一些不同的可以表音或表義的單元所構成。春秋至戰國各國分裂已久,各國語言語音文字變化不可能相同, 所以組成古壐文字基本結構單元的表音或表義單元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肯定是有差异的。這是戰國文字復雜多變的根本原因。我以爲要想探究戰國文字的真實古讀音,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試想如果没有録音等資料,北方人能否聽懂廣東、福建、温州、徽州話,就可知道。
收藏古壐印延續時間很長,收藏的數量、品類也逐漸增多。我最爲喜愛的還是戰國朱文氏名壐、 吉語壐及單字壐(包含戰國有印陶器)。還有一定數量的先秦至漢的有邊框白文印壐、先秦至漢有邊框界格白文印壐,這些古壐印中也包含有不少戰國文字。其他還有些漢白文印、漢白文穿帶雙面印、戰國至漢圖形印、隋唐五代至元代的印章。我收藏的印鈕形式繁多,材質有玉、銀、青銅、石、陶、貝殻、象牙、獸骨、青瓷,等等。其中一些爲過去文獻資料所少見或未見。
還有些想法,羅列于後,供參考。
據學者考證,在殷商晚期、西周早期,古代中國就出現了壐印。但是很奇怪,之後數百年就没有了信息,一直到戰國時期才在各國普遍大量地出現。這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我認爲至少在戰國前春秋時期壐印就開始使用。現在存世的大量戰國壐印中一定混雜着一些春秋壐印。祗是我們研究還不够深入,無法断代。學者應該收集證據研究個結果出來。我想許多現在存世的戰國壐印稱爲東周壐印更爲穩妥。
朱文封泥極爲少見,我想與當時書寫書信的材料與缄封方式有關。戰國三晋地域絲綢紡織業發達,但缺少製作竹簡的竹材。或許書信以帛書爲主,直接在帛書上鈴印封缄。
戰國時一人用二印就出現了。我收藏的朱文氏名壐中有兩枚均爲青銅、或一青銅一銀、或一玉一銀的。我還見到過一玉一青銅的(玉的索價過高無力購買,祗留下青銅的)。其中大多品相是一好一壞。也許與當時使用習慣、兩個壐印不同功能有關。有興趣的可以研究。
壐印的起源,我過去堅信國内學者的壐印源自本土的自生説,其中最重要的論據是,在公元前3500年至前3000年間就出現在兩河流域的古蘇美爾人印章是圓筒形的辊筒印,而我們國家印章開始就是戳打印。後來在網上看到國外博物館收藏的西亞古印的衆多圈片,洋洋大觀,大開眼界。無論印章形式、内涵都有許許多多與我國古壐印相通、相同之處。西亞印章出現早于我國殷商時期二千年。由西亞流傳過來,在我國生根發芽、發展壯大,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壐印文化, 應該是可能的。善于學習吸收融入外來文化精華爲我所用,是廣闊胸懷、有包容性的中華民族的一大優點,也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五千年文化得以傳承延續、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
圈形壐印研究者不多。其實圈形印和帶鈞上所保留的圈像,許多與古代中國神話有關,不少可以在《山海經》等古文獻中印證。學者不妨多些關注。
中國考古發掘的聚落遺址,保留有柱洞、基礎、断墙殘壁,可以恢復建築下半截形象。但屋蓋全部爲草木結構,毫無痕迹保留,建築上部形象重建困難重重。漢代以後還有陶製建築可供參考,秦代以前幾乎没有實物參考,這是一大難題。戰國壐印有亭鈕,起碼可以爲“亭”這一建築提供參考。
羅福頤先生主編的《古壐彙編》《古壐文編》,爲學者提供了巨大幫助。書中所及古壐印,大部分爲歷代印譜中輯録的各家私藏,現在除了少量爲國内博物館收藏外,其餘許多古壐印已經流失不知下落,爲深入研究造成很大困難。古壐印少而分散,不易發現,絶大多數散落民間,易于流失損壞,少部分市場小販偶然收到轉手賣給收藏者。改革開放以來,民間新收藏古壐絶不在少數。如果有學者仿效羅福頤先生輯録民間收藏的古壐,編《新古壐彙編》和《新古壐文編》,對于保護中華民族古文化也是一大功德。
最近購得徐在國、程燕、張振謙三位先生編著的《戰國文字字形表》三巨册,無疑對戰國文字研究是極爲重要的資料。但此書偏重楚簡文字,似乎對于古壐文字還有補充的餘地。
如果天假以年,我當繼續保持好奇心,努力去研究古壐印及我的其他收藏。
程訓義
2021 年 2 月 25 日修改稿
後記
這是我多年前想要呈現給讀者的,也是自己想得到的一本古壐印圖册。圖册匯集我自藏的全部古壐印及我的部分讀印筆記。
在喜歡并且收藏古壐印後,我對古壐印越來越好奇,自然想更多地了解古壐印,于是開始收集各種有關古壐印的資料。見到古壐印的專著、金石字典、圖册、古文字研究資料,我祗要買得起都盡量收集到手,認真閱讀學習,雖有所得,但祗是一些抽象模糊的印象,還遠未真正地了解古壐印。工作後我曾經長期在實驗室從事檢測和鑒定工作,經驗使我認識到標準對照物及圖册在認識事物及鑒定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所以更加希望看到较多真正的古壐印以及古壐印圖册。真正的古壐印很難見到,上海博物院、西泠印社等有專門展出, 其他一些博物館也有零星的展品。我曾經多次在展出橱窗前駐足,隔着玻璃仔細觀察那些小小的古壐印。可惜,距離太遠很難看清楚細節,而且常常祗能看到古壐印的一兩個側面,更多了解古壐印的希望祗好寄托于圖册。
我期望能找到一本内容豐富而翔實的古壐印圖册,在圖册裹包含有古壐印全方位的清晰圖片, 既有完整形象,也有局部細節,能够真實表現古壐印色彩和表面質感,并且有必要的文字説明。看圖册就像仔細觀察到真實的古壐印一般。 我想這樣的圖册才能满足古壐印研究者、古壐文字研究者、古壐印收藏愛好者的需求。可惜我目前得到的祗有資料卡片一類的簡單圖册,遠不能满足需要,祗好在簡單的條件下慢慢探索了解古壐印。雖然有趣,但是很難。于是發願將來出一本我心想的古壐印圖册,爲古壐印的研究與欣賞作出點貢獻。
2007 年,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我的第一部古壐印圖册《中國古印——程訓義古壐印集存》出版。
這些年攝影技術飛速發展,幾年之後再審視當時的圖册,發現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又想重新整理,補充我第一部圖册没有收録的,以及後幾年又收藏到的古壐印,將我收藏的全部古壐印進行重新拍照。想幹就幹,按自己的期望效果親自動手,調整拍攝方案,歷時三年,兩次對全部古壐印進行試拍,自己看看覺得基本達到了預定期望,于是在電腦上匯集圖片、整理歸納,加入部分讀印筆記, 并且打印裝訂成册,自己翻翻挺有幾分得意。
我的朋友崔先生看到後認爲應該出版圖册,熱心贊助并積極聯系運籌出版事宜。我對朋友們的幫助十分感謝。
後來,出版及攝影專業人員審查,認爲我拍攝的圖片還没有完全達到出版要求。于是又請專業攝影師在我全程參與關注下,按照我提出的要求對全部古壐印逐一重新拍攝。既满足了我對圖片内容的期望,又達到了出版的嚴格標準。
爲了使讀者看到古壐印原始形象,拍攝前祗對古壐印表面做最必要的清理,擺在第一位的是真實。圖册文字説明重點介紹對古壐文字的釋讀。字義不清的,盡量給出楷書字形。適當地介紹一些壐印的特點,如材質、結構、印面、印鈕、表面特徵等,注明每個壐印的幾何尺寸(長、寬、高)和重量,加注一些我的讀印筆記。
我眼力不濟,外孫女劉爰瑗協助將全部古壐印的幾何尺寸和重量一一進行測量,檢查後録入,爲我完成了一個心願。
七十歲後開始學習使用電腦、數碼照相及圖片整理,記憶力衰退,反應慢,“老不學藝”有些道理,但也有樂趣,多有所得。受學識所限,力不從心,有漏失。請讀者指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