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史学思想史教程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史学思想史教程

中国史学思想史教程

28.56 4.2折 68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汪高鑫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6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1

上书时间2025-01-05

姿妤书城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汪高鑫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3-06
  • 版次 1
  • ISBN 9787303289042
  • 定价 6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36页
  • 字数 446千字
【内容简介】
中国史学思想史在学科属性上属于中国史学史的分支学科,它以中国史学思想自身的发展以及影响其发展的诸要素为研究对象。本书对先秦至民国中国史学思想发展史进行了系统探究,对其发展规律与阶段性特点作出了揭示:先秦传说时代的原始历史意识、甲骨文明确的时间和世系观念、“五经”丰富的历史思想、诸子百家的历史变易思想,萌生了最初的中国史学思想。秦汉史学思想的发展形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与宣扬大一统的主潮,以及既讲直书又重神意的二重性史学思想特征。魏晋南北朝史学思想重视历史兴亡论,强化民族认同意识,在玄学和佛教影响下出现玄化与佛化倾向。唐代史学思想出现了“以隋为鉴”思潮,重视史学总结与批评,强调史学“经邦致用”。宋元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史资政思想的彰显、天理史观的流行以及会通思想的出现诸方面。明与清前中期史学思想有对经世致用、历史考证和史学理论的总结,有对“六经皆史”、史家主体修养和学术思潮的反思。近代以来史学思想的发展依次出现了新式经世致用思潮、资产阶级“新史学”思潮、新历史考据学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从而将中国史学思想的发展领向了新时代。
【作者简介】
汪高鑫,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史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与儒学史的研究。出版学术专著《中国史学思想史散论》《中国史学思想史新论》《中国经史关系史》《中国史学思想会通·秦汉史学思想卷》《中国史学思想会通·经史关系论卷》《二十四史的民族史撰述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经史关系》《传统史学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传统史学的求真与致用理念》《古代社会、思潮与史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史学》《汉代的历史变易思想》《汉代神意史观研究》《董仲舒与汉代历史思想研究》《中国经史关系通史·先秦两汉卷》(合著)、《中国经史关系通史·宋元明卷》(合著)等近30部,主编四卷本《中国经史关系通史》,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规划项目等近20项。科研成果曾获得教育*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华东地区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等各种奖项10余项。
【目录】
导言1

一、史学史与史学思想史2

二、中国史学思想史的发展历程5

第一章先秦史学思想9

绪言9

第一节中国古代历史意识的萌生10

一、远古时代的历史意识11

二、甲骨文、金文的历史意识15

第二节“五经”的史学思想17

一、“五经”的历史观18

二、“五经”的史学观33

第三节诸子与私家史书的历史观45

一、关于历史变易特点的认识45

二、关于历史变易动因的探讨51

第二章秦汉史学思想56

绪言56

第一节秦朝君臣的历史意识59

一、以历史作借鉴,议定皇朝制度59

二、刻石与焚书:政治对史学的利用和干预64

第二节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66

一、历史编纂体裁“成一家之言”67

二、历史撰述旨趣“成一家之言”70

三、历史学学术思想“成一家之言”77

四、历史编纂境界“成一家之言”79

第三节班固史学的二重性特征83

一、班固史学二重性特征的形成83

二、《汉书》的“宣汉”旨趣和神意史观87

三、《汉书》的“实录”精神91

第四节荀悦《汉纪》的史学思想98

一、《汉纪》的天人观99

二、“立典有五志”论102

三、《汉纪》的直书精神104

第五节汉代经学家的历史学说108

一、公羊学的“大一统”理论109

二、董仲舒的“三统”历史变易学说115

三、刘歆的新五德终始历史学说120

四、何休的新“三世”历史发展学说125

第六节汉代目录学思想的发展130

一、《别录》与《七略》的编纂及其目录学思想130

二、《汉志》的编纂及其目录学思想136

三、汉代目录学思想成就概说141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史学思想143

绪言143

第一节《三国志》的史学思想146

一、《三国志》的天人观147

二、《三国志》的史学观150

第二节《后汉纪》的史学思想157

一、“通古今而笃名教”的撰述旨趣157

二、历史评论的玄化倾向161

三、重视人物记述与品评165

第三节《后汉书》的史学思想167

一、编次周密,体例多有创新168

二、卷内发论,正一代得失170

三、死者神灭,倡言无鬼论173

第四节刘勰的史学评论175

一、宗经征圣:史学评论的立论基础175

二、析理居正,直书其事177

三、居今识古,表征盛衰179

第五节《魏书》的民族史学思想182

一、政治统绪认同意识182

二、文化与制度认同意识185

三、正统之争的民族与地域色彩187

第四章隋唐史学思想190

绪言190

第一节隋朝官修史书成就及其正统史观192

一、官修史书的主要成就193

二、官方掌控修史权与正统史观195

第二节唐修“五代史”的鉴戒特色196

一、“五代史”的鉴戒特色是时代政治的要求196

二、“五代史”鉴戒特色的具体表现199

第三节刘知幾的史学理论203

一、“六家二体”说203

二、“直书”“曲笔”论206

三、“史才三长”论210

第四节杜佑的史学思想212

一、反对“非今是古”的历史发展观213

二、“征诸人事,将施有政”的史学观215

三、《通典》的历史编纂特点220

第五节唐代疑古惑经思潮下的经史关系224

一、疑古惑经思潮的兴起与演变过程224

二、刘知幾疑古惑经的史学视角228

三、“新《春秋》学派”疑古惑经的经学立场233

四、“新《春秋》学派”与唐中后期的史学变革237

第五章宋元史学思想241

绪言241

第一节司马光的史学思想244

一、突出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244

二、注重对历史盛衰之理的探讨246

三、“九州合为一统”的正闰观250

四、《资治通鉴》的唐史观点与范祖禹《唐鉴》之异252

第二节郑樵的史学批评257

一、主“会通”的史学思想257

二、崇“实学”的史学精神259

第三节朱熹的义理化史学思想264

一、史学“会归一理之纯粹”264

二、正统论的大一统与明顺逆之义266

三、直书不隐与春秋笔法268

四、史料辨伪思想271

第四节宋代历史编纂思想的新发展274

一、《资治通鉴》的通史编年叙事274

二、朱熹“纲举目张”的叙事方法276

三、袁枢“尽事之本末”的历史编纂思想278

第五节马端临的史学思想280

一、注重“会通因仍之道”281

二、重视社会经济的朴素唯物史观283

三、历史编纂的三个原则285

第六章明与清前中期史学思想286

绪言286

第一节李贽的历史评论289

一、对历史进程的认识289

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290

第二节胡应麟的史学理论293

一、提出史家修养之“二善”说294

二、主张史文要“简者约而该、繁者赡而整”295

三、强调评史要“务成曩美,毋薄前修”297

第三节明末清初的史学思潮300

一、黄宗羲的尊经重史与历史编撰思想300

二、顾炎武的经世致用史学思想306

三、王夫之的历史评论312

第四节乾嘉考证史学的思想与方法316

一、三大考史名著的考证方法与撰述旨趣317

二、三大考史名著异同比较322

三、钱大昕的经史关系论323

四、崔述的考信史学及其宗经特色325

第五节章学诚的史学理论327

一、“六经皆史”说328

二、“史义”论与易变观334

三、“史德”论:对史家主体修养论的发展338

四、历史编纂思想340

五、方志学理论344

第六节龚自珍史学思想的时代特征347

一、社会变革史观347

二、重视考察边疆史地的思想350

三、“尊史”论351

第七章近代史学思想353

绪言353

第一节19世纪中后期的经世致用史学思潮357

一、经世致用史学思潮形成的背景357

二、巩固边防与边疆史地学的兴起360

三、“师夷长技”与外国史地学的兴起364

四、变法图强与维新史学的兴起368

第二节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372

一、“新史学”思潮的兴起373

二、梁启超与“新史学”思潮378

三、“新史学”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思想382

第三节新历史考据学思潮387

一、新历史考据学兴起的主要因素387

二、新历史考据学的思想方法392

第四节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399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过程400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基本特征408

主要参考文献417

后记425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