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认识论 第一卷 导论
  • 科学认识论 第一卷 导论
  • 科学认识论 第一卷 导论
  • 科学认识论 第一卷 导论
  • 科学认识论 第一卷 导论
  • 科学认识论 第一卷 导论
  • 科学认识论 第一卷 导论
  • 科学认识论 第一卷 导论
  • 科学认识论 第一卷 导论
  • 科学认识论 第一卷 导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科学认识论 第一卷 导论

签名本

26 九品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舒炜光;张长城;孙乃纪;林德宏;张之沧;高兴华;马来平;刘猷恒;许德;胡玉衡;李庆臻;林立;马竞松;戚进勤;张志才;杨敏才;李光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0-06

装帧精装

货号338

上书时间2023-11-04

清华书屋

十一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舒炜光;张长城;孙乃纪;林德宏;张之沧;高兴华;马来平;刘猷恒;许德;胡玉衡;李庆臻;林立;马竞松;戚进勤;张志才;杨敏才;李光
  •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1990-06
  • ISBN 9787206007859
  • 定价 8.5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其他
【内容简介】
有关科学认识的科学哲学理论,本卷是导论。
该书揭开了我国马克恩主义认识论研究的新的一页,它体现了作者对人类认识时代脉搏的深切感悟。 一 科学认识论无疑属于认识论这个更大的门类或哲学学科。科学认识论研究在认识研究中的地位,则取决于人类认识的发展程度和人类哲学思维的时代水平。从历史上看,神话和常识曾经相继成为人类的智力兴奋域,与此相应,它们也曾在不同历史时期获得过哲学认识论研究的中心地位。例如,近代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基本上就局限于常识。即使是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中,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人们所注目的也主要是
【作者简介】
吉林大学 山东大学 四川大学 兰州大学 郑州大学 厦门大学 武汉大学 南开大学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 湘潭大学等教师
【目录】
科学认识论 第一卷  导论
主编:舒炜光  副主编:杨敏才、李庆臻

绪论 认识论发展的新标志(舒炜光)1
第一节 研究认识的一种新方式 1
一 研究方式的改变 1
二 科学认识的元研究 4
三 一种新的认识方式 7
第二节 研究认识的一种优化方式 9
一 认识论的中心转移 9
二 科学认识作中介的优越性 12
第三节 科学认识论的逻辑前提 18
第一章 科学认识的特征(张长城、孙乃纪)23
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认识 23
一 科学与科学认识的异同 23
二 科学认识与非科学认识的界限 26
三 科学认识的双重涵义 29
第二节 科学认识的特征 31
一 认识系统的一种特殊形式 31
二 认识发展的高级形式 38
三 认识的一种典型形式 41
第三节 科学认识论的性质43
一 科学认识的元科学 44
二 认识论的典型形式 45
三 作为哲学的分支 47
第二章 科学认识论的历史考察(林德宏、张之沧)49
第一节 前科学时期认识理论的特点 49
一 科学包含在哲学之中 49
二 前科学时期认识理论的特点 52
三 前科学时期认识理论的局限性 55
第二节 科学认识论萌芽时期的特点 56
一 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分化 56
二 萌芽时期科学认识论的特点 57
三 萌芽时期科学认识论的局限性 63
第三节 科学认识论确立时期的特点 68
一 科学成为认识论的研究对象 68
二 科学认识论的初步确立 71
三 确立时期科学认识论的特点 78
四 确立时期科学认识论的发展趋势 87
第三章 现代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高兴华)94
第一节 什么是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 94
一 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 95
二 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的主要体现 97
三 一个时代的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 100
第二节 现代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 104
一 现代自然科学的哲学趋势 104
二 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 106
三 认识论的新课题 111
第三节 科学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中心 119
一 哲学精神的转移 119
二 哲学问题的集中域 125
三 科学认识论成为中心的意义 128
第四章 概括科学成果的方法论(马来平)133
第一节 概括对象的选择133
一 科学事实与科学理论的选择134
二 成熟的科学理论与科学假说的选择138
三 科学假说之间的选择140
第二节 概括的基本方式143
一 整体性概括方式143
二 普遍性概括方式147
三 典型性概括方式151
第三节 概括结论的哲学评价155
一 鉴别不一致的真伪 155
二 区分不一致的层次159
第五章 坚持溯本求源的原则(刘猷桓 许德)162
第一节 溯本求源与后退论证162
一 什么是溯本求源的原则 162
二 后退论证方式的尝试164
三 后退论证方式的疑难165
第二节 用进化法解决溯本求源问题 167
一 用进化方法考察单个对象的来源 167
二 用进化法考察关系中对象的来源 170
三 防止平行论 172
第三节 通过矛盾分析探求实质 173
一 对象间形成关系的过程 173
二 溯本求源关系的实质176
三 防止机械论178
第六章 彻底贯彻对立统一思想(胡玉衡)180
第一节 对立统一是科学认识的基本内容180
一 对立统一关系的实质180
二 科学认识中的对立和统一183
三 科学认识的内外复杂关系187
第二节 '对立统一是科学认识论的根本方法191
一 正确把握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191
二 防止两种片面论194
三 科学认识论的根本方法197
第三节 彻底贯彻对立统一思想的意义20l
一 辩证法彻底性的主要标志 201
二 彻底唯物主义精神的严格考验 202
三 科学认识论的科学性的基本前提203
第七章 主体和客体的层次性(舒炜光)206
第一节 主体的层次性206
一 人、主体206
二 个人主体、集团主体211
三 自然——社会主体系统、人——机主体系统214
第二节 客体的层次性220
一 存在、客体220
二 物质客体、精神客体223
三 天然客体、人工客体227
第三节 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层次性232
一 主体——客体系统232
二 关系的层次分类236
第八章 主体与客体的同时性(李庆臻)241
第一节 主体与客体同时性的前提241
一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241
二 主客体同时性问题的前提243
三 划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244
第二节 在人类认识发生史上主体与客体的同时性246
一 古猿时期意识的萌芽246
二 史前时期人类的意识248
三 认识主体和自我意识249
第三节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同时性250
一 个体心理发展史中主客体的同时性250
二 儿童思维中主客体的同时性252
三 儿童心理矛盾运动中的主客体的同时性256
第四节 在认识和实践中主客体的同时性258
一 从实践看主体和客体的同时性258
二 从劳动者看主体和客体的同时性260
三 从反映关系看主体和客体的同时性261
四 从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看主体和客体的同时性251
第九章 科学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林立、马竞松)263
第一节 科学认识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263
一 科学认识论与一般认识论264
二 基本问题上的一致266
三 科学认识论中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270
第二节 科学认识论的基本关系273
一 科学认识的客观性273
二 科学认识的主观性276
三 科学认识的基本关系281
第三节 科学认识的基本内容285
一 主客体的相互作用285
二 科学认识过程的构成288
三 科学认识中的基本的作用294
第十章 认识活动与实践的关系(戚进勤 张志才)297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的发生与发展 297
一 人类活动的两个方向 298
二 认识与实践共源伴生 302
三 认识与实践的分化与发展 306
第二节 认识与实践间的相互作用 315
一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15
二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19
三 认识与实践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 322
第三节 正确理解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意义 327
一 有助于全面理解认识论命题间的关系 328
二 为探索科学认识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点 332
三 充分发挥科学实践的作用 334
第十一章 思维活动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杨敏才 李光)338
第一节 思维活动与物质运动的分化 338
一 物质运动的发展与思维活动的萌芽 338
二 思维活动是高级的运动形式 342
三 思维活动是人脑的存在方式 346
第二节 思维活动和物质运动的相互作用 348
一 思维活动以物质运动为基础 349
二 思维活动能动地反映物质运动 351
三 思维活动对物质运动的积极作用 353
第三节 正确处理思维活动与物质运动关系的认识论意义 355
一 为研究科学认识提供理论依据 355
二 为科学认识论提供指导原则 357
第十二章 科学认识论的展望(刘猷桓)360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发展 360
一 科学认识论研究的主要课题 360
二 科学认识论研究范围的扩大 361
三 研究问题的集中 367
第二节 研究机制的发展 370
一 研究科学方法成为研究重点 370
二 某些科学方法研究的深入 373
三 认识手段的加强 378
第三节 研究的指导思想的发展 379
一 重视对立观点的研究 380
二 需要统一的指导思想 381
三 科学认识论的正确指导思想 383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