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传播技术与社会能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信息传播技术与社会能量

若图片与书名不一致,以书名和定价为准!

44.24 5.6折 79 全新

库存10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崇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89888

出版时间2022-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44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79元

货号9065677

上书时间2024-06-29

中图网旗舰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信息传播技术与社会能量
定价:79元
作者:高崇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12-01
ISBN:9787201189888
字数:220000
页码:244
版次: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将“能量”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解释框架,对“社会能量”进行了分析和研讨,尤其关注信息传播技术(ICTs)对社会能量的影响。全书分为“社会能量的吸收”“社会能量的释放”“社会能量的转化”和“社会能量的管理”四编,将社会能量作为分析视角和框架,从社会能量的吸收、分布、增强、传递、活化、宣泄、消耗、消逝、交换、转化及管理等整个能量生命周期出发,涉及沟通、社会运动、发展、依赖、交往、新闻、交换、劳动等社会场域中的能量现象,社会传播、非正式群体、网络交往、社会形象、群体文化等主题。尤其是重点探讨了在信息传播技术介入背景下,上述这些领域中社会能量变化的现象。本书适合对信息传播技术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感兴趣的读者,尤其适合新闻传播学、媒介环境学、社会学、网络与新媒体、文化研究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读者阅读。
目录
导论  理解信息传播技术与社会能量    一、如何界定和理解“能量”和“社会能量”    二、社会能量的类别    三、社会能量的特性    四、社会能量的生命周期    五、能量:一个新的社会解释框架——信息传播技术与社会能量编  社会能量的吸收  章  信息传播技术、传播与社会能量的吸收    一、信息传播技术、传播与社会能量的吸收    二、信息传播技术、传播与社会能量的吸附  第二章  信息传播技术、分享与群体能量的吸收及分布    一、“群体能量”/社会关系网络能量概念    二、信息传播技术、分享与群体能量的吸收    三、信息传播技术、分享与社会关系网络能量的吸收    四、信息传播技术与群体能量/社会关系网络能量的分布  第三章  信息传播技术、贫困赋能与社会能量的增强    一、“贫困”新论——社会能量的视角    二、作为工具的ICT、贫困赋能与社会能量的增强    三、作为生态/环境的ICT、贫困赋能与社会能量的增强    四、数字贫困与社会能量的吸收差异第二编  社会能量的释放  第四章  信息传播技术、创新与社会能量的活化    一、信息传播技术、创新与潜能的激发    二、信息传播技术、创新与社会能量的激活  第五章  信息传播技术、暴力与社会能量的宣泄    一、暴力、社会能量的宣泄及社会性    二、作为工具的信息传播技术、暴力与社会能量的宣泄    三、作为生态/环境的信息传播技术、暴力与社会能量的宣泄    四、语言暴力与能量宣泄的调适  第六章  信息传播技术、依赖与社会能量的消耗    一、何为“依赖”    二、信息传播技术内容依赖与社会能量的消耗    三、信息传播技术、依赖与社会能量的消耗    四、“AI依赖”与社会能量的消耗  第七章  信息传播技术、死亡与社会能量的消逝    一、死亡的社会性——社会能量的消逝    二、信息传播技术、生理性死亡与社会能量的消逝    三、信息传播技术、社会性死亡与社会能量的消逝第三编  社会能量的转化  第八章  信息传播技术、礼物与社会能量的交换    一、礼物与社会能量的交换    二、作为礼物的信息传播技术与社会能量交换    三、作为中介的信息传播技术、礼物与社会能量的交换    四、作为生态/环境的信息传播技术、礼物与社会能量的交换    五、信息传播技术、礼物与社会能量的交换伦理  第九章  信息传播技术、劳动与社会能量的转化    一、信息传播技术作为劳动的中介与社会能量的转化    二、信息传播技术作为劳动的平台与社会能量的转化    三、信息传播技术作为劳动的手段与社会能量的转化    四、信息传播技术作为劳动的主体与社会能量的转化第四编  社会能量的管理  结语  信息传播技术、规范与社会能量的管理    一、信息传播技术、规范与社会能量的个人管理    二、信息传播技术、规训与社会能量的他人管理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介绍
高崇,1980年生,安徽宿州人,北京大学博士后,现为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成员,研究兴趣为新兴媒介、人工智能社会学、美好数字生活、农村发展传播学。出版《人工智能社会学》《血缘:礼村冲突沟通中的“怕”》等著作。
序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