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山书院的二十六国学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尼山书院的二十六国学课

若图片与书名不一致,以书名和定价为准!

36.5 7.6折 48 全新

库存3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建华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50129

出版时间2015-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08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48元

货号6868279

上书时间2023-07-09

中图网旗舰店

十一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尼山书院的二十六国学课
定价:48元
作者:刘建华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301250129
字数:235000
页码:3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鼓励阅读,鼓励分享  北大出版社特邀本书作者担任“文化总设计师”的名胜“无锡胜境”和拥有悠久文化的“大益”普洱茶,  用3000份珍藏礼包回馈社会,奖励阅读与分享!  奖励1:作者签名珍藏本  奖励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如何活化为当代世界奇观!  (随书附赠“无锡胜境景区门票抵扣券110元”)  奖励3:开卷有“益”一杯香茶,一本好书,用阅读滋养出“大”为辽阔的人生风景  (随书附赠“大益”茉莉青饼普洱茶100g)
内容提要

目录
○一 [圣] 从司马迁的“黄帝”说起 ○二 [宫] 从黄帝的“合宫”说起 ○三 [堂] 从周公的“明堂”说起 ○四 [梦] 从孔子的“周公梦”说起 ○五 [源] 从曲阜的“鲁源”说起 ○六 [成] 从孟子说孔子“集大成”说起 ○七 [子] 从齐国稷下学宫的“诸子百家”说起 ○八 [性] 从孟子的“修身养性”说起 ○九 [经] 从儒学的“十三经”说起 一○ [国] 从《周礼》的“礼仪之邦”说起 一一 [礼] 从《礼记》的“礼辨异”说起 一二 [乐] 从《乐记》的“乐合同”说起 一三 [俗] 从《仪礼》的“移风易俗”说起 一四 [本] 从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说起 一五 [王] 从内圣外王的“素王”说起 一六 [祭] 从古代中国的“神谱”说起 一七 [敬] 从箴言“毋不敬”说起 一八 [孝] 从《孝经》“以孝为教”说起 一九 [养] 从庠序的“学养”说起 二○ [尊] 从“几杖”的“礼遇特权”说起 二一 [宴] 从学校的“养老礼”说起 二二 [冠] 从“成人礼”说起 二三 [田] 从“藉田礼”说起 二四 [菜] 从“释菜礼”说起 二五 [师] 从“孔子问官”说起 二六 [化] 从“邦教”说起
作者介绍
刘建华,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北京慧士德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曲阜尼山圣境旅游文化园区总体文化规划设计人。  属蛇,自谓文化生态社会学者,人称游吟思想家。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以读书、游历、交友为业。数十年游历人类诸多文明圣地,参访世界几多名校。读老子孔子,也读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崇敬朱熹,也景仰康德。对《周易》充满情思,也对海德格尔和汉娜·阿伦特由衷钦佩。刚刚问禅访道,转身便听教堂钟声。听交响乐尤醉大提琴的沉思,交朋友不嗜酒肉而喜高谈阔论。不可救药也!
序言
序  一  尼山,是孔子的出生地。我第一次拜访尼山,是在公元2009年的冬天,这一年是孔子诞辰2560年,我56岁。孔子当年在我这个年龄的时候,正在前后两次周游列国之间踌躇徘徊,居鲁还是去鲁?早已知天命的孔子,最终接受了自我流放的天命,从此开始了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几乎所有智者都不得不经历的颠沛流离……  这一年,我有幸接受无锡吴国平先生的邀请,并通过他结识了山东省旅游局的于冲先生,一道谋划建设“尼山圣境”。他们交给我的工作任务是,为尼山圣境做一个经得起人们拷问的总体文化规划和一系列深度文化创意,我统称其为“文化设计”。这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难得的荣耀,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件悲苦的差事:上要对得起祖先,下要对得起后人,更要不辜负当代。这样的尴尬处境,颇有些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见中华书局1999年版《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以下凡出现《史记》书名,均指此版本,不再一一说明。的使命味道。我自知难以胜任,但我也知道,当下中国,恐怕很少有人能够完美胜任,既然如此,就让我来背负起这次文化冒险的责任吧:做好了,是天道使然,做错了,是我的罪过。  二  这是我前所未有地用心面对孔子及两千多年以来的各种儒家学说,然而我的直觉提醒我,最好的面对就是不面对:暂时不问两千多年以来的各种儒家学说,甚至姑且不问当年的孔子是怎样生活的,我想,那是考古学家和考据学家们的工作,我只需要知道他们的权威学术成果就行。我最需要做的,只是尽可能接近孔子和他的“同时代”人的内心深处,这个“同时代”,可能是孔子前后500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探究当年的“孔子们”究竟在想些什么,在追求着什么。要做到这一点,别无选择,只能沉下心来,艰难地,一遍又一遍地啃读那些有可能的确属于孔子及其时代的读本,我称之为“元典”。好在这些可以称之为元典的读本并不多,一部“十三经”,元典差不多就尽在其中了。  老实说,五年过去了,至今我都不敢说真正读懂了这些元典的字面含义,但我却朦朦胧胧地从这些元典的字里行间读出了某种全景式的画卷,而且随着我的阅读越来越深入,这幅画卷中的图像越来越清晰,以至于“仁、义、礼、智、信”这几个公认最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反倒是越来越模糊。它们似乎完全融入了这幅全景式画卷之中,融入到了画卷中的人物和生活场景里,难解难分。我所看到的这幅全景式画卷,可称之为“孔子式的理想社会”。  三  这幅“孔子式的理想社会”画卷,以“十三经”为主要载体,犹如一幅幅图景,又犹如一个个乐章,以不同方式生动地展现出来:在《春秋》中,以对历史事件的选择性记录陈述出来;在《诗》《书》《易》中,以某种隐喻和近乎预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在《礼》《乐》及《孝经》中,以不厌其烦的规范细则罗列出来;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以毋庸置疑的箴言和不可抗拒的训诫传导出来。关于以上“十三经”中相关书名的说法,历代不同,但大同小异。可参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十三经译注》之杨天宇撰《礼记译注·经解第二十六》。以下凡出现《礼记》书名,均指此版本,不再一一说明。  毋庸讳言,所有这些展现方式,都不是论证严谨的伦理学驳难,也不是政治哲学的逻辑推导,大都只是生活常识的白话表达。这很容易让人们得出“历史”的结论:这些图景就是真实的历史图景,就是孔子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人们因此很容易将“十三经”更多的作为历史文献资料来考量,而不是将它们更多的看做是理想主义的“应该社会”的虚拟现实。  四  大学期间,我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却似懂非懂地热衷于西方古典美学;后来赶上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我又囫囵吞枣地研修了一阵子中西比较文艺评论;再后来,为寻找全球化的普世价值,读了国际政治,而我真正关注的,却是隐藏在国际关系背后的文化哲学。或许正是这样跳来跳去的问学经历,给了我纵贯古今、横接中西的思想文化时空,使我得以在中国元典中,很容易就读出一个与西方元典中呈现的极其相似但又迥然不同的人类理想社会图景。所谓“极其相似”,是说中西元典,即便是那些偏于历史记录的元典,比如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公元前484年—公元前425年)的《希腊波斯战争史》,比如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战争历史的《春秋》,本质上都是对“应该社会”的理想追求,其内容所揭示的,更多的是理想化的“应然”社会图景,而非只是当时社会“已然”的真实画面。所谓“迥然不同”,是说中西元典呈现的理想社会图景,一如中国画与西方油画的差异,前者轻描淡写摹画胸臆,后者浓墨重彩直面人生,两者判然有别,却又殊途同归于理想社会。在这同样的理想社会图景中,总体比较而言,西方元典更注重国家,中国元典更注重天下;西方元典更注重政治,中国元典更注重社会;西方元典更注重战争技术,中国元典更注重祭祀鬼神;西方元典更注重制度构建,中国元典更注重礼仪教化;西方元典更注重经济富强,中国元典更注重丰衣足食;西方元典更注重逻辑论证,中国元典更注重诗意阐释。  将中西方元典看做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进行“整体性阅读”,与此相应,将据说是孔子亲自编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参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以及包含这最初“六经”的“十三经”,作为一个完整的中国式理想社会来看待、来感知、来触摸,这样的阅读体验,我称之为“世界语境的中国话语”,大大启发了我对建设尼山圣境终极意义的反省和认知。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或许可以用“世界的孔子、孔子的世界”这十个字,来表述尼山圣境所承担的人类理想主义文化历史使命。我们或许可以将“六经”及“十三经”的思想文化内容,统称为“孔子的世界”,而将理想主义者的孔子,看做是“世界的孔子”。这个所谓“世界的孔子”,也是指那些和孔子一样,矢志不渝追求大同世界、小康社会和大学之道的志士仁人。  五  时至今日,我们谁都无法按照历史的原貌复原一个历史的孔子,我们也无法按照再现一个孔子所生活的古代社会,我们甚至无法在没有当代西方文明的参照下读懂2500多年前的孔子。尼山圣境唯一能做的,唯一需要做的,或许只是向全人类,向当今世界,向未来社会,尽可能地整体展示2500多年前,中国的孔子们,在他们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几部元典中,所“讲述”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从一开始就不只是为了中国人,而是为了立于天地之间的天下人,只不过那个时候的天下,没有现在的地球这么大。几乎与孔子同时期的西方元典的作者们也一样,他们用逻辑“推导”出来的理想社会,也不只是为了古希腊人,而是为了一个大写的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任何自由的人。同样,西方古典哲人们想象中的人的世界,也没有现在人们知道的世界这么大。  我当然知道,我的这些对中国元典的理想主义实质的所谓“发现”,早就被古今中外无数有识之士揭示在先,都不过老生常谈而已。但我之所以仍然自以为是一大新的“发现”,只不过因为此前很少独立通读国学元典,而习惯了统编的节选教材,听惯了老师的白话讲解,看惯了改编的断章取义,用惯了摘取的只言片语,以至于很少知道并且很难相信,在孔子们留下的元典中,还有如此活色生香的理想世界及其社会图景,一如我们当下渴望并追求着的人类未来,同样美轮美奂,且更加令人憧憬和向往。再一推想,在当下中国,像我曾经那样对国学元典不屑一顾却热衷于国学新潮的“潮人”,恐怕是“潮人”中的绝大多数,像我曾经那样对国学的理想主义本质及其理想社会整体图景视而不见却津津乐道于国学精华的所谓“有识之士”,恐怕也不在少数。每每想到这些,就不禁为自己曾经以国学的名义招摇过市而汗颜,更是为国学元典被碎片化消解和实用主义注解的现象而惭愧得汗流浃背。这或许是我真正值得写这本书的重大“发现”之所在:推己及人,或许我跟我的很多同时代人一样,都因为很少独立通读国学元典而快乐地亵渎着国学?为此,我不禁要反身叩问自己:如果不是为了阅读未来,我们还需要国学元典做什么?如果不是为了追求理想,孔子们还需要编订“六经”或者“十三经”做什么?如果不是为了世界这个人类的共同家园,世界还需要了解中国的国学及其元典做什么?如果孔子们的思想目标,果真就只是一些励志修身的语录或者抚慰心灵的鸡汤,而不是为了未来、为了世界的理想社会的宏大构建,我们何须国学?  六  带着这样的文化反省,我的这本小书,用了二十六个篇章,将主要出自“十三经”元典中的理想社会图景,尽可能一幅幅完整地“描绘”出来,连接成一幅长卷般的连环画,或者说是一幅马赛克般的拼图,呈现给我们这个时代。  当然,“十三经”所蕴藏的中国式理想社会图卷,绝非只有这二十六幅。由于本书篇幅有限加上自己学力不深,我只是将其中一部分最基本的常识性的图卷挑选了出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继而自己到“十三经”中去发现、去“观赏”更美、更鲜活的人类社会未来理想生活。为了弥补这样的缺憾,我计划在适当的时候,写一本我认为更重要的小书:《做一个有道义的人》。这是因为,在“十三经”中,我清晰地看见:人,作为一种道义性存在,是中国式理想社会的最突出特性。在孔子们眼中,人,如果失去了道义,就什么都不是了。  七  尼山,这片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城区东南约25公里处的群山,如同孔子本人,其貌不扬。五座不大的石峰,点缀些许树木,枯疏而苍劲,远远看上去,如同中国文人书案上的笔架。最高处海拔不过340米的尼山群峰,却是大大小小五条河川的部分源头。这五山下的五水,继而汇聚成一股蜿蜒曲水,朝着曲阜孔庙的方向,自东向西,倒着流。  据说,公元前551年,孔子就诞生在尼山脚下这五川汇流的一座小村庄里,现在这座村庄叫做鲁源村。在离鲁源村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叫做颜母村的村庄,据说这里是孔子母亲颜氏的娘家。鲁源村与颜母村,两地相距大约五六公里,在它们中间,有一个很小很小的滴水山洞。据说,当年颜氏因向尼山祷告求子才得以生孔子,可是孔子生下来的时候十分丑陋,其父亲大约是因为担心这样的后代无法继嗣宗庙,便要将他遗弃。无奈之下,孔子的母亲只好让尼山赐予的这个小生命回归尼山,将他放在了尼山山坡上的一块红草地上,让他听天由命。所幸的是,天不灭孔子,一只母老虎从尼山上下来,将襁褓中的小孔子从红草地上衔到了山脚下这个很小很小的滴水山洞里藏起来,并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他。这个庇护了孔子的滴水山洞,因通人性的母虎而得名坤灵洞,人称夫子洞。  尼山书院,就坐落在山坡上的红草地和山脚下的坤灵洞之间的一片高台地上。一条小小的山溪悄无声息地从书院门前淌过,如同一条生命的脐带,又如同一条飘逸的纽带,一头是山坡上的红草地,一头是山脚下的坤灵洞,人们称之为智源溪。究竟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将这个孕毓并庇佑了孔子的地方,叫做智源溪,并在智源溪边,最早修建了后来被用作为尼山书院的第一个建筑,已经难以考证,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尼山书院因孔子而在,与孔子同在;反之,因为尼山书院,这里才是孔子真正的所在。  其实,无论有怎样确凿的考证,无论有怎样被神化的传说,只要你来到尼山,站在尼山书院的山门前,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告诉自己:一个的的确确值得世人景仰的孔子,的的确确就诞生在这里,如同这条静静的智源溪,自然而来,自然而去,自然地流淌,因智慧而寂寞,因寂寞而从容……  是为序。  刘建华  公元2014年10月  于北京·华馨公寓/羊城·棕榈园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