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正面故事为 伴随着日本先谴部队的侦察飞行,北京居民大批逃亡 背面故事为 1933年6月4日刊 周日邮报 编号23 本报完整页面8页16面
¥
538
八五品
仅1件
出版单位周日邮报
语言其他语种
开本8开
上书时间2024-06-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如图所示,左边侧有裂口,中间有折痕
- 商品描述
-
当时的日寇在北京、天津等多个地方都有他们的军队,叫驻屯军。驻军的理由是,保护在这些地区生活的日本侨民。实际上,他们的驻屯军并不只是保护侨民。根据记载:
1932年3月18日,100余日寇荷枪实弹携大炮经过北京城的东长安街,又往北,出地安门进行游行,这是向北京的老百姓示威。 1932年3月22日,在北京的日本驻屯军在东单演习巷战。4月18日、8月26日,又多次演习。 1933年1月8日,200多驻屯军在长安街军事演习。
日寇在北京城的霸道行为说明,日寇早就有吞并全中国的野心。
而当时中国的决策者蒋介石、张学良对此又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所以日寇在1931年9.18之后,就逐步采取了蚕食政策,步步为营、逐渐推进,不断扩大占领区的军事手段。1933年5月31日,国民党和日寇签定了塘沽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至延庆、通州、宝坻、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以上这一线的以北、以东至长城沿线为非武装区。
这不但承认了日本对东北、热河的占领,同时划出绥东、察北、冀东地区为日军自由出入地区,从而为日军进一步侵占华北敞开了大门。
长城抗战,就此宣告失败。 与此同时,5月20日,日寇的11架飞机在北京上空示威。该报报道的正是此事,日寇军事飞机给京城人民带来的恐慌场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