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门传薪学人传”丛书
¥
359.4
¥
599
全新
库存200件
作者主编 孙君健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9元
上书时间2022-12-0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夷门传薪学人传”丛书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主编:孙君健
定价:599.00元
述往事思来者根在夷门
(总序)
夷门,是一个比开封还古老的名字。
夷门是战国魏都城的东门,因城门修在夷山之上,故名。
夷门最早的故事与魏公子无忌有关。无忌为战国时期魏国第五任君主魏昭王的小儿子。魏昭王去世后,无忌同父异母的哥哥圉继承王位,是为安釐王。安釐王封无忌于信陵(今宁陵),是为信陵君。信陵君的第一个故事是养士辅政。其时,魏国在与秦国的对抗中,处在不利地位。信陵君仿效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的辅政方法,养士三千,诸侯因此不敢加兵于魏十余年。七十岁的夷门看守人侯嬴与屠夫朱亥,均为信陵君礼贤下士所交好友。信陵君的第二个故事是窃符救赵。公元前257年,秦围赵都城邯郸,赵王的弟弟平原君求救于魏。魏王派晋鄙率兵十万,到达邺地。但迫于秦威,止步不前。信陵君听取侯嬴之计,窃取虎符,与朱亥前往邺地。在晋鄙对虎符有疑时,朱亥椎杀晋鄙。信陵君率兵救了赵国。侯嬴在信陵君到达邺地时,自刎于夷门。
窃符救赵的故事发生一百余年后,司马迁寻访战国争雄的史迹,来到夷门。对千金一诺、侠义热血故事颇有兴趣的司马迁,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做了上述精彩描述,扣人心弦犹如小说家言。信陵君事迹很多,司马迁只记礼士与救赵;信陵君在魏养士三千,详写的只有侯嬴与朱亥。传记的结尾,意犹未尽,作者再次称赞信陵君不耻下交的礼士精神:“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仁而谦恭,礼贤下士,成就大业。这是夷门叙事的第一重启示。
公元前99年,司马迁为李陵事获罪,受腐刑,因著书事业而隐忍苟活。受刑的第二年,朋友任安写信询问情况,司马迁写下了传诵千古的《报任安书》,完整描画了一个知识人最高最完美的理想:“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据此话推定,《史记》已大致完成。今传《史记》有《太史公自序》,其有感于自己身世,而追述中国历史中圣贤发愤著述的传统:“昔西伯拘美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这种圣贤发愤著述的传统,是司马迁完成《史记》的支撑力量,也化为以立言为志的中国士人生生不息的精神资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与“述往事,思来者”,共同成为读书人立言著述的最高理想。身为记述唐尧以来中国历史的史官司马迁,历史上却没有留下他本人卒年的记载。近代王国维考证,司马迁大约卒于汉武帝末年。勤奋于“述往事,思来者”之业,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燃烧自我之身,不计身后之名。这是夷门叙事的第二重启示。
公元960年,北宋政权以开封为都城建立,从而创造了继唐代后又一个统一王朝的辉煌时代。此时距司马迁《史记》成书,已过去千年。夷门不在,夷山依旧。夷山之上,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建起了开宝寺塔。塔体外立面均为褐色琉璃砖,浑似铁铸,民间俗称“铁塔”。1912年,铁塔南麓,建立了_所大学——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今河南大学前身)。河南大学的学生均以“铁塔牌”自称。铁塔成为这所大学毕业生最早的1昭。(标签)。当年椎杀晋鄙的朱亥,因窃符救赵之功,被授相印,其封地原名聚仙镇,在北宋末,改称朱仙镇。岳飞抗金,取得朱仙镇大捷,也终没有挽救北宋王朝的命运。北宋的成功,在文治而不在武功。20世纪40年代,陈寅恪为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作序,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称赞。一个以唐史研究见长的史学家,推重赵宋文化,绝非偶然。赵宋时期城与市合一,不需要再像《木兰辞》所言那样“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鞘”。城与市合一的开封,勾栏瓦肆林立,充满着人间烟火气。唐宋以来实行的科举制度,使寒族子弟也可以像世家子弟一样,通过个人的努力,通达社会与文化上层。读书人生气聚集之时,赵宋时期出现了士大夫阶层。士大夫具有超越特定族群、特定利益阶层的历史眼光和宽阔胸怀。祖籍大梁的北宋大儒张载不失时机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成为新兴士大夫群体理想抱负的经典表达。士大夫群体的思想文化创造力活力四射,宋代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艺术家层出不穷,群星灿烂,造诣均达极高水平。宋代理学家将儒释道合一,重建儒学体系。新的儒学体系高扬道德的旗帜,以修齐治平调节士人人生期待,以伦理纲常整饬社会秩序。陈寅恪称赞欧阳修晚年所撰《五代史》的功劳在“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遂一匡五代之浇漓,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孰谓空文于治道学术无裨益耶?”五四运动过后二十余年,在抗战的炮火中,陈寅恪坚信造极于赵宋之世的华夏文化,本根未死,终必复振。理想、信念、毅力、气节,是读书人的禀赋;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为读书人的价值与责任。以治道学术服务国家人民,乃读书的正途与根本。这是夷门叙事的第三重启示。
北宋时期的国子监所在地位于现在的龙亭一带。明代这里辟为周王府。清初,河南贡院一度迁至辉县百泉,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河南贡院在周王府旧址修建。因地势低洼积水,雍正九年(1731年)河南贡院迁至夷山南隅。1841年黄河发水,拆河南贡院房舍防洪,第二年重修,新建号舍万余间。1900年的庚子事变,北京用于国家会试的贡院被毁,河南贡院因房舍完好、交通便利,而在1903、1904年成为科举会试所在地。1905年废除科举,河南贡院就成为上千年科举制度的终结地。1912年,河南有识之士在河南贡院的校舍上创办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23年改建为中州大学,1930年易名省立河南大学。因此,从这套丛书的一个人物林伯襄1912年担任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校长开始,河南大学叙事便与夷门叙事有了交集,夷门叙事所体现出的精神基因便在河南大学传承延展。与时俱进,百折不挠,在国家、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百年沧桑中,河南大学以振兴教育、培养人才服务于民族自立、国家复兴和区域发展,成为中原大地高等教育的一棵参天大树。参天地之化,养浩然正气,育万千桃李,以教育报国。此为夷门叙事的第四重启示。
在河南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编写出版“夷门传薪学人传”丛书,嘱我为序。在准备出版的二十多种学人传中,有在河南大学发展的重要节点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主政者,绝大多数是在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在学术进步、人才培养方面成绩突出的教授。名人有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些学者教授就是河南大学的大师。河南大学建立110年来,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大部分是通过一代又一代心系桑梓、植根教育的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实现的,上述学者教授是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的代表。在河南大学这所百年名校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学术创新是他们完成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术理想是他们实践的;“参天地之化,养浩然正气,育万千桃李,以教育报国”的百年辉煌是他们参与创造的。这是河南大学110年校庆要编辑出版“夷门传薪学人传”丛书的唯一理由。
有形夷门在司马迁生活的时期已经颓毁,而无形的夷门,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留在宋儒的横渠四句中,留在科举旧地与新式教育的交接中,留在河南大学生生不息的生命意志中。
在河南大学建校110年之际,河南大学的注册地移至郑州,但河南大学的办学精神,已经融入河南大学的基因与血脉之中。河南大学从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成立,到今天的“双一流”建设,何尝不是河南有识之士与黄河儿女的“发愤”之作!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读书人更有责。司马迁“发愤”,“述往事,思来者”而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河南大学“发愤”,“述往事,思来者”而有发展进步的大手笔、大思路。让我们为之共同奋斗。
放眼寰宇的河南大学,根在夷门。
关爱和
2022年7月
(作者为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曾任河南大学校长、党委书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