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永顺 毛笔 益顺笔店 江西抚州临川人 益阳曾永顺 [长27.3cm]
  • 曾永顺 毛笔 益顺笔店 江西抚州临川人 益阳曾永顺 [长27.3cm]
  • 曾永顺 毛笔 益顺笔店 江西抚州临川人 益阳曾永顺 [长27.3cm]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曾永顺 毛笔 益顺笔店 江西抚州临川人 益阳曾永顺 [长27.3cm]

800 七五品

仅1件

湖南益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制作者曾永顺

尺寸27.3 × 27.3 cm

上书时间2016-11-28

印象雅社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罕见  钦加清军府銜赏戴花翎特授湖南长沙府益阳县正堂加三级纪录五次恭为   布告   告示   宣统二年  粮食题材  益阳  清军府  銜赏戴花翎   (长52cm宽65cm)
罕见 钦加清军府銜赏戴花翎特授湖南长沙府益阳县正堂加三级纪录五次恭为 布告 告示 宣统二年 粮食题材 益阳 清军府 銜赏戴花翎 (长52cm宽65cm) ¥150000.00
珍品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班同学  夏在伯  (1893~1960)  益阳桃江武潭镇人  夏在伯签批的益阳县武潭乡中心学校 毕业证书  民国32年   益阳县立第四高初级小学校 同学录(共25个筒子页)  民国29年  校长 夏在伯
珍品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班同学 夏在伯 (1893~1960) 益阳桃江武潭镇人 夏在伯签批的益阳县武潭乡中心学校 毕业证书 民国32年 益阳县立第四高初级小学校 同学录(共25个筒子页) 民国29年 校长 夏在伯 ¥150000.00
1917年 湖南省立茶叶学校 毕业纪念奖品 铜墨盒 弥足珍贵 茶叶 黑茶
1917年 湖南省立茶叶学校 毕业纪念奖品 铜墨盒 弥足珍贵 茶叶 黑茶 ¥100000.00
塘票  巡抚湖南部院提督理全省塘务府加二级熊  咸丰九年  宁乡  张馥山  九品职衔  湖南委管驻省提塘钤记  孤品珍贵  。功牌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骆 咸丰九年 宁乡 张馥山 军功九品顶戴。  二件同一人  长沙宁乡  张馥山  咸丰九年  益阳
塘票 巡抚湖南部院提督理全省塘务府加二级熊 咸丰九年 宁乡 张馥山 九品职衔 湖南委管驻省提塘钤记 孤品珍贵 。功牌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骆 咸丰九年 宁乡 张馥山 军功九品顶戴。 二件同一人 长沙宁乡 张馥山 咸丰九年 益阳 ¥158888.00
湖南民船界抗敌后援会图记   湖南地方抗日武装   抗日 抗战 题材   木雕印鉴  珍品   湖南  民船界   抗敌   后援会   图记     独一无二   今又雪花飞
湖南民船界抗敌后援会图记 湖南地方抗日武装 抗日 抗战 题材 木雕印鉴 珍品 湖南 民船界 抗敌 后援会 图记 独一无二 今又雪花飞 ¥150000.00
卖契   湖南省财政厅   民国二十二年契约   双面木雕地契印板  珍贵(长30cm宽20.2cm厚1.9cm)
卖契 湖南省财政厅 民国二十二年契约 双面木雕地契印板 珍贵(长30cm宽20.2cm厚1.9cm) ¥120000.00
契约  地契   益阳  桃江  河塘  洪桥头  明代嘉靖二十五年  僧印波  卢近礼   两晋以来僧姓出自僧人   香门   佛教 (长45.5cm宽34.5cm).
契约 地契 益阳 桃江 河塘 洪桥头 明代嘉靖二十五年 僧印波 卢近礼 两晋以来僧姓出自僧人 香门 佛教 (长45.5cm宽34.5cm). ¥50000.00
契约  地契   益阳  桃江  河塘  洪桥头    清代康熙二年   卢文辉   香门乐器功德牌  香户   佛教  (长49cm宽45.5cm)
契约 地契 益阳 桃江 河塘 洪桥头 清代康熙二年 卢文辉 香门乐器功德牌 香户 佛教 (长49cm宽45.5cm) ¥30000.00
湖南长沙府益阳县正堂   处核牌   益阳县府审案的传票   雍正十二年   为查处、核实的法律文书    地邻牌甲查处+益阳县县民   上诉书   乾隆七年  为上告状纸的法律文书
湖南长沙府益阳县正堂 处核牌 益阳县府审案的传票 雍正十二年 为查处、核实的法律文书 地邻牌甲查处+益阳县县民 上诉书 乾隆七年 为上告状纸的法律文书 ¥60000.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七五品
商品描述
益阳曾永顺笔墨店的情况
  
  作者:酆纪纲
  
  益阳曾永顺笔墨店,是我市一家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名牌老店,专制笔墨兼营石板石砚等文化用品,历史悠久信誉卓著。
  老板曾卓芳,是江西抚州临川人。他青年时,在江西家乡,留学习过制笔技术,因父亲在湖南安化经营书纸笔墨业务,逐在安化帮助父亲经营。因业务不佳,由安化迁到桃江经营了一段时间,后来又迁到益阳,在大码头上首河岸边开设曾永顺笔墨店。他发挥技术特长,采取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逐步得到发展,从小到大,有了一定时积累,到“五四”运动时期,群众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抵制日货,当时小学生启蒙用的习字板,多是用日本在中国出产的一种薄铁片做成的产品,当然属于抵制之类。曾卓芳遂乘机在桃江许家洲舞风山建起了一座文具工厂,利用当地青石原料制作石板石砚石笔等,作为小学生启蒙练字的文具用品,向各学校推销,形成独家专销优势,又向滨湖各县大量批销,提出“发扬国货,抵制日货”的响亮口号,获得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又因小学生使用方便,练字效果较好,销路很广,业务蒸蒸日上,获利甚丰。于是,他就在原营业地址购买旧居,重新兴工扩建两层砖木结构房屋门面,扩大经营,前店后厂。中进建成三层楼房,最高顶层为家属居住,中层为制笔生产工场,下层为食堂仓库,后进旧房作制墨工场和厨房杂屋等用。由于管理有方,业务不新发展,资金积累盈余更多。他为了进一步扩大企业范围,展开销路,开拓新的市场,创名牌优势,派其亲弟到长沙省城,在太平街增设曾永顺笔墨分店,一方面扩大名牌声誉,扩大营业;一方面便于联系采购所需生产原材料,让产品批销的面更加广阔。
  抗日期间,长沙文夕大火,分店遭到了一些损失,加之日寇不断进犯长沙,只得收束回益。曾卓芳当时已逾八十高龄,店业完全由其儿子曾镛丰负责经理。当时,长江下游一带,许多城市沦陷,国民党南京政府已西迁四川重庆,各文化部门和大专高校内迁。因交通滞阻,各文化单位所需笔墨高级品种难于购到,多向益阳曾永顺购买;又因该店在湖南省内,有了名牌声誉,故邮寄赴渝者不少。这时的业务可说是达到鼎盛时期,制笔工人增加到百余人。有时任务忙,还加班加点赶制成品,遇到开学期间,有供不应求之势。曾永顺笔墨厂在国运艰危时期却获利不少,企业继续有所发展。但曾镛丰嗜好鸦片洒色,身患肺病子1945年辞世,死时年仅48岁,该店只得由其妻安郭淑贞、曾仙娣二人负责掌管,对外业务由该店派曾镛丰的堂侄曾广祺担任经理,直至解放后。1956年工商业改造时实行公私合营,定股资金为6840元,职工人数55人。
  曾永顺在曾卓芳创业阶段,有其成功的经验,对销售讲究信誉,善于利用机遇;对产品制作,质量精细,要求严格,苗于听取群众意见,集思广益,极力维护名牌声誉。如生产毛笔,从原料方面就有研究,用的羊毛和黄鼠狼的尾毛,必须是西北地区出产的,兔毛必须是湖北的准毛。因为这些地方是草原区,畜类生长的锋毛未损,用这种毛制出来的笔,书写起来流利,刚劲而柔软,笔锋秀丽美观,坚韧耐用。而南方所产的毛类,因畜类出入山林,锋毛受损,难以保证质量。仅此说明该店在选料方面,严格认真地把好质量关。又如制墨方面,原料选用西烟、牛皮膏等。如制作名牌龙门牌墨,配料就用猪胆、冰片、元寸等,这种墨书写后的墨迹,色泽美观有凸突之感,在砚池内磨墨时香味芬
  芳色泽光亮,字迹墨色鲜艳。久存不变质。而一般做墨之烟,多是安化山区木材的土烟,质量差。管理方面,该店制作成品,要求严格,生产成品都要注明工序制作人的名字,各负其责.如做成一枝笔,共四道工序:做头,上杆、整理、刻字、售出以后,如顾客反映有问题,就可按工序找制作人负责。在劳动报酬上,采取多劳多得的方式,技术好的,每月可收入银元六、七十元,这样能够促进笔墨质量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
  50年代以后,由于钢笔和蓝墨水在社会上日益普及。笔墨市场相对缩小.业务不及以前。公私合营后,该店转入人民印刷厂归口管理。

毛师傅和他的祖传毛笔手艺
  ■ 本报记者 陈敏 实习生 童晨 李思芊
  “估计现在没人做纯手工的毛笔了,益阳城区就只我一家!”8月26日中午,在资阳区建设街小巷的一个阁楼,毛师傅埋头整理笔架,满屋发黄的字画、淡淡的墨香,家中布局古色古香,这让人仿佛觉得回到了久远的年代。
  毛师傅大名毛志仁,是土生土长的益阳人,当年坊间曾流传这样一句口头禅:“曾永顺的笔,危复兴的墨”。那么,曾永顺究竟何许人?据有关资料记载,清代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江西人曾永顺来益阳经营笔墨庄,生意鼎盛时期,曾拥有雇工、学徒达200多人,成为远近闻名的笔墨作坊。毛师傅回忆道,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他的父亲毛尧卿师承曾永顺第二代弟子黄福桂,学习制作毛笔,在曾永顺笔墨庄足足干了36年。
  “我们几个兄妹小时候帮父亲‘打下手’,看都看熟了!”毛师傅说,父亲制作毛笔讲究精益求精,很多时候,为了打磨不慎将双手弄得血肉模糊,缠上纱布后,接着制作,不省过一个环节,更不会偷工减料。父亲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让他记忆犹新:“绝不能马虎,少任何一道工序都有可能砸掉祖师爷的牌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永顺”这三个字无疑成为古城益阳的一块金字招牌。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曾永顺笔墨庄生意还红红火火,产品远渡重洋名扬四海。后来,曾永顺笔墨庄改名为益顺笔厂,历经“文革”十年浩劫,笔墨手工制作业元气大伤,一蹶不振。那时候,厂里的学徒大多停工“闹革命”,盲目冲到街上摇旗呐喊瞎起哄。毛师傅的父亲自始至终坚守岗位,他多次告诫儿子道:“多做事,少耍嘴皮子,人心浮躁败家子!”
  年近五十的毛志仁从小对毛笔的制作可谓耳濡目染,30年前他拜父为师,一心研制毛笔。几年前,毛师傅下了岗,他自己开了一家毛笔作坊,“益阳制作毛笔已有三四百年了,哎,现在制作毛笔只能当做是一个爱好,不能用来养家糊口。”毛师傅苦笑着对记者说。
  他将自己的住房改成了一个毛笔作坊。面积约十平米左右,却俨然是个小小毛笔博物馆。最为显眼的是,墙角笔架上有支用人发制作的毛笔,静穆,大气,像是个至尊的长者。毛师傅指着墙上贴着的各式书法作品介绍道。“那些都是全市的书法爱好者来我这里买笔墨时信手写的,我舍不得丢掉,留着做纪念。”因为从小帮父亲制作毛笔,毛师傅对一些制作流程烂熟于心。
  毛笔虽小,生产工艺却很复杂:制杆、毛分拣、扯尾、碱洗、作毛、散毛、齐毛、切毛、疏寸、兑笔、元笔、刻字等一共有百多道工序,个个都不轻松;制笔的核心技术,是“尖、圆、齐、健”,也就是古人说的笔之“四德”。因为工序繁杂,毛师傅说自己一天只能制作十几支毛笔。毛师傅一边展示那些上百年的制笔工具,一边介绍他制作毛笔的整个过程,末了,他顺手拿张纸,用自己亲手制作的毛笔洋洋洒洒写了一行字。“呵呵,孔夫子不嫌字丑,闲来无事我就会随手写几个字。”毛师傅说这些的时候,眼睛一直盯着柜台里那些规格各异的毛笔,言语间透着几分无奈:“如今,用毛笔写字的人找不出几个了,我真的很担心祖师爷传下的这点手艺废掉了,那多可惜!”
  曾永顺毛笔手工技艺的传承采用古老的家庭式传承技艺,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于2010年已成功入选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毛志仁说,听到这个消息,他感觉很振奋,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实值得保护。

曾永顺笔墨店
    拥有200多年历史的曾永顺笔墨店是一家著名的老字号,开设于清初,专制笔墨,兼营石板石砚,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益阳曾永顺笔墨店开办于清末光绪年间,老板叫曾卓芳,江西抚州人。他年轻时在家乡临川学过制笔技术,其父在湖南安化经营书纸笔墨,因此入湘帮忙打点生意。后由于生意不景气,遂从安化迁到桃江,最后在益阳大码头上首河岸边开设了这家文化用品商号。铺号采取自产自销方式,积沙成塔,靠自我滚动发展起来。五四运动以后,各地掀起抵制日货热潮,一种蒙童推广的习字板涵盖其中。这是一种日本在中国产的薄铁皮制成品,随着新文化运动普及而来。曾卓芳遂乘机在县境桃江的许家洲舞凤山建起了文具工厂,利用当地质量上乘的青石原料制作石板、石砚和石笔等产品。由于唱响“发扬国货、抵制日货”口号,方便小学生使用,练字效果也较好,一些学校便推行开来,销路特别广,获利甚丰。于是,曾永顺笔墨店在原基址购进旧居,开始进行大规模改扩建,采用砖木结构,一共三进,前店后厂。门面为两层,下层为铺屋,上层为店员居所;中进为三层,最高层为家居用房,中层为制笔生产工场,下层为食堂仓库;后进旧房作制墨工场和厨房杂屋之用。随着业务扩张,管理完善以及资金的不断积累,也因为需要提升品牌形象,扩大知名度,民国元年,曾卓芳派其弟至省城长沙的太平街开设一家分店。曾永顺笔墨店在创业之初,就积累了一套自己的成功经验。其中包括善于抓住商机,狠抓产品质量,销售讲究信誉等。对产品制作,要求严格,务求精益求精。如生产毛笔,从原料开始,用的羊毛和黄鼠狼的尾毛,必须是西北地区所产,兔毛必须是湖北的准毛。曾卓芳认为,这些地方是草原区,畜类生长的锋豪未损,以此制笔,不仅书写流利,刚劲而柔软,而且笔锋秀丽美观,坚韧耐用。而南方的毛皮出没于山林,锋毛受损,质量难于保证。又如制墨,原料均选用西烟、牛皮膏等材料。其著名的龙门牌墨,配料还加入猪胆、冰片和元寸等成分。此墨在砚池里磨研,气味芬芳。书写的墨迹,色泽美观且有凸突之感,墨色光鲜,久存不变质。而用资水上游木材加工的土烟,质量逊色不少,仅供加工一般用墨之需。 管理方面,曾永顺要求苛严。生产成品要注明工序制作人姓名,各司其责。以做一支笔为例,它包括做头、上杆、整理和刻字等四道工序。如售出后顾客发现质量问题,可按工序追查归谁负责。在分配报酬上,采取多劳多得方式,技术好的,一个月高达银洋60-70元。抗战期间,长沙发生“文夕大火”,分店遭受不少损失,加之日寇不断进犯长沙,分店只好紧缩回益阳。其时,老板曾卓芳已逾80高龄,店业基本由其子曾镛丰负责。由于包括上海、南京、武汉、长沙等许多沿海沿江的大城市相继沦陷,国民政府机关迁往重庆,大批学校以及文化机构随之内迁,益阳一度成为避难之所。因交通阻滞,各类教育文化机构所需笔墨等高档文化用品难于获取,只好到益阳曾永顺笔墨店购得。因曾永顺笔墨店在湘省声誉鹊起,所以不少赴渝人士慕名来函来电邮购,业务量很大。此时,光制笔工人就有100余人,加班赶制已成常态,即便如此,每逢开学之际,还时常供不应求。因此,同许多益阳别的商号一样,曾永顺笔墨店在国运艰危时获利不少,企业发展至鼎盛时期。但因曾镛丰嗜好鸦片,耽于酒色,抗战刚结束就死了,年仅48岁。后来商号只好由其一妻一妾共同掌管,堂侄曾广祺负责经理对外业务,一直到建国。1956年公私合营时,曾永顺笔墨店股本仅剩6840元,职工55人。50年代初,随着钢笔和蓝墨水大量推广普及,延续200多年的毛笔及相关产业日益萎缩,曾永顺笔墨店也被划入人民印刷厂名下。此后,在现代工业的挤压下,缺少扶持的传统笔墨业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条件,只能走向衰亡,定格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