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货快!物联网通信 杜庆伟 主编 978751241748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发货快!物联网通信 杜庆伟 主编 9787512417489

二手书无附赠品!!若标题写套装书,请联系客服再下单

5.34 1.4折 39 八五品

库存3件

江苏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杜庆伟 主编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12417489

出版时间2015-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88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39元

货号9787512417489

上书时间2024-01-17

南之大旧书店

十一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物联网通信
定价:39元
作者:杜庆伟 主编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12417489
字数:480000
页码:288
版次: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物联网通信》针对物联网通信过程,本书将通信技术分为三个大环节进行组织,分别是接触环节的通信技术、末端网通信技术、接入网通信技术。鉴于末端网通信技术是当前物联网通信研究中重要的部分,又将末端网通信技术细分为三个部分。因此,包括引论在内,本书共分为六部分。  部分包括物联网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相关概念、对物联网通信环节的理解以及全书的组织思想。第二部分为接触环节的通信技术,是为了感知而进行的通信,包括标签RFID、导航等通信技术。第三部分至第五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末端网通信技术,包括有线、无线和AdHoc网络通信技术。第六部分是接入网通信技术,包括一些主流的接入技术,鉴于读者对互联网已经比较熟悉了,因此不是本书的重点。  《物联网通信》特点:尽量从物联网的角度来介绍各种通信技术,并准备了应用案例;以物联网通信环节组织内容,能给读者一个较为清晰的架构;尽量选取当前主要的通信技术,以算法为主进行介绍;将各种通信基础知识融入到具体应用技术当中。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物联网专业本科生和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教材。
目录
部分引论章概论1.1物联网的概念1.1.1物联网的理解1.1.2物联网的模型1.2传感器网络1.2.1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1.2.2无线传感器网络1.2.3传感器节点1.3物联网通信环节的划分1.3.1接触环节1.3.2末端网1.3.3接入网1.3.4互联网1.4本书的组织思想第2章物联网通信体系2.1USN体系架构及其分析2.1.1USN体系架构2.1.2感知层2.1.3网络层2.1.4应用层2.1.5体系结构的分析2.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2.2.1ISO/OSI体系结构2.2.2TCP/IP参考模型2.2.3体系结构的比较2.3从通信角度出发的物联网体系结构分析2.3.1通信模式2.3.2物联网的通信体系结构2.3.3直接通信模式的分析2.3.4网关通信模式的分析第3章物联网中物体的分析第二部分接触环节的通信技术第4章射频标签RFID技术4.1RFID概述4.2RFID的工作原理4.2.1RFID的主要部件4.2.2RFID的工作过程4.3RFID的通信协议4.3.1RFID的通信形式4.3.2空中接口4.3.3数据标准4.4ISO/ IEC 180006B协议4.4.1概述4.4.2部件及工作流程4.4.3阅读器到标签的通信4.4.4标签到阅读器的通信4.5防止冲突算法4.5.1纯ALOHA算法4.5.2时隙ALOHA算法4.5.3帧时隙ALOHA算法4.5.4Type A的防冲突机制4.5.5Type B的防冲突机制4.5.6Type C的防冲突机制第5章无线电导航5.1无线电导航概述5.2GPS5.2.1GPS工作原理5.2.2GPS组成5.2.3GPS通信技术5.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5.3.1概述5.3.2北斗一号5.3.3北斗二号5.3.4北斗通信技术5.3.5北斗进展第6章激光制导6.1概述6.2激光制导原理6.3激光制导编码6.3.1激光驾束制导编码6.3.2激光寻的制导编码6.4反激光制导第三部分末端网通信技术--有线通信技术第7章串行接口通信7.1概述7.2RS232串行接口标准7.3RS7.4串口的扩展7.5GPS输出通信协议--NMEA第8章USB总线8.1USB概述8.2USB组成8.3USB通信8.3.1USB通信的层次结构8.3.2USB传输方式8.3.3USB传输技术8.4USB的发展第9章现场总线9.1现场总线概述9.2CAN总线9.2.1概述9.2.2CAN总线系统组成9.2.3CAN总线通信9.2.4CAN的数据链路层9.3其他现场总线技术0章其他有线末端网通信技术10.1RFID阅读器网络10.1.1Wiegand10.1.2RFID中间件10.1.3EPC技术10.1.4RFID实时定位系统10.2X10电力载波协议第四部分末端网通信技术--无线通信底层技术1章无线通信底层技术概述11.1物理层11.2数据链路层11.2.1概述11.2.2MAC子层相关算法2章超宽带UWB12.1超宽带UWB概述12.2脉冲无线电12.3多频带OFDM12.3.1概述12.3.2物理层12.3.3MAC层3章IrDA红外连接技术13.1概述13.2IrDA协议栈13.3IrLAP工作原理13.4其他应用协议4章水下通信14.1概述14.2水声网络14.3物理层技术14.3.1多址技术分析14.3.2水声通信的调制14.3.3水声通信技术的发展14.4MAC层技术14.4.1MACA14.4.2DBTMA算法第五部分末端网通信技术--Ad Hoc网络通信技术5章Ad Hoc的概念15.1Ad Hoc的概述15.2自组织网的演化15.3自组织网的体系结构6章Ad Hoc网络16.1Ad Hoc网络概述16.2Ad Hoc系统结构16.2.1移动节点结构16.2.2网络结构16.3Ad Hoc路由协议16.3.1概述16.3.2环路问题回顾16.3.3Ad Hoc路由协议的分类16.3.4DSDV路由算法16.3.5DSR路由协议16.3.6AODV协议7章无线传感器网络17.1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17.2路由算法17.2.1概述17.2.2SPIN协议17.2.3LEACH协议17.2.4PEGASIS协议17.3特殊传感器网络17.3.1水声传感器网络17.3.2WSID8章机会网络18.1机会网络概述18.2机会网络体系结构及路由技术18.2.1概述18.2.2PROPHET18.2.3CMTS路由算法18.3车载自组织网络9章蓝牙19.1概述19.2蓝牙协议体系结构19.3微微网与散射网19.4蓝牙的传输技术19.4.1双工19.4.2跳频19.4.3无线链路19.4.4数据包和编址19.4.5建立连接19.4.6连接模式19.4.7可靠性保证19.5散射网拓扑形成和路由算法19.5.1BTCP 算法19.5.2BlueTrees 算法19.5.3ScatternetRoute协议19.5.4BlueStars 算法19.5.5BAODV算法19.5.6LARP算法第20章ZigBee20.1概述20.2ZigBee组网20.3ZigBee体系结构20.3.1物理层20.3.2MAC层20.3.3网络层20.3.4应用层20.4ZigBee路由20.4.1树形路由20.4.2AODVjr第21章其他无线技术21.1ZWave21.1.1概述21.1.2网络组成21.1.3ZWave体系21.2MiWi无线网络协议21.2.1概述21.2.2MiWi网络拓扑21.2.3MiWi地址和路由第六部分接入网通信技术第22章有线接入方式22.1拨号上网22.2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22.3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接入22.4以太接入网技术22.5电力线上网22.6光纤接入技术第23章无线光通信23.1概述23.2光调制技术23.3信道编码23.4差错控制方法23.5复用技术23.6卫星激光通信23.7可见光通信系统第24章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24.1概述24.2WiFi系统的组成24.3IEEE 802.11协议24.3.1协议栈24.3.2DCF工作模式24.3.3IEEE 802.11的CSMA/CA第25章无线Mesh网络25.1概述25.2WMN结构25.3WMN路由25.3.1HWMP概述25.3.2RMAODV25.3.3基于树的路由协议25.3.4混合路由模式第26章蜂窝通信26.1概述26.2LTE系统架构26.3LTE、LTEA相关技术26.3.1多址方式26.3.2链路自适应26.3.3协作多点传输技术26.3.4混合自动重传技术26.3.5随机接入控制26.3.6LTE接入网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序言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