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恨水说重庆(修订版)【品如图】
  • 张恨水说重庆(修订版)【品如图】
  • 张恨水说重庆(修订版)【品如图】
  • 张恨水说重庆(修订版)【品如图】
  • 张恨水说重庆(修订版)【品如图】
  • 张恨水说重庆(修订版)【品如图】
  • 张恨水说重庆(修订版)【品如图】
  • 张恨水说重庆(修订版)【品如图】
  • 张恨水说重庆(修订版)【品如图】
  • 张恨水说重庆(修订版)【品如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张恨水说重庆(修订版)【品如图】

50 八品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恨水 著;曾智中、尤德彦 编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3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3内5

上书时间2021-01-31

益志书店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恨水 著;曾智中、尤德彦 编
  •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03
  • 版次 1
  • ISBN 9787541125157
  • 定价 2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82页
  • 字数 278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名家说名城系列
【内容简介】
  《张恨水说重庆》中重庆的房子包括川东沿江的码头,那是世界上最奇怪的建筑。那种怪法,怪得川外人有些不相信。比如你由大街上去拜访朋友,你一脚跨进他的大门,那可能不是他家最低的一层,而是他的屋顶。张恨水认为重庆“民风颇有异于江河南北”,因而他笔下的重庆,以一位下江人的眼光,以一位长期客居北平的“北人”的眼光,打量重庆的城与人,力图展示别样的人文地理环境,别样的城市文化性格。
【作者简介】
  张恨水(1895-1967),名张心远,安徽潜山岭头乡黄岭村人。生于江西广信小官吏家庭,肄业于蒙藏边疆垦殖学堂。后历任《皖江报》总编辑,《世界日报》编辑,北平《世界日报》编辑,上海《立报》主笔,南京人报社社长,北平《新民报》主审兼经理,1949年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191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因其父曾在江西上饶广信税务当职员而在上饶出生。并在上饶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童年就读于旧式书馆,并沉溺于《西游记》、《东周列国志》一类古典小说中,尤其喜爱《红楼梦》的写作手法,醉心于风花雪月式的诗词典章及才子佳人式的小说情节。
  青年时期的张恨水成为一名报人,并开始创作。他自1914年开始使用“恨水”这一笔名,其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到1919年为止,这时期创作的作品,如《青衫泪》、《南国相思谱》等,以描写痴爱缠绵为内容,消遣意味浓重,均可列入鸳鸯蝴蝶派小说中。
  1924年4月张恨水开始在《世界晚报·夜光》副刊上连载章回小说《春明外史》,这部长达九十万言的作品在此后的五十七个月里,风靡北方城市,使张恨水一举成名。1926年,张恨水又发表了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但真正把张氏声望推到最高峰的是将言情、谴责、及武侠成分集于一体的长篇《啼笑因缘》,这部小说至今已有二三十个版本,在发表的当时就因各大电影公司争先要将之拍摄为电影而几成新闻,由它改编成的戏剧和曲艺也不在少数,而因《啼笑因缘》而作的续书之多更是民国小说中之最。至此,张恨水的名声如日中天,即使不看小说的人也知道这个作家,就如同不看京戏的人也知道梅兰芳一样。
  1934年,张恨水到陕西和甘肃一行,目睹陕甘人非人类的艰苦生活,而大受震动,其后写作风格发生重大变化,士大夫作风渐渐减少,开始描写民间疾苦(如小说《燕归来》)。抗战爆发后,他将很大精力放在写作抗战小说中,其中最受后人重视的是长篇小说《八十一梦》和《魍魉世界》(原名《牛马走》)。抗战胜利后,他的一些作品致力于揭露国统区的黑暗统治,创作了《五子登科》等小说,但均未产生重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政府对张恨水的生活有所安排,每月可以得到一定的生活费用,但他毕竟是在病中,无法写作,没有直接的经济来源。而家里人口又多,开支还是很大的。他便卖掉了原先的大院子,换了砖塔胡同43号的一处小四合院(也就是如今的95号)。这个院子不大,但还算规整。三间北房,中间是客厅兼饭厅,西屋是卧室,东屋是张恨水的书房兼卧室。院里还有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是家里其他人住的地方。张恨水的身体在慢慢恢复,他又恢复了写作,陆续发表了十几部中、长篇小说。
  1966年,“文革”爆发,胡同里有很多人家被抄家,红卫兵也曾闯进过这个院子。张恨水从书柜里拿出文史馆的聘书,很认真地告诉红卫兵,是周总理让他到文史馆去的,红卫兵居然信了他的话,退了出去。然而他的书实在太多,难免有属于“四旧”的东西,为了免得招灾惹祸,本想挑些破书烧了,也算作个样子。但是挑来拣去,哪一本也舍不得。孩子想藏在床底下,张恨水说怕潮;塞进米缸里,他又怕脏。搞得筋疲力尽,也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最后,终于决定,还是放回书柜里,在玻璃柜门上糊上白纸,就算是藏好了。所幸后来并没有人来抄家。
  1967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七,早晨,张恨水正准备下床时,突然仰身倒下,告别了这个他曾无数次描绘过的冷暖人间,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无疑是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在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共完成作品不下三千万言,中长篇小说达一百一十部以上,堪称著作等身。而建国后所修现代文学史对他的评价,也因他后期参与抗战文学的创作而远在其他民国旧派小说家之上。
  [编辑本段]著作:
  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已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并拍摄发行)、《八十一梦》、《白蛇传》(已改编为电视剧本并录制播出)、《啼笑因缘》(已改编为同名电视剧)、《秋江》、《孔雀东南飞》(已改编为电视剧本并录制发行)、《西北行》、《荷花三娘子》、《陈三五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已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太平花》、《燕归来》、《夜深沉》、《北雁南飞》、《欢喜冤家》、《秦淮世家》、《水浒新传》、《斯人记》、《落霞孤鹜》、《丹凤街》、《傲霜花》、《偶像》、《纸醉金迷》(已改编为同名电视剧)、《美人恩》、《杨柳青青》、《大江东去》、《现代青年》(已改编成电视剧梦幻天堂)、《满江红》等。
  1918年任芜湖《皖江日报》编辑,开始写作生涯。
  191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南国相思谱》。同年赴北京,任《益报》校对、上海《申报》驻京办事处编辑、北京世界通讯社编辑。
  1924年主编《世界晚报》副刊《夜光》,此后创作了大量社会言情小说。
  1935年举家迁至上海,编辑《立报》副刊《花果山》。次年往南京与张友鸾创办《南京人报》,编辑副刊《南华经》。抗日战争爆发后到重庆,任《新民报》主笔,并主编副刊,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写了许多小说和诗文。
  1945年,创作小说<<虎贲万岁>>。该书是第一部直接描写国民党正面战场著名战役——常德保卫战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战史小说。作品描写代号“虎贲的74军57师在日军六万余人的包围中,同仇敌忾,背水一战,“以一敌八”,苦战十余日,与日寇浴血巷战,得以使援军合围,保卫住了常德。全师八千余人,仅有83人生还,全书写得可歌可泣,气壮山河。
  1946年任北平《新民报》总经理,编辑副刊《北海》。
  1948年辞去《新民报》职务,结束了40年的新闻生涯。
  1949年初发表他的回忆自己生活和创作的《写作生涯回忆》。此后任文化部顾问、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所写长篇小说《秋江》、《孔雀东南飞》、《凤求凰》等发表于香港、上海等地的报刊上。
  张恨水的小说取材广阔,新闻性强,追求情节的曲折起伏,故事的生动有味,注重语言的平易晓畅,注意读者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运用章回体这一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生活,茅盾说:“在近三十年来,运用章回体而能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关于〈吕梁英雄传〉》,《中华论丛》第2卷第1期,1946年9月1日)
  张恨水一生写了约3000万字的作品,中长篇小说达100余部。他是由深受鸳鸯蝴蝶派影响的旧派小说向现代小说过渡的代表性作家。
  20~30年代初所写的言情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缘》,通过恋爱悲剧反映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后者更是风靡一时,它将言情内容与传奇成分读为一体,在传统章回体式中融入西洋小说技法,吸引了各个层次的广大读者。
  “九·一八”事变后所写的以抗战为题材的“国难小说”,如收在《弯弓集》内的短篇小说,意在“鼓励民气”(《弯弓集·序》)。中篇小说《巷战之夜》,则直接描写天津爱国军民反抗侵略、浴血奋战,艺术视野趋于开阔,格调趋于豪放。
  写于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后的长篇小说《八十一梦》和《五子登科》是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社会讽刺小说,巧于构思,富于想象,讽喻辛辣,现实主义成分明显增强。此外,长篇小说《落霞孤鹜》、《银汉双星》、《满江红》、《夜深沉》、《蜀道难》、《水浒新传》、《大江东去》、《石头城外》、《热血之花》、《纸醉金迷》、《魍魉世界》等都是有影响的作品。
  《热血之花》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抗日小说。
  《大江东去》是第一部描写南京大屠杀日军暴行的中国作品。
  《虎贲万岁》是第一部直接描写国民党正面战场著名战役——常德保卫战的长篇小说,中国军队“以一敌八”,浴血巷战,乃至全军牺牲,惊天地、泣鬼神!
  《八十一梦》、《巴山夜雨》则是张恨水先生抗战胜利后“痛定思痛”之作,享誉海内外……。
  还著有古典文学论集《水浒人物论赞》、散文集《山窗小品》,以及大量杂文和诗词等。
  张恨水的这"3多"-作品数量多,一生写了3000万多个字,字数多,作品发行多。在中国小说史上可以说是创造了奇迹。但是我们知道,我们讲小说家的作品,不应该看作品数量,而是应该看作品的质量。而张恨水的小说不仅能打动普通老百姓,而且能够感动高层的读者,做到真正的雅俗共赏,这在中国小说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目录】
山城回忆录
上下难分屋是楼
出门无处不爬坡
摇曳空箩下市人
不堪风雨吊楼居
夜半呼声炒米糖
安步胜车
望龙门缆车
茶肆卧饮之趣
机器水供应站
担担面
排班候车
山城回忆录(补篇)
让我回忆一下
飞机响着过去
五五早起书怀
洞谊
洋楼外之露尸
隔江商女对什么
穷人有谁

路旁的刺激
螃蟹每只四千元
街头卖旧衣拦
街一索是关城
临江门火灾后
野菊瓶供
赶场的人
槐荫呓语
忆重庆碧桃
海棠溪之路
晚香玉花下
三六九处处二五八家家
焦大流亚之言
文稿干字最低血本
陈独秀之新夫人
别矣海棠溪
夜宿綦江
由东溪到松坎
去年今日别巴山
给重庆朋友
重庆旅感录
山窗小品

短案
涸溪
竹与鸡
泥里拔钉
野花插瓶断桥
雾之美
虫声
秋萤
晚晴
鸡鸣声中
金银花
贱邻
天河影下
劣琴
蕻菜花
猪肝价
手杖余之马褂
昼晦
苔前偶忆
路旁卖茶人
农家两老弟兄
对照情境
忆车水人
疗贫之铭
月下谈秋
小月颂
另一山窗
果盘
杜鹃花
小说中的重庆
轰炸
红球挂起
疲劳轰炸
人间惨境
轰炸以后
投机
重庆一角大梁子
买汽车
坐轿子的抬轿人
款爷
公职人员
小公务员的家庭战火
挑米
艺术家
艺术与战争
妇女
太太的牌论
香港小姐在重庆
赌博
大场面
赌扑克牌的太太
日常生活
星期日
风土
重庆的房子
平民居
轿子
茶馆
客店茶馆
纸烟店
西餐馆
乡下戏馆子
蚊烟
点戏
做阴寿

附录
父亲在重庆的日子
《山窗小品》和我的童年
“三剑客”
吃“平米”
五十岁生辰
编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