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从日本战败到中日复交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从日本战败到中日复交

69 九五品

仅1件

四川巴中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马场公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1-05

寂然书城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日]马场公彦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1
  • 版次 1
  • ISBN 9787509754658
  • 装帧 平装
  • 开本 20开
  • 纸张 胶版纸
  • 字数 717千字
【内容简介】
  从日本战败到中日恢复邦交,在没有恢复邦交的背景下,日本人如何面对中国?如何认识侵略战争中的加害责任?希望与中国缔结怎样的关系?为何中日两国之间产生了误解、不信任与对立?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著者基于断交期间2500多篇的中国相关报道,分析论述中国的是哪些人,对中国的何种问题表示关心,形成了何种中国观,著者希望能够开拓真正的中日民间交流的新局面,找到中日间相互理解的钥匙。
   
【作者简介】
  马场公彦,1958年出生于长野县伊那市;1981年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大学文学部;1983年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大学东洋哲学专业,硕士学位 ;2010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大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科,学术博士。从1984年开始在出版社工作。主要作品:独著:《围绕〈缅甸竖琴〉的战后史》,法政大学出版局,2004。论文:《出版界的亚洲——一个编辑的体验》,载小林英夫编《现代亚洲的国界——在全球化过程中》,社会评论社,2004。;《从出版界看日本的中国学变迁——以岩波书店书籍为中心》,载日本中国学编《对中国学的建议——第58届日本中国学会演讲记录》,日本中国学会,2007。
【目录】
言论分析篇

 序 章 战后日本论坛对中国的认识路径——其线索及分析的方法

  一 研究的课题与目的

  二 综合杂志和论坛

  三 认识中国的过程

  四 认识过程的分析方法

  五 本书的构成

 第一章 战后日本论坛的中国观1945~1950年

  ——日本战败、国共内战、美苏冷战

  一 日本战败与国共内战——占领下的杂志媒体

  二 中国论者的交替——从中国学学者到亲日共系的现代中国论者

  三 战败——围绕战败责任、加害责任、战败处理

  四 内战——日本论坛所反映的统一权力的全貌

  五 冷战——美苏对立下的日中关系

  附记 审查的实态——引自普兰吉文库的相关报道

  六 党派色彩浓厚的左派言论

 第二章 在中苏的“和平攻势”下动摇的日本论坛1951~1955年

  ——席卷亚洲的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

  一 透过“竹幕”看到的新中国

  二 摸索日中交流途径——发表多样化中国论的中坚力量

  三 以亚洲为据点,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增强话语权

  四 与社会主义中国能否和平共存

  五 两极化的中国论

 第三章 日中恢复邦交论的裂痕1956~1964年

  ——斯大林批判、中苏对立、台湾海峡危机、中印纷争、核试验的考验

  一 论坛杂志倍增与中国论的混乱

  二 中国论骨干力量的进一步增加

  三 从斯大林批判到中苏论争

  四 台湾海峡危机、中印纷争、“大跃进”政策的失败

  五 安保斗争到核试验成功

  六 中国论中的五条裂痕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的冲击1965~1968年——在日本登陆的中国革命

  一 席卷言论界的“文化大革命”议论

  二 被封锁的孤立的中国

  三 学术文艺界的整风运动

  四 出现在街头的红卫兵

  五 “‘大宅考察组’去中央”

  六 “文化大革命”在日本登陆

  七 多样化的“文化大革命”论

 小结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69~1972年——从中国革命到亚洲革命

  一 “文化大革命”论争从学术圈扩大到运动圈

  二 与“文化大革命”同步的学生运动

  三 从“文化大革命”到亚洲革命——日本经济侵略批判与“入管”斗争

  四 内在的中国革命

  五 “文化大革命”在日本的终结

  六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论的特征及推移

 第六章 日中复交及历史问题1971~1972年——以战争责任论为中心

  一 成为历史问题萌芽的日中复交论

  二 日中战争责任的“两分法”

  三 实利主义、现实主义的日中复交论

  四 道义主义的日中复交论

  五 加害责任和对自虐史观的批判

  六 作为历史问题起源的战争责任论

  七 从日中复交论到历史认识问题

 终 章 日本战后中国论的担纲者与论题

  ——从综合刊物历年相关报道的推移看中国论的发展轨迹

  一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

  二 中国论的核心人群及其发展变迁

  三 中国论的论题与中国认识的变迁

  四 战后日本对中国的不同解读

证言篇

 总解说 新中国论者的人物肖像

  1 石川滋 从学究派记者到宏观经济学者

  2 竹内实 日中两国间的一身两人生

  3 山极晃 进行当代研究的历史学者

  4 野村浩一 来自论坛和学术核心层的发言

  5 武藤一羊 寻求国际合作的可能性

  6 冈部达味 中立的价值观,多层次的分析

  7 本多胜一 为了解真相亲临日中战场

  8 松尾文夫 察觉到美中友好的动向

  9 北泽洋子 以北京为中心开展国际合作运动

  10 中岛宏 在艰难条件下对中国“文化大革命”进行采访

  11 小岛丽逸 自我批判自立经济论

  12 中岛岭雄 席卷论坛的中国批判理论

  13 西园寺一晃 处在日中友好与“文化大革命”的核心

  14 加加美光行 为“亚洲的戏剧”而陶醉

  15 津村乔 侵略战争的记忆与受到红卫兵热情的感染

著者后记

译者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年表(1945~1972年)

杂志投稿者索引

事项索引

人名索引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