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史可以正兴衰:史学大家何若钧《新史学通讯》一九五五年二月号【河南人民版16开16面】!
  • ●读史可以正兴衰:史学大家何若钧《新史学通讯》一九五五年二月号【河南人民版16开16面】!
  • ●读史可以正兴衰:史学大家何若钧《新史学通讯》一九五五年二月号【河南人民版16开16面】!
  • ●读史可以正兴衰:史学大家何若钧《新史学通讯》一九五五年二月号【河南人民版16开16面】!
  • ●读史可以正兴衰:史学大家何若钧《新史学通讯》一九五五年二月号【河南人民版16开16面】!
  • ●读史可以正兴衰:史学大家何若钧《新史学通讯》一九五五年二月号【河南人民版16开16面】!
  • ●读史可以正兴衰:史学大家何若钧《新史学通讯》一九五五年二月号【河南人民版16开16面】!
  • ●读史可以正兴衰:史学大家何若钧《新史学通讯》一九五五年二月号【河南人民版16开16面】!
  • ●读史可以正兴衰:史学大家何若钧《新史学通讯》一九五五年二月号【河南人民版16开16面】!
  • ●读史可以正兴衰:史学大家何若钧《新史学通讯》一九五五年二月号【河南人民版16开16面】!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读史可以正兴衰:史学大家何若钧《新史学通讯》一九五五年二月号【河南人民版16开16面】!

83 九五品

仅1件

重庆渝中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国史学会河南分会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55-02

版次1

印刷时间1955-02

印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上书时间2019-04-08

渝都书香

七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本期文章:《试论西周到鸦片战争我国手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刘克庭)》、《义和团反帝运动被满清政府利用的经过(何若钧)》、《嘉靖时期东南沿海的倭寇(陈鸣钟)》、《我们举办的历史晚会(开封一中)》、《从期中考试看历史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荣阳第一初中)》、《问题讨论与解答》等等。图片系网上下载。【品相据图自定,购买谨慎点击】!
商品描述
●【为什么说读史使人明智?】因为历史中包含很多不同的人的经历、朝代的变化、人事的兴衰,我们读史可以了解到这些事情从开始到结局,能从中得到很多经验和教训,不知不觉中就有了知识的积累,提高判断力和思考力,因此读史使人明智。1、读史可以看到别人的正确与错误,从而使自己面对同样或类似的事件时,做出最好的判断,从而起到使人明智。 2、这是英国哲学家佛朗西斯培根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3、世上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是当代人对于历史的认识。因此,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并领悟其中的哲理,是读史的关键所在。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要注重博古通今,随时随地把历史生活化。4、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人们经历了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机器大生产时代、信息技术时代。与之对应的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也经历了文明的诞生、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由于“人”的本质变化远比环境的变化要缓慢得多,因此,尽管环境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人”还是和以往那样,相似的思考,做出相似的反应。再加上多少年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没有产生很大变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了解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以及历史人物如何处理这些事件,对启迪今人的智慧仍然十分有效。●
●【何若钧】(1911.6-2004.10),浙江上虞县人,1933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政经学系,后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留学,专攻外交史。1937年回国任记者、编译、主笔等。1943年至1953年先后担任多所大学教授,1953年11月调入华南师院历史系。为华师历史系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作了奠基工作,先后在《时与文》、《新史学通讯》、《历史教学》、《新华月报》等国内重要报刊上发表多篇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写有《中国外交史》三卷,1983年获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何若钧的为师之道。对何若钧先生的印象,来自一张照片:何先生身着白色短袖衬衣,稀松的白发梳得整整齐齐,高高的鼻梁上架一副黑色方框眼镜。他端坐在书房藤椅上,正在写笔记。旁边两个约摸六层的书架上摆满了书,书桌上堆放着大小不一、夹满标记书签的史料、图籍。平和淡泊的师者。1979年,华南师院历史系招收第一届研究生,此时何先生已68岁。刘圣宜是他的入门弟子。“儒雅,头发几乎全白,但身体还是很好,身材修长,脸看上去很白净,文质彬彬,说话很有修养,书卷气十足。”这是刘圣宜对何先生的印象。同为何先生的弟子、现任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宋德华说,何先生的外语说得很好,他是学日语的,同时修了历史,从日本留学归来后曾经做过外语系系主任。刘圣宜回忆,何先生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日军发动侵华战争时马上回国,为国效力。回国之后到香港办报纸,作鼓吹抗日思想宣传之用。在“文革”前,何先生已经是级别比较高的教授。“在他一生中,经历一定非常丰富和曲折,可惜我们相处时极少谈论个人的身世。因为在我们那个时代,个人的事,最大的都是小事,国家、民族的事,最小的都是大事。” 刘圣宜认为,何先生与她的父辈一代人,不习惯于流露自己的委屈和苦难,但这并不等于说他对现实没有自己的看法和批判,他们只是不会轻易地、比较情绪化地来张扬谈论。在动荡浩大的战乱年代里,这位毕生致力于史学研究的老前辈,他的生命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平日里,何先生自己读点书,写点论文,为人很淡泊。“何老师身体一直很好,他为人很平和,不温不火,很儒雅。”宋德华回忆。●
●【“历史佬”就是要用历史事实说话】何先生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因材施教。高中毕业后,刘圣宜曾在农村基层的县委宣传部工作,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写作功底。读研时,他已三十岁。当时学校要求导师必须正规地开出至少六门课程,要有完整的课程培养。而何先生与历史系导师们更注重因材施教:三人带三名学生,一对一指导,布置书目,每周与学生见面两次,听学生汇报学习心得,检查读书笔记,遇到有好的选题就指导写论文拿去学术刊物上发表。刘圣宜写文章,习惯于从理论上阐析问题,不善于利用史料。有一次,她与一名哲学系学生合写一篇文章被选刊在师院学报上,何老师读后,向她指出文章论证弊端:“人家说我们是‘历史佬’,‘历史佬’就是要用历史事实来说话。”何先生一针见血的评论,一语惊醒梦中人。此后,她更专注于史料研读和史料整理,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提出观点和见解,注重论从史出。这在刘圣宜的学术起步开端时期,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有时候觉得,老师的点拨,往往一两句话就让你觉得受益匪浅,学风也可以彻底扭转。”先生主张平实的研究,教导学生看待学术问题不应走极端,不要单纯为了新奇而提出没有充分事实依据的见解。宋德华回忆道,他读书的年代,正好是中国历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转折时期,人们开始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待相关问题,但学术界的主流态度还是会认为洋务运动是统治阶级发起的,有局限性,对康有为等维新派的评价也因改良主义而偏低。但是,在何先生的鼓励下,宋德华不断阅读新发现的史料,具体分析学术界的新观点,后来还专门到了北京查阅《杰士上书汇录》和《日本变政考》,并把这些资料复印回来给何老师看。何老师看了觉得感兴趣,决定深入研究。研究生三年,宋德华常与何老师切磋这些问题。●
●【翻烧饼与蒸馒头】研究生学习的三年中,刘圣宜与何先生合写过几篇文章。何先生常强调:问题意识很重要。有一篇合作的文章,令刘圣宜印象比较深刻。那是在戊戌变法运动85周年的时候写的《戊戌维新运动几个问题的再认识》。既然是“再认识”,就说明此文是一篇对史料重新考察、正本清源、具有辨析性的新文章。当时,学术界中流行一股翻案风,学者们希望通过这股潮流来还原历史。但何先生在这种潮流中却始终保持着一种不随风倒的清醒,他在写文章时一再对刘圣宜强调说,搞学术研究的正途是全面、客观、真实,千万不可翻来覆去,不要一下子抬得很高,一下子贬得很低。他用“翻烧饼”和“蒸馒头”来比喻:翻烧饼的时候,烧饼的一面烤坏了,就想着翻过来烤好另外一面,结果两面都焦了。学术研究中,片面性导致的结果就如翻烧饼。而蒸馒头则不同,蒸馒头是全面、全方位地加热,一次性完成,蒸出来的东西不是焦的、不是夹心的,科学公正。这就要求做学问的人要下功夫。历时几个月,何先生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写戊戌变法四册书,共1627000字,翻阅一遍,外加查阅档案史料,才完成这篇文章。爱生如子。“何老师虚怀若谷,与人为善,爱护学生,愿意提携年轻人。他鼓励我写文章、参加学术会议,为我推荐文章,尽可能为我创造机会。”刘圣宜回忆。有一次,何先生应邀去参加在广西举行的全国辛亥革命研究会理事会,他是广东理事。临行前他却嘱咐刘圣宜代他与会,去多结识全国一流的学者。“他让年轻人上阵,希望把接力棒交到年轻人手中。后来我接了他的班,当了理事。”刘圣宜到何先生家中上课时,何先生与妻子常常留她在家中进餐,并为她做她喜欢的菜,并且还会自己做一些卤蛋、腊肠让她带回宿舍。毕业时,刘圣宜考虑到身体原因,感觉自己不太适合从事比较辛劳的历史研究,而何先生却希望她留校。他分析了她的性格特点、优势、劣势,还提出了她留校后应该进行的研究计划,那是个没有人做过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大项目,希望通过这些来激发学生的事业心。刘圣宜对何先生的开放思想、尊重学生学术选择的师者风范感触很深、刘圣宜在做毕业论文选题时,论文题目是《论张謇的经济思想和教育思想》。当时,学术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仍然是以革命作为划分标准的,主流观点认为,张謇是资产阶级改良派,而改良就是反对革命的。刘圣宜通过研究知道,张謇是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君主立宪的领袖和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观点有政治上的风险。她担心毕业论文无法通过,于是从经济、教育的角度切入。虽然当时实业救国是被批判的,但考虑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研究张謇的经济思想就有了现实意义。因此,何先生同意了这个选题。到论文答辩时,现场有两位来自校外的权威学者。有一名答辩委员很直接地指出,刘圣宜提到的“张謇务实、爱国、进步”的评价过高,张謇欺压和剥削劳动人民,应是个恶霸。正是何先生的这份支持,使得刘圣宜在历史研究道路上能够独当一面。宋师从何先生时,何先生已年逾古稀。“何老师对我们学生就从来没有讲过很重的话,就算是要批评,他也是很温和地开导式地说话。像我有时跟学生聊,也会有急的时候,但是何老师从来没有过。我觉得那是他整个人的涵养、熏陶造就的性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本期文章:《试论西周到鸦片战争我国手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刘克庭)》、《义和团反帝运动被满清政府利用的经过(何若钧)》、《嘉靖时期东南沿海的倭寇(陈鸣钟)》、《我们举办的历史晚会(开封一中)》、《从期中考试看历史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荣阳第一初中)》、《问题讨论与解答》等等。图片系网上下载。【品相据图自定,购买谨慎点击】!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