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家谢永增山水画一幅(保真)
¥
29800
九五品
仅1件
题名不详
年代建国后 (1949至今)
类别设色(彩色)
材质纸本
装裱形式软片
尺寸69 × 69 cm
货号1066
上书时间2017-04-0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以照片为准
- 商品描述
-
谢永增,1961年生,河北深县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美术展览,曾获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银奖、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学术大奖、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铜奖、优秀作品奖等奖项,作品被多个国家政府机构、美术馆、博物馆等处收藏,出版《沃旷集萃——谢永增作品集》等多部画集。1989年
连环画《麦秸垛》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沈阳)
1990年
中国画《山曲》参加当代中国画珠海邀请展获优秀奖。
1993年
中国画《大秋天》参加文化部主办的首届全国群星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北京)
中国画《绿源》参加全国首届山水画展获银奖。
1994年
中国画《沃野》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石家庄)
1995年
中国画《夏日》参加中国画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当代山水画家邀请展。(北京)
1996年
参加北京中国艺术博览会。
1997年
中国画《黑土地》参加全国首届中国画邀请展。(深圳、北京)
1999年
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首次个人山水画展。
连环画《老房子》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广州、北京)
2000年
中国画《秋坡聚寒图》参加全国中国画展获优秀奖。
2001年
在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举办山水七人展。
2002年
中国画《秋夜》等参加“大匠之门——北京画院建院45周年作品展”。
中国画《秋林溪水》参加北京市迎十六大作品展获优秀奖。
中国画《秋暝》《北方》参加北京画院赴伊朗美术作品展。(德黑兰)
2003年
中国画《秋染濠濮间》等参加“北京风韵——园林胜境作品展”。
中国画《秋夜》参加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获铜奖。(大连)
中国画《蕴土》参加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获学术大奖。(广州)
中国画《北方》《秋暝》参加北京画院赴朝鲜、马来西亚作品展。(平壤、吉隆坡)
中国画《秋韵》参加中国美协赴法国作品展。
2004年
中国画《长城》参加“北京风韵——故城寻梦作品展”。
中国画《秋夜溪水》参加北京时代风采作品展。
中国画《秋韵图》《山外居》参加全国中国画百家作品邀请展。(北京)
中国画《秋高图》被中国美协选送到拉脱维亚、乌兹别克斯坦、摩纳哥展出。
2005年
中国画《秋夜溪水》《吕梁秋深》参加“人与自然——第二届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北京)
中国画《赏秋图》参加第五届秦皇岛之夏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中国画《山窝窝》参加第六回中日美术交流联合展。(北京、东京)
中国画数幅参加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美术市场——中国画名家提名展”。(北京)
参加德国法兰克福99画廊举办的“北京画院六人水墨展”。(法兰克福)
中国画《吕梁秋雨》等参加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的“2005中国画年度提名展”。(北京)
2006年
中国画《香港印象》等参加“中国画、画中国”走进香港作品展。(北京、香港)
中国画《居高迎紫气》等参加河北画院主办的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石家庄)
中国画《钟楼周边的胡同》参加“北京风韵——城池漫步作品展”。(北京)
在河北衡水市举办“谢永增山水画邀请展”。
北京画院主办“继承与开拓——谢永增、南海岩、郭宝君作品展”。(北京)
2007年
中国画《细雨如烟》参加中国青年美术家新农村采风画展。(北京)
中国画《春到灵水村》等参加“北京风韵——山水情韵作品展”。(北京)
中国画《溪水出苍山》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获特别优秀奖。(厦门、北京)
中国画《秋夜溪水》《居老得淳风》参加“时代华章——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建院50周年作品展”。(北京、上海)
2008年
中国画《秋染濠濮间》参加第七回中日美术交流联合展。(北京、东京)
中国画《午夜》参加北京文史馆主办的“北京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2009年
中国画《大平遥》等参加“中国画、画中国”走进山西作品展。(北京、太原)
中国画《恭王府邀月台》《居老得淳风》参加北京画院主办的“多彩的北京作品展”。
中国画《春到灵水村》参加北京市庆祝建国60周年——如诗如画门头沟作品展。
中国画《午夜》《西峡积雪图》参加“江山无尽美术作品展”。(兰州)
中国画《徽州古韵》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首都文艺家创作精品展。(北京)
中国画《故乡》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上海)
中国画《高居图》参加北京市政协成立60周年书画展。
中国画《高居图》参加第七届东方美术家交流展。(郑州、安阳)
2010年
中国画《秋雨》等参加“叠山、理水、画境——2010恭王府中国山水画名家名作邀请展”。(北京)
中国画十二幅参加北京画院主办的“北京画院五人山水画展”。
中国画《佳音再传举人村》《梦回灵水村》参加“北京意象——如诗如画门头沟绘画作品展”。
中国画《梦回李家山》参加庆祝北京文联成立60周年美术作品综合展。
中国画《细雨惠英谈》等应邀参加河北省委宣传部举办的“走进太行——2010河北省美术家优秀作品展”。(石家庄)
2011年
中国画《一家一世界》等参加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等主办的“传承经典——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合肥)
中国画《行道守真者善》等参加河北省庆祝建党九十周年“走进太行——河北美术家优秀作品展”。(石家庄)
中国画《一家一世界》参加由淄博市人民政府、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中国风骨——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展”。(淄博)
中国画《雨过神堂峪》等参加“北京意象·山水怀柔绘画作品展”。(北京)
2012年
中国画《忠厚传家久》参加“人文·北京”中国山水画邀请展。(北京)
中国画《故乡的秋天》参加“文脉心象——当代中国画百家艺术展”。(北京)
中国画《老白干的故乡》参加第二届中国(贵州)酒类博览会国际诗书画名家作品展。(贵州)
中国画《家居老雄山》等参加“中国画、画中国、走基层、画基层”走进长治县作品展。(北京、长治)
中国画《绿源之二》参加河北画院精品收藏展。(石家庄)
中国画《柿乡》参加“北京意象·大美房山”作品展。(北京)
艺术之路
“只以诗酒娱心,或以山水纵目,不羁!”这是人们对有个性的艺术家的概括,谢永增却不然,他的身上散发着平和宁静的恬淡气息,但他的画在当代山水画坛却彰显出独具匠心的气质和个性。
梦想成真
谢永增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当老师的父亲。在那个大多数人把画画看成是不务正业的年代,懂得因材施教的父亲,没有扼杀小小的谢永增喜欢到处涂鸦的爱好,而是把他送进了深县文化馆拜师学习。第一次进县城、第一次接触到素描、速写,谢永增一下子被绘画的魅力迷住了,看着画得好的学长们的作品,谢永增的内心充满了激动与渴望,能像学长们画得一样好成为了他的梦想,而自己的内在动力,让第一次参加学习就脱颖而出,这也让他增强了自信心。文化馆的培训班尽管非常短暂,还是为谢永增打下了最初的绘画基础。
1977年恢复高考后,谢永增顺利地考上了河北轻工业学校美术专业,在这里他完成了美术基础训练。毕业后他回到故乡衡水,被分配到远郊的一个小工厂工作。一心只想画画的谢永增觉得与自己的梦想渐行渐远,正当他徘徊茫然的时候,衡水撤县建市,时任衡水市文化局长的孙木艮慧眼识英才,把谢永增调到了文化馆工作。
市文化馆的工作需要不断地下乡,辅导各乡镇文化站开展工作。下乡这个苦差事对谢永增来说却成了莫大的幸福。燕赵大地的自然风光与淳朴民风深深地打动了他,一草一木、老树旧屋在他眼中都是难以割舍的美景。这个期间,他画了大量的速写,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为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玉米地情怀
199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了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山水画大检阅。谢永增的重彩山水画《绿源》获得了银奖。谢永增不是墨守成规的人,从他的画中可见一斑。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是他的拿手好戏。他经常去看油画、版画以及民间甚至是摄影作品,吸收各种艺术之长,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创作手法。他的重彩画摆脱了传统工笔画先勾后染的创作方法,以丘陵、庄稼、小径、人物为元素,将北方乡村那种浑厚淳朴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明朗的色彩,夸张的造型,既有传统工笔画的细腻,又有西方绘画构成及透视的表现,极富节奏感和装饰美感德画面,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让谢永增的画一开始就表现得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而画面传递出的勃勃生机和、健康向上的追求理念让他迅速从同时代的画家中脱颖而出。
《绿源》是谢永增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让大家认识了谢永增。此后,他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他称之为玉米地系列。《北方》、《天边的云》、《秋暝》等等优秀作品频频在各大展览中亮相,冲击着人们对工笔画的认识以及传统山水画的观念。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艺术新星,谢永增备受美术界的瞩目。1999年,谢永增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了他的第一次个人画展,此时,他的画风已然成熟,也奠定了他杰出青年画家的地位。
然而随着表现手法的日臻成熟,一举一动开始被业内关注的谢永增内心却开始躁动不安起来,他觉得他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被削弱了。工笔画是比较好掌握和控制的绘画形式,画家内心的构想,可以完整无误地被表现出来,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再无悬念。用他的话说,因为太熟悉了,他闭着眼睛都能把画画出来,这种表现形式已经无法再承载他内心涌动的感受和博大的情怀,喜欢求变求新的谢永增开始开拓新的创作道路,尽管如此,他创造的重彩山水画风至今也无人能替代。
痛苦的蜕变
1999年,谢永增开始向水墨山水转型。中国画的灵魂是写意,它的精髓是通过笔与墨“写”出来的,讲究笔墨情趣与意境。转型的过程是痛苦的,烂熟于胸的重彩技法会自然不自然地将他引向老路上去。用笔的习惯、用色的习惯以及构图习惯甚至是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水墨落到生宣纸上产生的一些不可预知的效果,也经常让他无法把握最终结果。
尽管过程煎熬,但性格坚忍的谢永增却没有放弃,他始终坚信自己的能力,再坚持一下,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谢永增的坚持让他看到了希望,当他熟悉了水墨的变化,并追随着这种变化畅快淋漓地抒发内心的情感的时候,他终于进入了他艺术创作的新天地,又创作出了大批独具特色的水墨山水作品。这些作品既有写意的洒脱奔放,也有局部的细腻与精巧。与其早期的工笔作品放在一处,竟没有人相信这是出自一人之手。
在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谢永增颇为感触,他说:在放弃与成功之间,其实只有一步之遥。画画是如此,做任何事也是如此。只要你坚定自己的信念,坚持一下就不一样了。很多人对他放弃成熟的画风而改画水墨的勇气很钦佩,但不理解的声音也不少,对此,谢永增淡淡地说:“不管是重彩还是水墨,仅仅是形式上有所变化而已,背后是靠多年的积累,其本质都是一脉相承的。”
谢永增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笨人,但从重彩到大写意的转变,他只用了3年的时间。
跻身大匠之门
谢永增似乎就是为了绘画而生的,在他完成了一系列的蜕变之后,幸运女神再次眷顾了他,2002年,他被选调到了北京画院。被称为大匠之门的北京画院是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也是实力最强的国家画院,汇集了大批顶尖高手。能在北京画院立足,是每一个画画的人的终极梦想。谢永增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实力,成为大匠之门中的一员。
“山水画本身气度不容易做到,笔墨功夫一般有几年就能比较完善,然而气度才能表现出人的性格,有气度的山水画才能给人一种节奏上的交响。谢永增具有这样的条件。他在当今中青年山水画家中是比较突出的一个。”著名山水画家杨延文这样评价。著名画家石齐也说:“在当今山水画界,永增的画是独树一帜的。”
前辈的赞许给了谢永增莫大的鼓励,与前辈聊天也让谢永增受益匪浅。他们经验丰富,观点独到,往往一句话就能点醒梦中人。就像那一层窗户纸,点破了就提升了一个层次,在与前辈们的交流中谢永增不断地提高着自己的境界与修养。如今谢永增也开始培养学生,他经常跟学生们说,画画需要用心去领悟,只有不断的思考,才能在艺术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沉淀下来的是金
如今的谢永增已然是当代山水画坛上的佼佼者,但他依然在努力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境界。在他看来,如果作品过多地关注于形式就会削弱画面本身带给人的情感的力量,因此在他的画面追求中,不但把握形式,更注重内涵。他不是照搬传统技法,而是根据自身的涵养、气质,演变出只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很多山水画家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我们看的许多画展中的作品并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随意加个什么人的名字都可以。个性,才是作品真正的生命力。
如今他的作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嘉德、中贸圣佳、瀚海、保利等国内著名的拍卖公司大拍中,他的作品都受到了收藏家们的青睐和追捧,其价值潜质可窥一斑。收藏界的朋友刘新岗曾对他说:“你们画家成名以前是创作,成名以后叫创收。”这句话让他思考良多。无论市场如何变化,他心中始终坚守着这样一个信念:财富的多少并不能让画家在历史上留名,唯有好的作品方能流芳百世,这是作为一名画家的安身立命之本。
作品风格
在中国当代山水画坛上,谢永增的山水画别具一格,颇具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一直受到画界和社会的关注。进入北京画院后,谢永增的山水画创作进入了更广更深的探索境地,无论在精神诉求的层面还是语言表达的路向上,都显示出新的创造性、画家内在精神的提升和更深沉的人文关怀,透露出谢永增在山水画创作方面不断迸发和聚集的艺术创作力。
混茫虚远的意境
流连谢永增的山水画近作,通篇墨色,扑面而来,令人精神震颤。画面墨色迷蒙,浑然沉着,自然物象或隐或现,呈现茫茫渺渺之状,颇具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初始混沌之态。仔细其中意象,顿使人凝神屏气,随着画面的延展,精神随之弥漫,令人欲启探寻幽茫的精神希求。应当说,谢永增创造的山水意境是独特的,这是在一开始还没有仔细分辨画中物象之时,就以整体的效果让人产生了需要凝神静悟的印象,以及所带来的一种不能随意而观的心情。所谓意境,就是情与景结合产生的独特意象。中国自古以来的文艺评论对此已有诸多诠释和论析。情与景如何结合,无非是触景生情,因景起兴,或是移情于景,状物抒情。所以某种意境的产生,一定是由作者在独特的情感的关照下所呈现的独特的景象,也就是作者心中的景象,是由自然而来,又经过感情的转化与陶炼。创作山水画的独特意境者,自古不乏其人。有画大江东去,万里江山的宏大气魄;也有以小观大,画寥寥几笔山水,而显现气象万千的意象;或描写高山大川以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尊崇之情;或画杖黎徐行,寻幽览胜的闲适漫游之意;或画荒寒萧瑟的残山剩水,以露孤愤避世、消极自赏之心;或画简率随意的山水,以求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笔墨之趣。然而,谢永增的山水意境都不与此相近。在他的山水画中,因自然物象虚虚实实,欲露又欲隐。常见画眼显实之处,旋又变化、转换归于虚然,真是虚实相生。而这虚处,并不是传统的空白处理,归于白纸空无,而是使物象隐没于茫茫墨色之中。在布满全局的沉重墨色之中,亦变化多端,欲辨不明,使自然现于混沌,大千世界,仿佛尽在其中。由于这样独特的艺术处理方法,谢永增就使自己的山水画呈现出一种苍茫虚远的宏大境界,具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心意,使人沉思冥想,复归于自然的宁静;在静默中,感受自然的恢弘与深沉,由此涤荡心胸,思绪飘散,超越本我与喧嚣,眼界致远,关照万物,重思自然、人生之真意。然而,谢永增所要表达的既不是悲愤,也不是孤独自怜,更不是避世的无奈感叹。作为一个现代人,谢永增始终关注和思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自然宇宙的宏观静默中,他表达的是对自然对人世的一份终极人文关怀之情,是在山水自然中,反观人生世事,追索心灵家园何以慰藉的方向。他的这种精神诉求,同现代人一个世纪来不断对自然、对环境、对人与人的关系的追问和人文的关怀密切相关,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思考。谢永增以自己笔下的意象对此做出了独特的诠释和表达。这既是他作为一个现代画家自觉接受现代社会意识影响的反映,也是他作为一个山水画家浸润中国山水画“澄怀观道” 的传统,饱受优秀艺术思想孕育的结果。
谢永增对自然山水的关照并不是建立在抽象观念的空中楼阁之中,而是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和生活感受。谢永增多画吕梁山及北方山水,如《吕梁厚土》、《吕梁深秋》、《吕梁积雪图》等,这都反映他对北方山水的迷恋。谢永增生长于燕赵大地,其地苍广无垠,自古多出义壮士,民风淳朴,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浓厚。成长于这片厚土,谢永增自然从小深受濡染,对家乡山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也养成了他宽厚深绵的性格。他爱家乡山水,更由此行至太行、吕梁,乃至遍及北方的山山水水。他爱画吕梁山水,更爱画吕梁的深秋与冬雪。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季节里,北方山水才真正展现出它的深厚、苍凉与无垠,展现它高亢、坦荡和无畏的真精神。谢永增常常被这样的风貌和精神深深地感染着,由此产生的感情郁结而浓烈,他要在自己的山水中释放出对它深沉而炙热的爱。然而,谢永增没有让自己的感情停留在个体的宣泄之中,也没有津津留恋于具体山水的细节描摹之中,而是在这山山水水之中,观看和体悟到了整个自然的原貌及其背后蕴涵着的大境界,由此他把自己的感情提升到了对自然与人的整体关怀之中。所以这种关怀既有真实感情的体验又有人文情怀的升华,悲悯而充实,宏阔而不空洞,这正是谢永增的执着探索的可贵之处,为现代尘世喧嚣中的人们返璞归真,重温自然,找寻精神家园指示了路标和去向。
凝气飘忽的用光
谢永增虚茫意境的创造同他画面中的独特的用光是分不开的。在通篇墨色中,忽然在或远或近、或高或低处出现一道或几道既现且隐的白光,如同暗夜中忽现的灯光,给人光明与希望。谢永增笔下的光聚散有序,强烈之处,仿佛白光照耀,自然物象显露轮廓与形体,屋角或树木呈现其中,被其环绕。白光柔弱之处,飘忽不定,渐次归隐于无形,与墨色融为一体。然而这白光又像是自然山水之中升腾着的一股股弥漫之气,是山川的灵动气息,如同休止的音符,使人得到视觉和心灵上的联想与休憩。事实上,谢永增对于画面白光的处理真是匠心独运。古人所谓计白当黑,画面中的空白在中国画传统中一直受到特别的重视。空白并不是简单的留白,而是体现“无”的观念,与“有”相对。无即是虚,有就是实,有无相向,虚实相生,正体现自然无尽变化的规律。中国画中的空白是有或实的延续,体现的是无限的有的思想,境界由此得以延展。谢永增正是在继承这一传统辩证的艺术观念的基础上,发挥了自己的理解和体悟,从中又可看出他从西画中吸收的营养。传统中国画的空白常常是大面积的,也不具有明显的聚光的效果。谢永增对画面的留白却是很控制的,往往只是一带。因为满纸墨色的映衬,或者如在茫茫暗夜之中,使得这一带空白的出现就有如突然显现的光亮,在画面中形成明显甚至强烈的聚光和聚焦,成为画中最活跃的亮点。这个亮点立刻统摄画面,成为中心,满篇墨色随之生色。大面积郁结的墨色似乎找到了冲决的突口,如同黑暗追随光亮的涌动,随即活跃、动荡了起来。如此,通篇墨色变得灵动而不郁塞和迟滞。墨色的涌动之中,更显谢永增的布白光亮所体现出山水云雾之气的飘忽不定,有形又无形。随着山川的延展而自然生发、游动。气息流动之处,物象归于无形,是无。然而联想其中,又分明是有,只不过被掩盖,被遮挡了。这正是虚实相生,自然宏阔的境界在其观览与冥想之中得以伸展。在谢永增的画面意匠处理中,空白的气息还起着划分物象结构线的作用。画面墨色物象的布局需要结构线的分割与引导,谢永增恰到好处地利用了空白的气息对物象和画面关系的分割和位置的经营。气息流露之处,不露痕迹地完成了对物象的布局、过度和转换。然而,无论是光、是气还是结构线,在谢永增的巧妙安排中,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相融一体,完成着他对自然的深切关照。
华滋润泽的笔墨
谢永增的笔墨是有特点的。他的笔墨意气淋漓,注重墨色的渲染、烘托,大胆用水,层层积墨,造成华滋润泽、厚重虚灵的艺术效果。用笔如同物象的显隐一样,欲露又藏,似实非实,似到非到,有意无意之间,与墨色隐没相溶,尽显物象含蓄、朦胧、葱郁的神态。古人讲笔立墨随,谢永增却反其道而行之,以墨为主,笔隐于墨,可谓别开生面。也足见一切笔墨的创作和运用都要随着物象和意境的创造需要而自然生发,才显出个人笔墨的独特价值和魅力。当然,笔墨精神,也同样是一个画家的精神世界在笔墨中的外射,谢永增正是在自己对北方山水的独特关照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笔墨表现方式,使其服务于自己的画面和精神表达的需要,因而他的笔墨具有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涵。
谢永增在山水自然的表达中尽显深沉的人文关怀,也现出了精神上的负重。他有意减轻自己的心里重荷,朝向松快一点的方向尝试。因而,画面的墨色不再过于郁结沉厚,而变得轻缓透明,流露出抒情温馨的情愫。然而,这种情绪并不是完全的转向,相反,仍是他的精神关照的延深和丰富,毕竟,人文的精神关怀并不只有沉厚,同样也有轻松与欢乐,这本来就是自然与人世的丰富性的体现。
— 没有更多了 —
以照片为准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