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端午节 10张
¥
680
九五品
仅1件
拍摄者徐克渊等摄
年代民国24年 (1935)
尺寸15 × 10 cm
类别黑白
上书时间2020-03-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1935年过端午节风俗 10张
- 商品描述
-
1935年过端午节风俗 10张
1 屈原像
2 端午吃角黍,亦称粽子
3 端午竞渡装饰辉煌之龙舟
4 端午旧俗,以菖蒲制剑以辟邪
5 端午风俗画之一
6 端午风俗画之二
7 五月传染病蔓延,相传端午日点朱砂于额上可避疫
8 乡村一年一度最热闹之赛龙舟之一
9 乡村一年一度最热闹之赛龙舟之二
10 乡村一年一度最热闹之赛龙舟之三
端午节与屈原密切相关。屈原,原为战国时楚人,任楚国三闾大夫,被奸人陷害说与楚主有二心,屈原为此愤愤,作《离骚》。《离骚》是中国文学上有重要价值之作品。后屈原被放逐江南,又作《渔父篇》以明志,在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
屈原死后,楚人哀之,湖南汩罗、武陵地区人们竞渡招其魂,并抛洒五彩丝缠的角黍(粽子)祭奠。年年此日,有赛龙舟投角黍之举,相沿各地成为习俗。宋人有言:“角黍、竞渡……楚人以吊屈原,后四方以为故事。”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端午节,旧俗以菖蒲制剑,以辟邪,或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如同贴上了一道灵符,趋利避害,所以五月又叫菖蒲月。端午节中午前,习俗系绳于脖子,垂金锡于如钱锁状,名端午索,后来又加上了香料,称香包。
据《岁华纪历》:“因勾践以成风,拯屈原而为俗。” 竞渡源于越王勾践操练水军,后因屈原投江,竞渡被赋予纪念忠臣的意义。早在东汉灵帝时,民间就有竞渡食粽。纪念屈原的活动了。
关于端午竞渡,汉代时已在楚地盛行,唐代以后北移,被中原文化接受。唐诗僧文秀《端午》诗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湖南沅江过端午时发现,武陵人在竞渡船只上互相呼喊:“何在?”,意在招魂屈原,其在《竞渡曲序》说:“竞渡始于武陵,至今举楫而相和之音咸呼‘何在’,招屈之义也。”宋代时,荆楚地区竞渡更加盛行,朝廷一度以“废业耗民”禁止,清康熙、嘉庆时对中南地区“竞渡”之风亦有过禁止令,说明竞渡在南方民间的深厚根基。
官方祭祀屈原,始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将诸祠庙增入祀典。从此,祭祀屈原归入制度。《唐会要》规定,对屈原等圣贤忠臣“春秋二时择日致祭”。 明太祖朱元璋时,朝廷发圣谕:“岁以五月五日”致祭屈原。“屈原庙,在湘阴县北六十里。原事楚王被谗见疎,投汨罗江以死。唐封昭灵侯,宋封忠洁侯,本朝复其号曰:楚三闾大夫屈平氏之神。命有司岁以五月五日。”清代也规定春秋二季到汩罗江祭祀屈原。从此,端午节,被赋予忠君爱国之意义,成为全国人过的节日。
台湾将屈原尊为“水仙尊王”。在台湾每年有两次祭祀屈原的活动:一是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屈原祭日;一是农历十月十日,“水仙”诞辰日。2008年,大陆规定端午节为国家法定假日,以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版权所有!
珍贵资料!
六寸翻拍照片,现代高清打印技术与手工冲洗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品质优良,堪比原片,可耐久藏
— 没有更多了 —
1935年过端午节风俗 10张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