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家书集刊 16开精装 全十册 原箱装
家书是中华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集文学、史学、美学、礼仪、邮政、包装、纸张等文化元素于一体。 本《集刊》第一辑包括十册,分别为清代卷、民国卷和当代卷,其中清代卷两册,民国卷三册,当代卷五册,力图反映清代民国以来中国民间家书的大概风貌
¥
13898
7.0折
¥
19800
全新
仅1件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编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58526
出版时间2021-08
版次1
印刷时间2021-08
印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19800元
上书时间2021-11-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全新 原箱
本《集刊》第一辑包括十册,分别为清代卷、民国卷和当代卷,其中清代卷两册,民国卷三册,当代卷五册,力图反映清代民国以来中国民间家书的大概风貌
- 商品描述
-
家书是亲友之间传递信息和情感的文字,又称家信、书信、信札、信函、书札、尺牍等。它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家书是家人、亲戚、友人之间的书信,泛指一切私人书信;狭义的家书就是指家人之间的书信,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本书所收録的家书为广义上的家书。
民间家书是指尚未被各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公藏机构收藏,散落在民间的家书,包括名人家书和普通人家书。"民间家书"的概念是二〇〇五年随着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的实施开始出现的,其背景是手机、互联网等电子通信手段快速发展,传统手写家书退出历史舞台,一批有识之士出于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家书文化的考虑,致力于家书的抢救性保护与收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的成立,极大地促进了家书的收集与整理,目前已有数万封家书集中保存到博物馆,同时与多位民间家书收藏者建立了联系,民间家书的文化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首先,民间家书是一笔重要的学术研究资料。民间家书集文学、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档案学、艺术学及邮政、纸张等文化元素于一体,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二〇〇五年之前,仅有少数人进行民间家书的收集和初步研究,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那些深藏于各个家庭的家书被发掘出来,集中保管,经初步整理,其研究价值逐步显现,并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随着民间家书收集整理的不断深入,规模不断扩大,它必将成为文学、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新材料,并可能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
其次,民间家书具有较强的时代特性。民间家书不仅能给学术研究提供新材料,开辟新领域,而且能够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如,民间家书中的爱国、诚信等伦理思想可为构建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所借鉴,有关家教、家训的内容可为家庭和家风建设提供营养,家书讲真话、道真情的特点,有利于在全社会倡导真善美的风尚。再如,民间家书中的两岸家书真切诠释了“两岸一家亲”、两岸不可分割的历史与现实,华侨家书则写满了几代华夏儿女心系祖国兴衰荣辱的爱国情感。
再次,民间家书具有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家书是人们在与亲友交往中所留下的书面档案,其中絶大多数家书经过了书写、封装、寄递和收阅的个性化体验,其信封、信纸、书写、邮票、邮戳等均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与书法作品相比,家书的书写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更加质朴、率真、自然天成。此外,各个时代的信封、信纸往往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从中可以窥见社会风云的变迁。至于那些数不清的封、片、票、戳,则藴含着博大精深的集邮文化。这些因素使家书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收藏品。
民间家书原本存放于各个收信人手中,它们的命运各有不同。最近二十年是民间家书命运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手机、互联网飞速发展,传统的手写家书瞬间就消逝了。当家书失去实际通讯意义后,那些已经完成通讯使命、保存在各个家庭的家书也就成了无用的旧物,少数保存者参与到抢救民间家书活动中来,大多数保存者不知道此项活动,家书仍躺在家里的某个角落,还有一部分被卖了废品。那些被扔掉的家书先是流到废品收购站,起初废品收购人员不认识其价值,就随着废旧报刊等化为了纸浆。二〇〇五年以来,“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实施,其价值逐渐被认可,民间家书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首先是保存者认识到了其价值,不再随意处理了,即使处理了,到了废品回收人员手中就被挑选出来,卖给那些废旧书刊经营者,再走进书信交易市场。幸运的是,近年来家书不再被随意损毁,而是通过各种方式保护起来。
抢救民间家书的目的,一是使家书实物得到了更好的保护。由一个个分散的家庭,集中到专业化的博物馆,改善了保存环境,如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延长纸张的寿命等。二是使家书资料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家书博物馆通过系统整理、展览、研究出版等形式为社会所用,在服务大众的同时,也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三是使家书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家书博物馆通过策划一些适合青年人的活动,让家书文化走进社会,特别是使青少年享受家书文化的滋养,从而承担起传承家书文化的重任。
现存民间家书数量是巨大的,又分散保存在各地,收集整理相当不易。本《集刊》选録资料性、系统性强,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较高的家书影印出版。收入本书的民间家书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一是二〇〇五年以来“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的征集成果,这些家书均为家书持有者无偿捐赠;二是持有者保存的自己与亲友之间的家书,同意收入本书出版;三是收藏者所收集到的别人的家书,这部分主要是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收藏者愿意公开出版,以飨社会。由于家书作者享有著作权、隐私权等相关权利,除了那些已过版权保护期的早期家书外,收入本书的家书均得到了相关权利人的同意。
本《集刊》第一辑包括十册,分别为清代卷、民国卷和当代卷,其中清代卷两册,民国卷三册,当代卷五册,力图反映清代民国以来中国民间家书的大概风貌。
清代卷第一册为《笃斋藏清代名人书札》。笃斋是苏州收藏家李俊的斋号,所收録的书札是李先生多年收藏所得,书札作者均为清代著名的官员、文人,如查士标、潘世恩、冯桂芬、李瀚章、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荃、吴大澄、潘祖荫、王懿荣、王韬、翁同龢、俞樾、杨守敬等。这些书札多数未见发表,无论是欣赏,还是研究,均为珍贵的资料。
清代卷第二册为《徽商家书》。这批家书为常州收藏家陈纪龙所藏,陈先生喜爱徽商文献,经多年搜求,渐成规模。收入本书的徽商家书包括两个家族,其中歙县卢氏家书多数写于嘉庆、道光至光绪年间,且经过民信局寄递,信封、信纸、戳记保存较为完整,为目前所见时间较早的成规模的徽商家书。从内容上看,卢氏世代经营茶叶生意,其中所谈与茶叶的经营密切相关,为研究清代茶商提供了重要史料。
民国卷第一册《衡维屏唐嘏斋家书》为两人合集,包括河南渑池衡氏兄弟家书、安徽巢湖徽商唐嘏斋家书。衡氏兄弟家书作者衡维屏,自幼家贫,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先从学,后从军,不幸英年早逝。所幸他留下了七十余封家书,表达了对老人的孝敬和兄弟之间浓浓的手足情谊。唐嘏斋家书系安徽巢湖柘皋镇一家民间商号﹃同康宝号﹄诸同仁之间往来的书信,部分为明信片,多数经过了邮局寄递,是研究民国徽商的第一手资料。
民国卷第二册为《侨批》,收藏者为福建泉州的黄清海。黄先生多年致力于侨批的收藏与研究,成果颇丰,此册为黄先生藏品中的精华,共收録福建闽南和广东潮汕地区四个家族的侨批,包括来批和回批,共约一百九十余封(幅)。侨批信封记载了华侨侨居地与祖国的金融、邮政及信局运作等信息,批信内容记述了华侨与国内亲友之间信息情感交流以及所在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信息,属于难得一见的历史资料。
民国卷第三册为《文人手迹存真》,系湖南省社科院吕芳文研究员所收藏的诗札信函,是他从长沙等地一些旧货店及文物市场收购的,共两百余通。作者均为民国学者名流,如王先谦、梁启超、王国维、杨树达、马宗霍、郭沫若、王啸苏、王渭贤、胡元倓、赵启霖、郑家溉、徐桢立、曹典球、姜济寰等,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新闻、诗词、歌赋、文字、音韵、宗教、旅游等各方面,笺纸、书法亦可称道。
当代卷第一册为《谭安利家书》,是谭安利从他本人和家人保存的一千五百余封家书中遴选出来的。家书作者约四十二人,二百余封书信,写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二十一世纪初。家书的作者,涉及其直系、旁系血亲和姻亲的十多个家庭,涉及的地区包括茶陵、湘潭、长沙、衡阳、吉首、深圳、恩施、北京、长春、呼和浩特、襄樊、株洲、邵阳等,真实记録了大时代下个人的生命历程,也从某些侧面反映了所在地区及整个社会发展的面貌。
当代卷第二册为《许效石家书》,是从山东淄博许达(又名许效石)保存的近二千封家书中精选出来的。家书的写作时间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九二年,跨度近半个世纪。家书作者有七八位,且多为连续性的互通家书。家书所涉及的地区有济南、曲阜、鱼台、烟台、济宁、淄博等,其中有许多家长里短的小事,也有对国家大事、城乡社会和居民生活的记述,反映了当地社会风貌的若干断面,展现了大历史背景下普通百姓的生活轨迹。
当代卷第三册为《兵团知青家书》,是四个人的家书合集,包括陈国南、叶小兵、吴国英、曹有纲家书,前三位为知青,第四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师,记载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四个家庭的一段历史,折射出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当代卷第四册为《两岸家书》,是四个家庭的家书合集,包括张闻乔致胞妹张骅等家书,刘国龙保存的父亲、舅父家书等,被海峡阻隔的马友实、马友德、马友联姐弟家书,去台老兵刘振海等写给侄子刘国强夫妇的家书等,是一九七五年至二零零八年之间海峡两岸四个普通家庭亲友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原始资料。
当代卷第五册为《华侨家书》,是两个家庭的家书合集,包括杨杰昌家书和蔡健予家书。杨杰昌家书系马来西亚爱国华侨杨仁汉写给儿子杨杰昌的,时间从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八二年,记録了一位华侨的个人、家庭生活及心路历程。蔡健予女士二〇〇五年捐赠了家书五百七十七封,本书选録了其中一部分,写作时间从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九九年,是她与远在新加坡的两位姐姐和弟弟之间的通信。
由于现存民间家书均为当时通信的源文件,家书作者并未想到要发表,再加上作者的文字水平高低不一,以至于有些家书字迹较为潦草,章法未必规范,有的书信年、月、日标注不清,有的没有留下信封,给时间确认及先后顺序的编排造成很大困难,我们尽可能做了一些考证,尽量按照写信人或者写信时间排序。虽然如此,也难免出现疏漏和错误,敬请读者指正。我们对于家书原件影印的原则是保存信件的原貌,如有信封,与信纸一并影印,排在信纸前面,少量与家书一起的字条,也一并编入,尽可能为读者提供一套较为系统的民间家书文献。
在《中国民间家书集刊》编纂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及博物馆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诸位家书收藏者、捐赠者,特别是李俊、陈纪龙、吕芳文、黄清海、丁云葆等几位收藏家的倾力相助。衡声晨、张骅、谭安利、许效石、陈国南、叶小兵、吴国英、曹有纲、刘国龙、刘国强、马友联、杨杰昌、蔡健予等家书捐赠者,不仅积极响应抢救民间家书的倡议,无偿捐出多年珍藏的家书,而且同意把家书原件影印出版,奉献给学术界,确实难能可贵。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