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风险宏观与微观透视
  • 金融风险宏观与微观透视
  • 金融风险宏观与微观透视
  • 金融风险宏观与微观透视
  • 金融风险宏观与微观透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金融风险宏观与微观透视

8 4.4折 18 九品

仅1件

河北沧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志刚 著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7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F3

上书时间2023-04-01

传文书屋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志刚 著
  •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07
  • 版次 1
  • ISBN 9787504939142
  • 定价 1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12页
  • 字数 215千字
【内容简介】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和深化,企业改革的方向被确定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这种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不断暴露:一是国有企业资金严重不足;二是银企债务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资金融通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使潜在的矛盾逐渐显性化。从企业方面看,企业实行自主经营,所欠债务自己偿还,债务负担日益沉重。从银行方面来看,原来给企业发放的贷款,企业却无办偿还。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不良债务,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不良债权。由此,为支持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和扭亏脱困,银行承担了大量的改革成本。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问题。不仅银行领域,在资本市场,同样也存在体制性风险。

  全书共分九章,分别为:一、金融及金融风险;二、经济增长与金融市场化;三、经济增长中周期性波动与金融风险;四、投融资格局演变及非对称性;五、金融博弈与信贷扩张;六、企业融资结构变迁及债务困境;七、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及金融风险;八、存量金融风险的化解;九、增量金融风险的防范。
【作者简介】
李志刚,1974年5月生,河南人。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副研究员。现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股份制改革办公室,副处长,曾在香港工银亚洲从事风险管理工作。对宏观经济、风险管理、股份制改革、公司治理结构、不良资产处置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曾在《经济
【目录】
第一章 金融及金融风险

  第一节 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一、以货币因素为主导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

    二、资本的形成与经济增长

  第二节 金融风险

    一、风险的界定

    二、金融风险的含义及特征

    三、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四、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第三节 金融风险的理论模型

    一、金融风险与实体经济

    二、经济结构与金融风险

    三、金融不稳定假设

    四、金融机构脆弱性理论

    五、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性理论

  第四节 金融风险的特殊性

    一、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战略与金融风险

    二、转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与金融风险

第二章 经济增长与金融市场化

  第一节 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

    一、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的交融

    二、国家经济倒金字塔结构

    三、经济增长与虚拟化

    四、金融经济相关比率分析

  第二节 经济货币化考察

    一、对经济货币化的研究过程

    二、对我国货币化的历史考察

    三、M2/GDP水平的国际比较

    四、我国M2/GDP较高的原因

    五、M2/GDP上升较快的原因

    六、M2/GDP上升反映的问题

第三章 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与金融风险

  第一节 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概述

    一、经济增长波动的界定

    二、长波、中波与短波

    三、周期的阶段划分

    四、经济周期波动所造成的风险

  第二节 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的理论解释

    一、马克思的经济周期论

    二、凯恩斯的经济周期论

    三、投资乘数和加速原理

    四、其他经济周期理论

  第三节 我国经济增长的特点

    一、劳动力贡献度呈边际递减趋势

    二、技术进步因素尚未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主导作用

    三、体制变革的推动作用趋于弱化

    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

  第四节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周期波动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波动的四个阶段

    二、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生成原因

    三、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绩效

第四章 投融资格局演变及非对称性

  第一节 国民收入流量循环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一、国民收入流量循环——储蓄转化投资的起点

    二、各部门储蓄一投资转化特点

    三、直接转化方式和间接转化方式

    四、储蓄一投资转化机制

  第二节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

    一、国民收入分配的一般流程

    二、国民收入格局演变

  第三节 储蓄一投资格局的演变

    一、储蓄一投资格局演变的总体情况

    二、各部门储蓄一投资格局的演变情况

    三、投融资格局的演变特征

    四、储蓄与投资不对称所导致的金融风险

第五章 金融博弈与信贷扩张

  第一节 地方政府的“经济人”行为

  第二节 地方政府干预途径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干预与银行的被干预

    一、政府对企业的“父爱主义”

    二、地方政府对上新项目偏好

    三、银行的选择

  第四节 地方政府与银行博弈:一个模型解释

  第五节 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张过程

  第六节 信贷扩张引致的金融风险

    一、银行超规模放款

    二、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三、形成大量政策性贷款

    四、破坏了信用环境

    五、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严重

第六章 企业融资结构变迁及债务困境

  第一节 企业财务理论及融资结构决定

    一、早期的企业财务理论

    二、现代企业财务理论

  第二节 企业融资过程及方式

    一、企业融资过程

    二、企业融资形式

  第三节 国有企业融资行为及内源融资

    一、国有企业融资行为的特征

    二、企业内源融资的状况

  第四节 企业外源融资

    一、企业间接融资结构

    二、企业通过股票融资情况

    三、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的融资状况

  第五节 企业负债与经济效益分析

    一、高负债率与企业不良债务的形成

    二、企业经营的低效益

    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的原因

    四、企业财务风险向国有商业银行转移

    五、国有企业不良债务效应

第七章 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及金融风险

  第一节 我国金融市场结构

    一、金融组织机构体系不断完善

    二、从单一间接融资过渡到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存

    三、从封闭型金融逐渐走向开放型金融

    四、资本市场中股票市场发展较快

    五、债券市场中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占主导地位

  第二节 商业银行风险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二、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

  第三节 证券市场风险

    一、股票市场风险的表现

    二、上市公司的业绩

    三、股票市场体制性缺陷

  第四节 我国金融风险转化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分析

  第五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金融风险的影响

    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金融开放的基本取向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金融业的冲击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金融风险的影响

第八章 存量金融风险的化解

  第一节 不良资产处置损失补偿理论

    一、国民金融平衡表理论

    二、供给理论

  第二节 国际上不良资产处置损失的主要补偿方式

    一、国家财政承担

    二、中央银行承担

    三、商业银行自身承担

    四、吸引  第三方投资或资金支持

  第三节 各主体承担不良资产损失潜力以及补偿方式分析

    一、财政承担不良资产处置损失潜力分析

    二、中央银行承担不良资产处置最终损失潜力分析

    三、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及承担资产处置损失

潜力分析

    四、引入社会投资者承担不良资产损失

  第四节 关于不良资产集中处置的结构化设计

    一、合作资产管理公司

    二、资产证券化

    三、贷款互换方式

第九章 增量金融风险的防范

  第一节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

    一、走注重效率的经济增长道路

    二、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三、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第二节 建立真正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

  第三节 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一、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三、建立贷款管理责任制

    四、健全资本管理和运营机制

    五、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与报告制度

  第四节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一、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出发点

    二、强化企业自我积累机制

  第五节 加强资本市场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一、规范并大力发展证券市场

    二、积极防范对外开放中的金融风险

  第六节 加强金融业的监管

    一、按审慎监管原则建立规范的监管体系

    二、建立金融机构监测预警机制

    三、探索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四、加大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力度

    五、保持监管体制的开放性

  第七节 加强相关配套制度建设

    一、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二、建立个人破产制度

    三、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