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临床应用发挥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针灸临床应用发挥

正版现货 可开具图书发票 下单后当天即可发货

58.86 6.6折 89 全新

库存53件

山西太原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志道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21431193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9元

货号11677444

上书时间2024-12-25

A365书库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志道,男,1941年出生,河北省大城县人,大学本科。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退休),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天津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 李志道教授从事针灸临床及教学工作50余年,治学态度严谨,临床经验丰富,中医基础理论深厚,并不断吸取现代医学知识,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主编著作11部,作为主审、副主编,参编著作20余部,《针灸处方学》(任主编)、《经络腧穴学》(任副主编)为全国中医院校本科教材,主编《常见病耳穴治疗图解》获北方十省市优秀图书二等奖,《针灸处方学》获优秀教材奖。主持校级、市级科研各一项,参与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长于针灸古文献及经络实质研究,部分研究阐他人之未发,论文《丘墟透照海临床应用》获天津市科协优秀论文奖。两次被评为学院教学楷模。

目录
上篇 基础理论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一节 经络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八脉

 三、十五络脉

 四、十二经别

 五、十二经筋

 六、十二皮肤

 第二节 经络的功能

 一、沟通内外,联络脏腑

 二、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三、抵御病邪,反应病候

 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第三节 经络系统的文献研究

 一、《足臂十一脉灸经》系经络学说之源

 二、经络存在纵行、横行和层次状三种分布形式

 三、经脉“是动病”“所生病”当改为“是动病”“是主病”更为合适

 四、对奇经八脉的研究

 五、卫气循行的系统研究作为探究经络实质的突破点

 第四节 经络实质的文献研究

 一、经脉、络脉是血管

 二、经筋是神经

 三、卫气是神经功能的表现

第二章 腧穴总论

 第一节 腧穴学的形成、发展、分类和命名

 一、腧穴学与《内经》同一时代形成

 二、腧穴学的发展

 三、腧穴的分类

 四、腧穴的命名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二、经穴的主治规律

 第三节 特定穴

 一、五输穴

 二、原穴

 三、络穴

 四、郄穴

 五、背俞穴

 六、募穴

 七、下合穴

 八、八会穴

 九、八脉交会穴

 十、交会穴

第三章 十四经脉与腧穴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

 一、经络循行

 二、联络的脏腑器官

 三、联络的部位

 四、脏腑、器官、部位与经络之间的联系

 五、本经腧穴

中府 / 35 云门 / 36 天府

侠白 / 37 尺泽 / 37 孔最

列缺 / 39 经渠 / 39 太渊

鱼际 / 41 少商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络循行

 二、联络的脏腑器官

 三、联络的部位

 四、脏腑、器官、部位与经络之间的联系

 五、本经腧穴

商阳 / 44 二间 / 45 三间

合谷 / 46 阳溪 / 47 偏历

温溜 / 48 下廉 / 48 上廉

手三里/49 曲池/50 肘髎

手五里/51 臂臑/51 肩髃

巨骨/52 天鼎/52 扶突

口禾髎/53 迎香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

 一、经络循行

 二、联络的脏腑器官

 三、联络的部位

 四、脏腑、器官、部位与经络之间的联系

 五、本经腧穴

承泣/56 四白/57 巨髎

地仓/57 大迎/58 颊车

下关/59 头维/59 人迎

水突/60 气舍/61 缺盆

气户/62 库房/62 屋翳

膺窗/63 乳中/63 乳根

不容/63 承满/64 梁门

关门/64 太乙/65 滑肉门

天枢/65 外陵/66 大巨

水道/67 归来/67 气冲

髀关/68 伏兔/69 阴市

梁丘/70 犊鼻/70 足三里

上巨虚/72 条口/73 下巨虚

丰隆/74 解溪/75 冲阳

陷谷/76 内庭/76 厉兑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

 一、经络循行

 二、联络的脏腑器官

 三、联络的部位

 四、脏腑、器官、部位与经络之间的联系

 五、本经腧穴

隐白/78 大都/79 太白

公孙/80 商丘/80 三阴交

漏谷/82 地机/82 阴陵泉

血海/83 箕门/84 冲门

府舍/85 腹结/85 大横

腹哀/86 食窦/86 天溪

胸乡/87 周荣/87 大包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

 一、经络循行

 二、联络的脏腑器官

 三、联络的部位

 四、脏腑、器官、部位与经络之间的联系

 五、本经腧穴

极泉/90 青灵/90 少海

灵道/92 通里/92 阴郄

神门/93 少府/94 少冲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

 一、经络循行

 二、联络的脏腑器官

 三、联络的部位

 四、脏腑、器官、部位与经络之间的联系

 五、本经腧穴

少泽/96 前谷/97 后溪

腕骨/98 阳谷/98 养老

支正/99 小海/100 肩贞

臑俞/100 天宗/101 秉风

曲垣/101 肩外俞/102 肩中俞

天窗/102 天容/103 颧髎

听宫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

 一、经络循行

 二、联络的脏腑器官

 三、联络的部位

 四、脏腑、器官、部位与经络之间的联系

 五、本经腧穴

睛明/108 攒竹/108 眉冲

曲差/109 五处/109 承光

通天/110 络却/111 玉枕

天柱/111 大杼/112 风门

肺俞/113 厥阴俞/113 心俞

督俞/114 膈俞/114 肝俞

胆俞/115 脾俞/115 胃俞

三焦俞/116 肾俞/116 气海俞

大肠俞/117 关元俞/118 小肠俞

膀胱俞/118 中膂俞/119 白环俞

上髎/119 次髎/120 中髎

下髎/120 会阳/121 承扶

殷门/122 浮郄/122 委阳

委中/123 附分/124 魄户

膏肓/125 神堂/125 譩譆

膈关/126 魂门/126 阳纲

意舍/127 胃仓/127 肓门

志室/128 胞肓/128 秩边

合阳/129 承筋/130 承山

飞扬/130 跗阳/131 昆仑

仆参/132 申脉/132 金门

京骨/133 束骨/133 足通谷

至阴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

 一、经络循行

 二、联络的脏腑器官

 三、联络的部位

 四、脏腑、器官、部位与经络之间的联系

 五、本经腧穴

涌泉/137 然谷/138 太溪

大钟/139 水泉/139 照海

针灸临床应用发挥

复溜/140 交信/141 筑宾

阴谷/142 横骨/142 大赫

气穴/143 四满/143 中注

肓俞/144 商曲/144 石关

阴都/145 腹通谷/145 幽门

步廊/146 神封/146 灵墟

主编推荐
本书是普及与提高兼顾之作。主导思想以继承为先,深研古训,勤究医理,力求继承与发展,承古与创新,中医与西医相参,紧密结合临床,将我们的心得体会、不同见解等写入其中,以期提高临床疗效,故名《针灸临床应用发挥》。 针灸临床,必须深谙理、法、穴、术四者。因此,虽然名为《针灸临床应用发挥》,相关基础知识必不可少。 全书共分三篇:上篇基础理论,中篇针灸技术,下篇疾病治疗。 上篇基础理论由经络总论、腧穴总论、经络腧穴各论组成。 经络总论扼要介绍经络的组成、功能,侧重点则把我们对古代文献、与西医学的对照研究纳入其中,如《灵枢· 经脉》是在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关于经络实质研究,认为中医的脉、卫气、经筋与西医的神经血管关系密切;在经络系统组成中,以往各医籍都将十二皮肤说成十二皮部,据我们研究,十二皮部的称谓是错的,本书恢复了《内经》的本意;从古至今,公认阴维脉起于筑宾穴,阳维脉起于金门,据考证“ 阴维起于诸阴交,阳维起于诸阳会”之语,诸阴交是指三阴交,诸阳会是指悬钟,此二穴处才是阴阳维脉的起点,一改以往传统之说等等。孤芳自赏,暂窃以为创新与提高。 腧穴总论扼要介绍腧穴的功能、分类、特定穴等相关内容。文中有不少我们的一管之见,如确定腧穴学形成年代,为其他文献所未及,认为《针灸甲乙经》的内容标志着腧穴学形成。该书虽为魏晋之作,根据序言,其内容应与《内经》同代,故腧穴学与经络学在《内经》时代同时形成。 经络腧穴各论包含两大部分,即十四经脉与腧穴、经外奇穴与组穴。 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首创“ 经络发明”一节,系统总结了全身各个脏腑、器官、部位都有哪些经络分布,对指导循经选穴,颇具深意。本书步趋麟趾,以各经为单位,进行“ 经络发明”,且对景岳之作补充了些许内容,针灸临床应用发挥为他书所未及。 经穴、经外奇穴均注明名称(注音)、国际代码及腧穴特性,设别名、穴名释义、定位、局部解剖、主治、刺灸法、针感、发挥8 个条目,较为全面地 概括了每个腧穴的内容。其中对《经外奇穴名称与定位》(GB/T 40997-2021)确定的51 个奇穴中的44 个及我们常用的夹承浆、颈臂、崇骨、下极俞、腰 奇、三商、环中、陵下8 穴,共计52 个经外奇穴进行详细介绍,设穴名释义项,更是古今医籍所未见。本书在校稿时已有《经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21)发布,较《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有不少完善之处,予以采纳。《李志道组穴》也已出版,择其要而纳之,并再次修订。 中篇针灸技术简要介绍了常规操作方法,提出了遗留针感法、分经得气法、阴性出针法、阳性出针法及驾驭针感法等新概念。针刺补泻最难,从古至今名人辈出,各抒己见。本书不知所宗,录以教材为代表的各家之言,以飨读者。将火针纳入其中,既是创新点,又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手段之一。 下篇疾病治疗分为治疗总论和治疗各论两部分。 治疗总论从针灸治疗原则、针灸治疗作用及针灸治疗处方三方面阐述。 其中在针灸治疗原则“ 三因制宜”之“ 因人制宜”的阐述中,把编者临证经验所得之驾驭针感法列入;在针灸治疗作用“ 热则疾之”的理解中,指出了 热性病证的针刺原则是疾刺出血,或是采用不留针法和阳性出针法,以使针感保留的时间长,达清热之效;在针灸治疗处方中,强调“ 理、法、穴、术” 四者结合的针灸处方原则。编者结合多年临证经验,提出了“ 经络横行说”,在治疗上为“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局部和邻近选穴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并在常用选穴原则(近部选穴、远部选穴、对应选穴)等基础上发挥了“ 按穴名选穴”“根据解剖学选穴”及“特定穴选穴”。 治疗各论除设内、妇、儿、皮外等传统编次外,为了读者方便,在编排上又设四肢及躯干病症一节,涉及病症有所增加,如肱骨内外上髁炎、足跟痛、臀上皮神经损伤、股外侧皮神经炎、股神经痛、闭孔神经病、腱鞘炎等。 每一病症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临证经验,提出以毫针为主的相关干预治疗方法和对病症治疗方面的体会。中风后诸症是针灸科临床常见病,专设一节,一改只有中脏、中经络、口眼歪斜等中医病名,结合西医学把常见后遗症基本囊括其中,在继承的基础上加入笔者经验,多可收效。

精彩内容
本书为针灸学综合性学术专著,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基础理论扼要介绍经络的组成、功能, 以及腧穴的功能、分类等;中篇针灸技术简要介绍了常规操作方法,提出遗留针感法、分经得气法、阴 性出针法、阳性出针法及驾驭针感法等新概念;下篇疾病治疗则介绍了临床常见疾病的治疗,提出以毫 针为主的相关干预方法和对病症的治疗体会。本书适合中医药高等院校师生、中医针灸临床医生以及中 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