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可开具图书发票 下单后当天即可发货
¥ 40.28 6.7折 ¥ 60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李德才,王能引著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2053283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0元
货号11738057
上书时间2024-12-19
李德才
《合肥学院学报》执行主编、编辑部主任,《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合肥学院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合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三级教授,安徽省教学名师。在《高校理论战线》《江淮论坛》等CSSCI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等学术专著4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等多项。曾获安徽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合肥市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
王能引
合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教学督导。主要研究领域为思想政治教育、行政法学和社会治理,在《理论视野》《理论导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前言
第一章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思想的演进
第一节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近代西方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思想的演进
第二章社会转型对基层治理的影响·
第一节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第二节社会结构变化对基层治理方式的冲击
第三节 社会转型发展使基层治理面临新挑战
第三章新时代下的基层治理新诉求
第一节 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
第二节“协商、民主、法治、德治”的治理方式
第三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第四章都市化与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变革
第一节都市化背景下的社会问题分析
第二节城市社区与基层治理现代化
第三节多元共治与城市基层治理创新
第五章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治理方式转变
第一节 农村社会变迁与乡村治理结构的变化
第二节村民自治视域下的乡绅文化建设
第三节社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第四节优化农村治理结构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第六章网络社会与基层治理模式创
·第一节网络社会形态对传统基层治理方式的挑战
第二节虚拟社会环境与现实社会基层治理
第三节信息时代与基层治理现代化
第七章服务型政府与治理方式的现代化
第一节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与定位
第二节加快政府治理现代化进程
第三节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思想的演进
第一节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思想的形成
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变迁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预示着中华民族屡受外敌入侵的屈辱近代史正式宣告结束,中华民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中国成立不只是一个政权代替了另一个政权,一种政治力量代替了另一种政治力量。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新中国的发展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必须经过不断探索,努力寻找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历程充满了艰难曲折,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经过中国人民不懈的奋斗,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第一次离我们如此之近。
纵观我国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这一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探索的重要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以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一直延伸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曙光,中国社会发展的面貌为之一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进入快车道。
(一)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发展变化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1840年后历经浩劫、饱受外辱的时代宣告结束,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并迎来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社会发展的中心开始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改造工作。这个阶段,除了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工作重心是加快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相对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影响着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加快恢复农业经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变得尤为重要。为了有效推动农业发展,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正式颁布施行。土地改革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大变动,它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一直以来,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通过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这不仅提高了他们劳动的热情,也大大提高了他们在农村的政治地位,使他们成了农村的主人。土地改革把地主阶级控制下的旧农村变成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农村,是一场激烈的阶级斗争。①与此同时,我国在城市也加快了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提高工人的政治觉悟,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工人成了企业的主人,开始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2.过渡时期
经过建国初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但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社会发展重点还是在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方面。1952年全国农业总产值仍明显高于工业总产值,中国仍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家。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推进现代化发展,我国开始加快工业化建设步伐,重点是加快发展重工业。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于当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一化三改造”。“一化三改造”又称公有化改造,即中共中央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
……
本书在系统性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社会基层治理的影响,社会转型发展给社会基层治理带来的挑战,社会结构变迁对社会基层治理方式的冲击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基层治理结构的升级与路径创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