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可开具图书发票 下单后当天即可发货
¥ 103.84 6.7折 ¥ 156 全新
仅1件
作者谷更有,王文兵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2703244
出版时间2021-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56元
货号11678810
上书时间2024-12-15
绪论
上篇 唐宋时期村落家乡的构建
章 从唐宋民间文献与官方文书中对乡村单位的不同记载看村落家乡概念的内涵
第二章 唐宋时期村落家乡的形成表征
第三章 唐宋时期属于村民自己的村落
节 唐宋时期村落从“聚”到“宅”的变迁
第二节 唐宋时期村民成分的变化
第三节 唐宋时期“人、鬼、神”三位一体村落家乡的构建
中篇 宋代民间宗教在乡村的传播及其政府应对——以”吃菜事魔”教为中心
引言
章 “左道”背景下的唐宋民问信仰或民问宗教概述
节 “神道设教”的治国传统与社会“左道”信仰的汐滞
第二节 唐宋时期的“左道”信仰与“左道”信仰宗教化
第二章 宋代“吃菜事魔”教的种类及其传播
节 “吃菜事魔”之称谓因缘述略
第二节 “吃菜事魔”教的种类及地域分布
第三章 宋代“吃菜事魔”教的生成机理与政府应对
节 宋代“吃菜事魔”教的生成机理
第二节 宋代对“吃菜事魔”教传播的政府应对务专论
下篇 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宋代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章 宋代乡村的变化与乡治的变革
节 乡村教育的发展及社会治理功能
第二节 乡村的土地流转及阶层分化
第三节 宋代新型宗族制度的确立
第四节 乡村社会的变化与传统 治理的冲突
第二章 宋代乡治的多元主体和角色定位
节 基层政权和乡村行政组织:乡村治理中的 权利主体
第二节 社会组织:成长中的乡村治理主体
第三节 乡村精英:乡村治理的基石
第三章 宋代乡村治理的治理机制
节 政府的制度安排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调适
第三节 乡村精英的参与
第四节 乡村治理主体间的互动
第四章 宋代乡村治理的绩效
节 宋代乡民的日常生活世界
第二节 稳定自主的乡村秩序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一题解本书选取“村落”和“乡村治理”两个关键词,旨在分析以此为对象的两个历史世界:“以村民自身为中心的历史世界”和“以政治为中心的历史世界”。因为我们的历史分析参照,太多地依据着官方或与官方相关联的史书和资料,会不由自主地以观察者的角色来透视研究对象,因而带着强烈的历史主义情绪。这种情绪常常是依靠对文本的解读而产生同异的变化。在政治化较强的时段或国度,这种情绪会更多地体现意识形态的理性,或作为意识形态的注脚。这样的研究成果无论多么的合理总感觉是第三者的理性,就像一个外人在观察一个家庭一样。如果只从观察的层面去判断这个家庭的幸福与否,无论你用怎样的观察手段,而不是生活在这个家庭之中的话,所得到的结论也只能属于学理层次的。在本书中,如何理解“村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关于“村落”词语的使用,考古学者、地理学者对它的使用,更多地是使用了其“聚落”的含义。①如果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探讨“村落”,它不仅仅是一个物化的聚落,更是一个体现着鲜明历史人类学特征的文化社区。这样的聚落除了一般生活空间的含义外,还内含了生活在这个空间的人们的身份变化和精神世界。②说得通俗点,本书所探讨的“村落”是讲其家乡化的过程及影响。聚落是人们的生活空间,生活在此聚落的人认同其为家乡,是唐以后逐渐形成并固化的。因此唐以后的村落与史前的聚落、先秦时的邑或里、秦汉时期的聚、魏晋南北朝时的坞壁或坞堡,有着根本的不同;亦即因为此,唐以后村落的普遍化,使政权主体对乡村的治理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以后,村落的家乡化和乡村的政治化,是同一对象的两个不同方面。从村落角度看,其家乡化使其成为村民的地缘共同体,宋以后因其宗族性强化,在很多村落还成为血缘共同体;从政权角度看,就是为了强化赋役,破坏或利用村落共同体的过程。以往的研究更多地站在政权的角度,以观察者的身份,研究乡村社会和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治理过程和治理成效。但它忽视了生活在其中的村民的感受。如果借鉴人类学和社会学中的“参与”的方法,深入到村民的生活世界中,以他们的角度来认识当时的村落社会和政权与乡村社会的关系,可能会对当时的历史产生新的理解。二相关学术史研究回顾(一)关于唐宋时期村落史的研究乡村及乡村社会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史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涌现了不少精品力作。①进入21世纪后,不少学者又逐渐转向比“乡村社会”更为具体的村落史研究。对这种转向,傅俊博士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认为无论是“乡村”还是“社会”都是比较宽泛的词汇,由此组成的“乡村社会”的含义,同样会因牵连太广,导致界限模糊。“若以此作为专门的讨论对象,却会因为意指不明而影响分析架构,常常会变成松散的问题组合。”但如果“以‘村落’作为考察对象,比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