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可开具图书发票 下单后当天即可发货
¥ 52.32 6.6折 ¥ 79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冯仕政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71890
出版时间2012-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元
货号11536467
上书时间2024-12-14
冯仕政重庆市忠县人,社会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社会不平等、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等领域的研究,尤其关注当代中国的国家建构、社会治理、群体性事件、信访,以及高等教育中专业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在《社会学研究》、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并著有《再分配体制的再生——杰村的制度变迁》一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重点项目等课题多项。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二等奖,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第一章 导论:西方社会运动研究概览
第一节 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发展脉络
一、美国社会运动研究传统的源流
二、美国传统下的专业领域名称
三、西欧社会运动研究传统的演变
四、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知识视野
第二节 集体行为的含义及类型
一、“集体行为”概念的提出及演变
二、集体行为的基本类型
三、聚众
四、群众
第三节 社会运动概念的定义及争议
一、社会运动作为集体行为
二、社会运动作为政治斗争
三、社会运动作为对非常不错的挑战
四、社会运动概念:评论与总结
第四节 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知识谱系
一、研究主题
二、理论视角
三、本书的组织架构
第二章 集体行为论
第一节 集体行为论的兴起与分殊
一、集体行为论兴起的时代背景
二、集体行为论的思想原型
三、集体行为论内部的理论分野
第二节 符号互动取向的集体行为理论
一、勒庞的集体心智理论
二、布鲁默的循环反应理论
三、特纳和克利安的突生规范理论
第三节 结构功能取向的集体行为理论
一、斯梅尔塞的值数累加理论
二、康豪瑟的群众社会理论
第四节 相对剥夺取向的集体行为理论
一、戴维斯的J曲线理论
二、格尔的相对剥夺理论
第五节 集体行为论的衰落与调整
一、对集体行为论的挑战和批判
二、集体行为论的调整与修正
三、集体行为论的回归与近期新发展
第三章 资源动员论
第一节 范式革命与资源动员论的诞生
一、资源动员论崛起的时代背景
二、奥尔森的挑战
三、资源动员论的酝酿与诞生
四、理论关切与基本假设
第二节 社会运动市场
一、运动市场论
二、社会运动市场的构成
三、运动资源的分类与性质
四、资源的配置与社会运动
第三节 社会运动组织
一、社会运动组织的类型
二、社会运动组织的效能
三、社会运动组织的领导和
四、社会运动组织的演变
第四节 社会运动参与及招揽
一、社会运动参与的类型
二、社会运动参与:回应“奥尔森命题”
三、社会运动参与作为一个过程
四、关系网络与社会运动参与
五、运动参与研究中的其他问题
第五节 社会运动业类与部门
一、组织间关系与“多组织场域”
二、关于社会运动组织间关系的若干命题
三、社会运动组织间的结盟
四、从资源动员论到政治过程论
第四章 政治过程论
第一节 政治过程论的兴起与发展
一、政治过程论的诞生
二、对集体行为论和资源动员论的批判
三、麦克亚当的政治过程模型
四、政治过程论:从模型到框架
第二节 政治机会结构
一、概念界定和使用中的机会主义
二、政治机会还是政治威胁?
三、概念和理论发展的方向
第三节 国家政治与社会运动
一、重拾国家分析
二、国家的开放性与执行力
三、国家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
四、第三世界国家与革命
五、国家与社会的交会模型
第四节 社会运动作为政治过程
一、集体行动的戏码
二、民族国家建构与社会运动的兴起
三、抗争的策略
四、国家对社会运动的镇压与警治
五、运动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抗争的周期
第五节 社会运动的结局及后果
一、运动的结局及后果:测量与评价
二、策略运用与运动结局
三、社会政治环境与运动结局
第五章 框架建构论
第一节 框架建构论的兴起:议程与背景
一、基本概念:框架与集体行动框架
二、框架建构论与其他理论视角的比较
三、意义与社会运动
第二节 框架建构的过程
一、框架建构的核心任务
二、框架谋划
三、框架竞争
四、框架言说
五、框架扩散与主框架
第三节 框架建构的场域
一、意识形态
二、文化
三、社会政治结构
四、媒体
第四节 框架建构的效果及影响
一、集体行动框架的变量特征
二、集体行动框架的共鸣度
三、框架建构的失败
四、存在的问题与研究转向
第六章 新社会运动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革命理论
一、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二、列宁对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发展
三、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第二节 新社会运动论的兴起与理论议程
一、新社会运动论的产生及其背景
二、新社会运动论:共识与分歧
三、新社会运动之“新”特征
四、新社会运动的历史起因
五、新社会运动的历史意义
六、新社会运动论的理论影响
第三节 新社会运动论的代表性理论
一、梅鲁奇的信息社会论
二、图海纳的程控社会论
三、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危机论
第七章 结语:反思西方社会运动研究
第一节 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近期新趋势
一、从社会运动到“斗争政治”
二、文化主义转向
三、重拾情感分析
第二节 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演变规律
一、核心关切与基本议程
二、范式和流派的变异
三、未来的挑战与走向
第三节 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运动研究
一、科学精神
二、历史视野
三、中国关怀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人名中英对照表
附录二:重要术语中英对照表
后记
第一章导论:西方社会运动研究概览
本书所说的“西方社会运动研究”,指的是“西方”关于社会运动的研究,而不是关于“西方社会运动”的研究。所谓“西方”,有两层含义:首先,作为一个政治地理概念,它指的是西欧和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次,作为一个意识形态概念,它指的是非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综合这两个方面,所谓“西方社会运动研究”,仅指美国和西欧国家的学者基于非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产生的社会运动研究成果,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的研究成果。至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运动和革命的研究,虽然其科学成就堪称杰出,社会政治影响无出其右,他们也生活在或曾经著述于西方,但根据上面的定义,亦不属于“西方社会运动研究”之列。
上述意义上的“西方社会运动研究”,主要有两个知识传统(Buechler 1995,2011;Edelman 2001;Klandermans 1986,1991;Tarrow 1988):一个是美国的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研究,另一个是西欧的新社会运动研究。美国的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研究渊源于法国社会心埋学家勒庞关于聚众的研究,西欧的新社会运动研究则渊源于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研究。这两大知识传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各自为政,并行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实现交流。不过,由于研究旨趣、理论视野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两大传统之间的融合至今十分有限。目前,美国传统占据着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主流,在社会学中尤其如此,而西欧传统则主要流行于社会理论、社会历史比较等领域。基于这样一种学术格局,加上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中国社会学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理论镜鉴,所以本书虽兼及西欧传统,但以美国传统为研究重点。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同时也非常庞杂的概念和理论。作为导论,本章的中心任务是对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发展脉络、核心概念和知识谱系做一个提纲挈领的概述,以便读者对该领域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概述西方社会运动研究作为一个专业领域的发展脉络;接下来,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交代“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其演变;最后,第四节将梳理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知识谱系,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本书的结构安排及其逻辑。
第一节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发展脉络
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美国和西欧总是被统称为“西方”,似乎“西方”内部是高度同质的,但至少在社会运动研究领域,西欧传统和美国传统的界限却是十分分明的。它们起源不同,感兴趣的问题和思考的角度也存在巨大差异。既然这两大传统在很大程度上是并行的,因此,要了解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发展脉络,最好是分成美国和西欧两个方面来说。首先来看兴起和流行于美国的社会运动研究传统。
……
本书将以学术史为线索,分理论流派介绍和评述西方社会运动研究成果。本书的首要任务是厘清西方社会运动研究中不同流派的理论关切、思维方式、研究视角、主要概念和命题、理论演进的学术脉络和社会背景,让读者阅读此书后不仅能对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对学术研究的方式也能有所了悟。
在完成这个首要任务的同时,本书还希望本书发挥研究指南的作用,即通过覆盖尽可能多的社会运动研究议题,通过引用、注释等方式提供尽可丰富和完整的参考文献,让有不同需要的研究者能够通过本书快捷地找到应该阅读的原始文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