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的教育 智的教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爱的教育 智的教育

正版现货 可开具图书发票 下单后当天即可发货

65.15 6.6折 98 全新

库存5件

山西太原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意]埃得蒙多·德·亚米契斯,[意]保罗·曼特伽扎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ISBN9787108070517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11173284

上书时间2024-12-08

A365书库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埃·德·阿米琪斯(Edmondo De Amicis,1846—1908),意大利19世纪Z著名的作家。他自幼酷爱学习,喜欢军旅生活,青年时代就成了一名步兵军官,著有《军事生活》一书。他曾游历过许多国家,发表过一系列游记。但阿米琪斯还是以描写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见长,《朋友们》《大家的马车》等作品在意大利脍炙人口,《爱的教育》使他成为S界级的大作家。全世界的孩子都喜欢读《爱的教育》,有些国家还把《爱的教育》作为小学生的教科书来学习。 
保罗·曼特伽扎(Paolo Mantegazza ,1831—1910),意大利著名的人种学家、病理学家兼医生,曾在几所大学的医学系任教多年。在他的倡议和主持下,意大利成立了第一个G家级人种学博物馆,完成了多项与此有关的科学考察及研究项目。因其在这个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他于1865年当选为国会议员。除了《智的教育》外,保罗·曼特伽扎的其他作品还有著名的三部曲《爱的生理学》《欢悦生理学》和《女子生理学》,以及《马德拉一日》《无名的上帝》等。 

王干卿,1964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意大利语专业,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任译审期间,获意大利政府奖学金,到罗马大学文学哲学系进修两年,专攻意大利儿童文学。独译代表作有《木偶奇遇记》《快乐的故事》《爱的教育》《智的教育)等十五部,和其他人合译作品十一部。上世纪80年代初,曾荣获“中国少年儿童文学作品译作单项头等奖”,因“了解意大利文化和在中国传播意大利文化方面所取得的功绩”,于1999年荣获“意大利政府文化奖”。

目录
十月

开学的天

我们的老师

不幸事件

卡拉布里亚的孩子

我的同窗好友

宽宏大量的品德

我的二年级女老师

在阁楼上

学校

帕多瓦的爱国少年(每月故事)

十一月

清扫烟筒的孩子

万灵节

我的朋友卡罗纳

烧炭工和绅士

我弟弟的女老师

我的母亲

我的同学科列帝

校长

士兵

内利的保护人

班级名

伦巴第的小哨兵(每月故事)

穷人

十二月

小商人

虚荣心

头场雪

小泥瓦匠

雪球

女老师

受伤者的家

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每月故事)

意志

感恩

一月

代课老师

斯达尔迪的藏书室

铁匠的儿子

欢聚一堂

维托利奥·埃马努埃勒国王的葬礼

弗朗蒂被赶出校门

撒丁岛的少年鼓手(每月故事)

爱国

嫉妒

弗朗蒂的母亲

希望

二月

一枚当之无愧的奖章

决心

玩具火车

盛气凌人

工伤

囚犯

爸爸的看护人(每月故事)

工场

小丑角

狂欢节的最后一天

盲童

生病的老师

马路文明

三月

夜校

打架

孩子们的家长

七十八号犯人

夭折的孩子

三月十四日前一天

发奖

吵架

我的姐姐

血溅罗马涅(每月故事)

重病中的小泥瓦匠

加沃尔伯爵

四月

春天

温伯尔托国王

幼儿园

体操课

我父亲的老师

大病初愈

爱工人朋友

卡罗纳的母亲

朱塞佩·玛志尼

公民英勇行为(每月故事)

五月

患佝偻病的孩子

牺牲

火灾

寻母记——从亚平宁山脉到安第斯山脉(每月故事)

夏天

诗意

聋哑女

六月

加里波第

军队

意大利

三十二度

我的父亲

到乡下远足

给工人们发奖

女教师之死

感谢

客船失事(每月故事)

七月

母亲的最后嘱咐

考试

最后的考试

告别

内容摘要
寻母记—从亚平宁山脉到安第斯山脉(每月故事)


很多年以前,一个热那亚的十三岁少年——一位工人的儿子—独自一人离开热那亚到美洲去找他的母亲。

少年的家庭屡遭不幸,穷困潦倒,债台高筑。母亲为了养家糊口,为了让家中摆脱困境,两年前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富人家当用人。那时用人在美洲能得到丰厚的报酬,于是,不少勇敢的意大利女子不远万里,长途跋涉到那里去找工作。短短几年,她们就能挣上几千个里拉回国。可怜的母亲哭干了眼泪,舍不得离开自己的两个儿子。他们一个十八岁,一个十一岁。可她最后还是鼓足了勇气,满怀着希望出发了,整个旅途一帆风顺。

她刚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不久,便通过丈夫一位在那里定居多年、当店主的热那亚堂兄的介绍,在一户殷实人家找到了工作。这家人给她报酬很多,待她也很好。她跟家里人保持着正常的通信联系。他们之间配合默契:丈夫先把信寄给堂兄,然后堂兄再转给她。她给家人的信交给堂兄,堂兄再写上自己的片言只语,寄到热那亚。她每月挣八十个里拉,因为她没有什么花费,每三个月就能给家里寄一笔可观的钱。丈夫是个品行端正的正人君子,他用这笔钱逐步还清了债务,重新赢得了好名声。他在家乡辛勤做工,对自己的为人处世十分满意。可家里没有妻子,总是显得冷冷清清,尤其是小儿子一直想念妈妈,无法忍受远离妈妈的痛苦,因此常常忧愁悲伤。在这种情况下,丈夫是多么盼望妻子早日回国啊!

一年就这样打发过去了。她在一封短信中说自己身体不怎么好。可打这以后,再没有她的音信了。家人曾两次给堂兄写信,但没有回信;给雇用她的那户阿根廷人家写信,因为地址写得不全,可能没有收到,也没回信。丈夫和儿子担心发生了什么不幸,便给意大利驻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领事馆写信,请他们帮助寻找。过了三个月,领事馆回信说,尽管他们在报上刊登了寻人启事,但既没人来领事馆接洽晤面,也没人提供这方面的任何消息。除非有什么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发生什么意外。他们猜测,也许她觉得当用人有损于家庭名声,为了保全亲人的面子,这位善良的女人向那户阿根廷家庭隐瞒了真实姓名。

又过了几个月,还是杳无音信。丈夫和儿子坐卧不安。小儿子更是伤心难过得不能自拔,怎么办呢?向谁求助呢?丈夫的第一个想法是自己亲自去找妻子,但工作怎么办呢?他去了谁养活孩子呢?大儿子刚能挣上几个钱,家里很需要他,显然他不能去。他们父子三人就是这样每天重复着痛苦的永恒话题,焦虑不安,面面相觑,在万分痛苦中打发日子的。一天晚上,小儿子马尔科语气坚定地说:

“我要到美洲去找妈妈!”

父亲没吱声,只是忧虑地摇摇头。孩子的想法是好的,但这是不可能的事。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到美洲去,要走一个月的路程,实在不容易。但孩子坚持要去。他今天要求,明天要求,天天如此,顽强执着,像个通情达理的大人,道理讲得也很明白。他说:

“很多人都去了,他们比我还小呢。不就是坐船去吗?只要坐上船就没事了。别人能去,我也能去。到了那里,我就去找堂伯的店铺。那里有很多意大利人,有人会给我指路的,找到堂伯,就等于找到了妈妈。假如找不到堂伯,我就去领事馆,请他们帮忙找那户阿根廷人家。不管发生什么事,那里总能找到工作的,我也可以找一份工作干,起码可挣足路费回家。”

就这样,他渐渐说服了父亲。父亲很器重他,觉得他有主见,有勇气,能吃苦,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这种优秀品德加上寻找他所敬重的母亲这样一个神圣的目的,他肯定能迸发出双倍的勇气来。另外,船长是父亲一个熟人的朋友。船长听说后,答应给他一张免费到阿根廷的三等船票。

父亲犹豫片刻,还是同意了,定下了旅程的日子。父亲给他准备了一包衣服,给他几枚银币,把堂伯的地址交给他。在四月一个迷人的夜晚,将他送上了船。

站在将要启程的轮船扶梯上,父亲热泪盈眶,亲了小儿子最后一次,依依不舍地说:

“马尔科,我的孩子,鼓起勇气来,为了神圣的目的,你放心地走吧,上帝会保佑你的。”

可怜的马尔科啊。他有着坚强的意志,准备经受旅途中最严峻的考验。但一看到美丽的热那亚从地平线上渐渐消失,四周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海水,巨大的船上全是背井离乡的农民,没有一个他认识的人,他背着一个跟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小包袱,沮丧的情绪一下子涌上心头。两天来,他像一条狗一样蜷伏在船头,几乎什么也没吃,恨不得痛痛快快大哭一场,各种悲观的古怪念头一一掠过他的脑海。始终萦绕在他脑海里最痛心、最可怕的念头就是母亲死了。在昏昏欲睡中,他总是朦朦胧胧看见一个陌生人,用怜悯的目光细细地打量着他,附在他耳边低声说:

“你母亲死了!”

他苏醒过来后,心里憋得透不过气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