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崔华前,教授,现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院长、党总支副书记、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论、中国很好传统道德与当代思想道德建设。出版专著3本,共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余项。入选2014年教育部“全国高校很好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和2019年“浙江省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研究价值
(一)有助于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发展历程
(二)有助于充分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大价值
(三)有助于学深悟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四)有助于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新发展
三、研究方法
(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系统分析法
(四)多学科融合法
(五)阶级分析法
四、思路框架
(一)基本思路
(二)总体框架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相关基本问题研究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方法
(二)科学
(三)社会科学
(四)科学方法
(五)方法论
(六)社会科学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本质特征
(四)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价值功能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体系结构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鲜明特征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创立
一、开创性确立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二、开创性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根本方法
三、开创性确立唯物辩证法这一“最重要的”方法
(一)抢先发售明确提出“对立的相互渗透”范畴
(二)创造性运用唯物辩证法于认识论领域
(三)创造性运用唯物辩证法于社会历史领域
四、开创性确立“结合具体情况”这一“灵魂”方法
(一)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要求
(二)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
(三)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
(四)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五、开创性建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一)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相结合
(二)“批评”
(三)抓关键
(四)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
(五)“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活动”
(六)阶级分析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
一、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是无产阶级的“活的行动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行动指南”
(三)马克思主义是“活的行动指南”
二、对唯物辩证法做出原创性贡献,确立其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一)抢先发售明确提出“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命题,确立科学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
(二)抢先发售明确提出“对立面的统一”范畴,建构唯物辩证法的主体结构
(三)创造性运用唯物辩证法于认识论领域
(四)创造性运用唯物辩证法于社会历史领域
三、抢先发售明确提出“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方法,确立其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中的“灵魂”地位
(一)“以事实为依据”
(二)整体、发展、灵活地把握“事实”
(三)运用“比较”“科学的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等方法,把握“事实”
(四)对“事实”进行“历史的考察”
四、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具体内容
(一)批评与自我批评
(二)“抓住主要环节”
(三)“幻想”
(四)“分析和综合的结合”
(五)“组织和引导群众”
(六)“阶级分析”
五、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一)创造性分析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全新的列宁主义阶段
(二)创造性提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理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三)对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理论做出了原创性贡献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中国化历程
一、“站起来”阶段:开创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中国化历程
(一)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价值功能
(二)开创性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与重要方法论
(三)开创性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四)开创性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
(五)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开创性推进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富起来”阶段: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中国化历程
(一)开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国化的崭新局面
(二)成功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中国化推向二十一世纪
(三)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中国化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当代创新的历史方位
一、科学社会主义方法论500多年历史发展的创新性承接
二、中国共产党方法论百年来历史发展的创新性承接
三、新中国治国理政方法论70多年历史发展的创新性承接
四、改革方法论40多年历史发展的创新性承接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当代创新的现实境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当今世界经历新变局
(一)共同性严重困境引发人类发展的“大变”
(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靠前关系的
内容摘要
第一章绪论
方法论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主线。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高度重视科学方法论对推进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重要意义,并在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对其加以创新性丰富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和有力武器,“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最科学、最完整、最严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①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②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就是学深、悟透、善用贯穿于其中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人类社会的每一步前进都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每一个理论完善和实践推进都伴随着方法论的创新。近代以降,西方哲学在从本体论研究转向认识论研究的过程中,一直把方法论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视域来抓。
1.方法论
为了推进自然科学的发展,一些学者先后提出了实验方法(罗吉尔·培根,1267;伽利略,1589)、科学的证伪方法(卡尔·波普尔,1945)、模型方法(沃森,1951)、统计与概率方法(费马、帕斯卡,1654;惠更斯,1657)、范式方法(托马斯·库恩,1970)等具体方法。
社会科学工作者更是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对方法论进行探讨,主要提出了如下社会科学方法论:一是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形成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孔德,自1930年起),倡导实证原则、知识相对主义、现象研究,重视感觉经验,轻视抽象理论,主张通过观察和试验来把握经验事实;后来又发展出逻辑实证主义(以石里克、卡尔纳普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19世纪30一50年代),这是一种以经验为推理根据、以逻辑为推理工具、以概率论来修正结论的研究方法;迪尔凯姆方法论(迪尔凯姆,自1895年起),这一方法论阐释社会事实的特性、研究原则,强调“社会事实必须根据社会事实来解释”是社会学方法论最基本的准则,历史分析和功能分析对于社会现象的分析缺一不可。实证主义的共同点是效仿自然科学,强调客观性,主张价值中立。二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又称反实证主义(马克斯·韦伯,于1904-1906年间),首次用“价值中立”(Value-free)一词表述实证主义所倡导的客观性原则,既倡导价值中立原则,又拥护价值关联(value-relevance)原则,认为价值中立原则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主张社会学的研究目的是理解行为本身而不是对行为做出价值判断,但社会学的研究与行为者的目的、动机和价值观息息相关,“理想类型”是最佳研究方法。三是诠释学。诠释学既注重定量研究,也重视定性研究。古典诠释学(奥古斯汀,于400一420年间)将“符号”与“事实”相等同,注重挖掘和开发语句背后的意义;中世纪诠释学(马丁·路德,自1517年起)主要包括神学诠释学和法学诠释学两大类,强调理解真理内容和服从真理旨意,展示出独断的规范性;近代诠释学(施莱尔马赫,1959:狄尔泰,1958)将诠释学从宗教和法学领域扩展为更为广泛的人文研究领域,试图建构关于规律研究的方法论原则;现代诠释学(伽达默尔,1960;利科,2004)把诠释学发展成为人文研究各领域的一个世界性潮流,认为“语言”与“存在”密不可分,发展出语言诠释学。
精彩内容
本书从整体性视角,从理论、历史、现实三维视角,系统总结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到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创立、发展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历史进程,深刻剖析各阶段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历史发展的主脉、主线、基本经验和内在规律,并结合现实,阐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当代创新的历史方位与现实境遇,在总结凝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近期新成果的基础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内容,推进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新发展。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