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的书斋(林语堂的读书生活)(精)/万卷书蠹文丛
正版现货 可开具图书发票 下单后当天即可发货
¥
22.03
4.9折
¥
45
全新
库存29件
作者周海波//阎开振
出版社万卷
ISBN9787547050439
出版时间2018-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30269541
上书时间2024-10-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周海波、阎开振著的《漂泊的书斋》介绍:林语堂: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鲜明特色的作家,对中西文化的沟通做出重大贡献的文化使者。他生性憨直,浑朴天真,具有高度的幽默感,富于人情味,始终怀着一颗未泯的童心;他倡导闲适的生活格调,认为吸烟、旅游、读书、美食、写作、与友人对谈都是乐,生活的智慧就是在于享受家庭、生活、文化与自然;他的大半生与教育相连,坚守独特的读书风格——“自由而又自愿地读书,才是真正的读书”;他脚踏中西文化,以“自我矛盾”为乐——“我的头脑是西洋的产品,而我的心却是中国的。”从林语堂的读书生活,可以看到他的阅读兴趣,读出他的人生观念,明晓他的个性特征。让我们共同走进大师的生活,用心与这位智者对话。
目录
序
我以自我矛盾为乐
“东湖”里走出的小学童
我的头脑是西洋的产品
哈佛就是图书馆,图书馆就是哈佛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教别人读书比自己读书还难
想法布置一个美丽的居宅
新老“有不为斋”
读书如探新大陆
理想女性当如是
在家庭中,女人是主脑
闲适阅读的无穷乐趣
“淘”来的至乐
教科书情结
半生语言文字缘
创办刊物,发发牢骚
幽默大师的幽默情怀
性灵小品,开卷有益
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
心灵与自然的探险
穿衣打扮的“哲学”
“吃”的艺术
“一生第一快事”
我要写一本书,在全世界都闻名
不能带肉松,可要带书籍
既中又西的生活
生活的“抒情哲学”
饮食娱乐的生活情调
尽力工作,尽情享乐
“快活天才”苏东坡
爸爸不要我上大学
读“最高尚的”,也读“最下流的”
发明中文打字机的机械迷
孔子的个性与孟子的文体
平心论红楼
读书人不在学校
有一本字典在手,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有着与众不同的读书观。周海波、阎开振著的《漂泊的书斋》以读书生活为切入点,较全面地介绍了林语堂求学、治学、以及工作生活的诸多情况,展现了他在语言学、
文学、哲学、教育学、词典编纂等诸多领域的成就,以及其独特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本书材料广博翔实,深入浅出,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知识性。
精彩内容
我以自我矛盾为乐他轻视所有统计,认为那是求真理最不安全的方法。
对每件事,他都好奇:女人时装、开罐头刀以及鸡的眼盖皮。
他从不读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作品,他视经济学为畏途。……他希望有好图书馆、好烟斗和了解他的女人……最后,他说:“我想我和许多人一样,是个有道德的人,如果上帝爱我有我母亲爱我的一半,他一定不会让我下地狱。要是我不上学,地球命里注定是要毁灭的。”这位幽默大师的“自画像”给人以坦诚、乐观
、风趣的美好感受。带着一颗未泯的童心,林语堂
对自我人生道路做出了恰当的实际的总结。
林语堂,原名和乐,笔名语堂。1895年出生于福建龙溪县(漳州府平和县)的坂仔村。父亲是位乡村牧师,幼年的林语堂深受父亲幽默气质的影响。
林语堂六岁启蒙,由父亲在家教念诗、经书和古文,十岁到鼓浪屿都会小学上学。1908年人厦门寻源书院,1912年进上海圣约翰大学专攻英文。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学校当了三年英文教员。1919年,林语堂携新婚妻子廖翠凤出国留学,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殷内大学和莱比锡大学留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
北京师大、女师大教授,并于当年发表文章,提出把英文的Humour译成“幽默”。1924年,林语堂参
加了以鲁迅为主要发起人的语丝社,成为《语丝》杂志的长期撰稿人之一。1926年5月,林语堂南下厦门,任厦门大学教授、文科主任,并极力推举鲁迅、孙伏园、沈兼士等来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应陈友仁之邀到武汉政府任外交部秘书,1930年任中央研究院外国语编辑。从1932年开始,在三年的时间里,林语堂先后创办了《论语》(1932)、《人间世》(1934)、《宇宙风》(1935)三种刊物,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林语堂这时期也写下了大量的散文,出版有《大荒集》《我的话》《有不为斋随笔》等。1936年应美国作家赛珍珠之邀去美国从事英文著述,有著述三十六种。1966年回台湾定居,1975年被列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之一。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一岁。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作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化使者,他复杂的思想使他成为一个有争议的焦点式的人物。林语堂的“矛盾”是他读书的矛盾,在中国读西洋书,在西洋又读中国书,需要读中国书时,他却只能读西洋书,需要读西洋书时,他又读起了中国书;他读最好的作品,也读最下流的作品,在书的两极间徘徊,却很少读不上不下的作品。从林语堂的读书生活中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