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一本通
正版现货 可开具图书发票 下单后当天即可发货
¥
19.71
5.0折
¥
39.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编者:连山
出版社中国华侨
ISBN9787511376602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8元
货号30237886
上书时间2024-10-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连山编著的《心理学一本通》分为三篇,分别为“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生活中的心理学”和“心理障碍与心理治疗”,内容全面,实用性强。第一篇从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讲起,全面介绍了心理学的历史,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重要理论和思想观点,再现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第二篇着眼于生活中的心理学,介绍了心理学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实际应用技巧,涉及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职场心理学、犯罪心理学、自我管理心理学、营销心理学、投资心理学、婚姻心理学等方面;第三篇以心理健康为主,介绍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教你了解并认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学会应对常见的嫉妒、猜疑、自闭等心理问题,了解常见的人格障碍和异常行为,及如何正确调适儿童期、青少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所面对的各种心理问题。
目录
第一篇 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什么
消除对心理学的误解
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心理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第二章 哲学心理学的产生发展
哲学王、武士和劳动者
割与斧,灵魂整体论
体液——气质
我思,故我在
心灵白板论
单子论
存在就是被感知
心理现象学
联想,神经波动
心灵不可知
第三章 科学心理学的创建
有趣的颅相学
感官生理心理
感官神经特殊能力
彩色与感觉色素
感觉阈限
从刺激到感觉,“纳税”
记忆实验与遗忘曲线
图形——背景和遗觉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第四章 徘徊于生物学化道路的心理学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美国机能心理学的开拓
心理学与社会实践
行为主义
非正统的行为主义
第五章 趋于完满的格式塔心理学
从感觉元素到意动
形质说和格式塔
错觉和知觉
顿悟学习
第六章 从精神分析到发展心理学
精神分析
人格结构和发展
内外倾性格
个体心理学
自我心理学
儿童的认知发展
人的高级心理发展
第七章 人格心理学
人格的特质
特质的因素分析
特质层次说
内容摘要
看透他人真正的内心,了解真正的自己!连山编著的《心理学一本通》将心理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以活泼的语言、丰富的图片、详实的数据,以及严谨的论证为读者呈现了一道心理学大餐,使心理学变得更加有趣、更加有效。其内容涉及神经科学与行为、意识状态、记忆、思维、智力、人格、心理障碍、社会心理学等很多方面,可以帮助读者轻松而全面地学习心理学。无论你是在职场上、人际交往方面及成功道路上遇到的问题,还是生活中的各类琐碎的小事,及自身的情感问题,都能从本书中寻找到解答方法。
精彩内容
误解2:心理学家会催眠很多人对催眠术有浓厚的兴趣,因为觉得它很玄妙。提起催眠术,人们又往往想起心理学家。原因之一可能是弗洛伊德的误导。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既然他使用催眠术,那么心理学家应该都会催眠术。另外,这种误解可能是缘于几部颇有知名度的“心理电影”的误导,例如国内的电影《双雄》中黎明饰演的Jack,他能在不知不觉中将人催眠,并替他办事。因而人们就认为心理学家能催眠。其实,这些影片描述的和心理学家使用催眠术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纯粹是艺术虚构或商业炒作。
对上述观点的正确理解是:催眠术只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催眠术源自18世纪的麦斯麦术。19世纪,英国医生布雷德研究得出,令患者凝视发光物体会诱导其进入催眠状态。他认为麦斯麦术所引起的昏睡是神经性睡眠,因此另创了“催眠术”一词。但催眠的内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催眠术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常用的方法是:要求人彻底放松,把注意力集中在诸如晃动的钟摆和闪烁的灯光等某个小东西上,引导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想象中的星空等,然后诱导其进入昏睡状态。催眠前要先测定被催眠者的暗示性,暗示性高的人容易被催眠,能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此类人的催眠治疗效果较好。在催眠状态下,人会按照治疗师的暗示行事,可能会有不良副作用,因此应该由经验丰富的催眠师来实施。
催眠术并非所有心理学家必然会的“招牌本领”。它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方法之一。实际上,大多数心理学家的工作是不涉及催眠术的。他们更倾向于运用实验和行为观察等更为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国外,催眠术常用于帮助审讯嫌犯,以期使嫌犯在催眠状态下不由自主地坦白情况。现在,很多司法心理学家认为催眠状态下的问讯有诱导之嫌,很可能使嫌犯按着催眠师的暗示给出所希望的但并不公正的回答,所以对此持反对态度。
误解3: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是非正常的人很多人都说他们走进心理咨询室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可能还有过思想斗争:“去还是不去?人家会不会认为我是神精病?朋友知道了会怎么看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很多人对心理学的看法: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心理有问题就是变态,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所以与心理学有关系的非专业人士都不正常。
之所以会有如此看法,一方面和我们的文化传统
有关,中国人比较内敛,有了心理困扰倾向于自己调节,如果放在了台面上,就会被认为是很严重的精神问题;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媒体在表现与心理学有关的题材时喜欢选择变态心理,认为这样更具有炒作价值。很多人是从电视、电影、报纸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