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捷尔纳克传(上下)
正版现货 可开具图书发票 下单后当天即可发货
¥
69.55
7.9折
¥
8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俄罗斯)德·贝科夫|译者:王嘎
出版社人民文学
ISBN9787020115754
出版时间2016-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3688300
上书时间2024-10-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帕斯捷尔纳克传》是苏联著名学者德·贝科夫花了大量心血完成的一部专著,自2007年出版已经重版多次,许多国家也翻译成自己的文字出版。该书获俄罗斯多种奖项,包括大书奖。作者贝科夫是帕斯捷尔纳克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参与者,他没有机械地讲述二十世纪俄罗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一天又一天的生活,而是尝试为读者展示这位伟大作家的内心世界。
本书是一部深入认识和研究帕斯捷尔纳克的译作,为分析当时的历史事件、解开诸多历史谜团、了解其同时代作家复杂和鲜为人知的背景,提供了第一手原始资料。
作者简介
德·贝科夫,当代俄罗斯作家、诗人,也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1967年出生于莫斯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84年考入莫斯科大学新闻系,攻读文学批评专业。大学期间,已有诗作入选多种诗集。1991年大学毕业后,贝科夫在诗人、也是帕斯捷尔纳克生前忘年交和“私淑弟子”沃兹涅先斯基举荐下加入苏联作家协会。
贝科夫是一位创造力旺盛、极其高产的作家,主要作品包括诗集《寄语青少年》(1994)、《军事政变》(1996)、《应征公民》(2003)、《后的时代》(2007)、《事实上》(2011)、《极乐》(2013),以及历史和哲学题材的长篇小说《辩护》(2001)、《正字法》(2003)、《疏散人员》(2005)、《ЖД》(2006)、《奥斯特洛莫夫,或魔法师门徒》(2010)、《爱克斯》(2012)等,获得多种文学奖项。此外,他还著有关于帕斯捷尔纳克、奥库贾瓦、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等文化名人的多部传记,其中广为流传的便是《帕斯捷尔纳克传》(2005),这部作品荣获了俄罗斯2006年度畅销书奖和现今重要的文学奖之一“大书奖”(金奖),并且一版再版,在读者中间的影响力延续至今。
目录
序幕
第一章 幸福的人
第一部 六月 姐妹
第二章 童年
第三章 爱慕
第四章 镜中人:奥丽嘉·弗莱登伯格
第五章 文学小组“谢尔达尔达”
第六章 哲学研究
第七章 探索之路
第八章 “离心机”。《跨越障碍》。乌拉尔
第九章 《生活,我的姐妹》
第十章 1918—1921:《柳维尔斯的童年》 《主题与变奏曲》
第十一章 1921—1923:叶甫盖尼雅·卢里耶
第十二章 1923—1928:《崇高的疾病》 动乱时期的写照
第十三章 《空中道路》
第十四章 1923—1925年
第十五章 1926—1927:《施密特中尉》 春天与苦役的广度
第十六章 镜中人:马雅可夫斯基
第十七章 镜中人:茨维塔耶娃
第十八章 《斯佩克托尔斯基》《中篇故事》
第十九章 镜中人:勃洛克
第二十章 《斯佩克托尔斯基》《中篇故事》 结局
第二十一章 《安全保护证》 诗人的后一年
第二部 七月 诱惑
第二十二章 济娜伊达·尼古拉耶夫娜
第二十三章 《第二次降生》
第二十四章 时代的音调
第二十五章 “诗人的空缺”
第二十六章 镜中人:曼德尔施塔姆
第二十七章 次代表大会 《格鲁吉亚抒情曲》
第二十八章 镜中人:斯大林
第二十九章 1935:非创作危机
第三十章 别列捷尔金诺
第三十一章 《日乌利特笔记》
第三十二章 《哈姆雷特》 恐怖剧
第三十三章 魔怪圆舞曲
第三部 八月 变容
第三十四章 战争
第三十五章 此时
第三十六章 契斯托波尔
第三十七章 《霞光》 胜利
第三十八章 沉寂的时刻
第三十九章 奥丽嘉·伊文斯卡娅
第四十章 《浮士德》
第四十一章 第六次降生
第四十二章 《日瓦戈医生》
第四十三章 解冻
第四十四章 1956:拒绝选择
第四十五章 迫害
第四十六章 镜中人:阿赫玛托娃
第四十七章 镜中人:沃兹涅先斯基
第四十八章 《雨霁》
第四十九章 《盲美人》
第五十章 告别
尾声 死后的生命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生平与创作年表
原著参考书目
译后记
内容摘要
鲍里斯·列昂尼德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是二十世纪的俄罗斯诗人之一,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个人命运与时代翻覆相互交错,阅尽人世间的悲苦与欢欣。他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点上,以艺术家的心灵感知这一切,并以诗和散文的形式加以呈现,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现实,在非自由中见证自由。
与复杂艰辛的人生历程相对应,帕斯捷尔纳克的诗学风格也经历了由混沌到明澈、由繁复到简白、由嘈杂到和谐的过程。他用数十年时间终于完成了漫长的艺术成熟期,他的《日瓦戈医生》即是这种生命与艺术的传奇共同造就的独特结果。
2005年,俄罗斯青年近卫军出版社推出了诗人德·贝科夫撰写的《帕斯捷尔纳克传》。这部作品不仅一举摘得俄罗斯2006年度畅销书奖和“大书奖”金奖,而且一版再版,影响力经久不衰。有评论人士指出,“这是关于诗歌与散文自身的履历”;“创作分析与诗人作为个体的分析相得益彰,使德·贝科夫的著作成为传记文学中极其罕见、极为出色的现象。”阅读这部作品,如同重温一场期待已久的对话。
精彩内容
帕奥罗·雅什维利和纪齐安·塔毕泽是格鲁吉亚诗社“浅蓝色兽角”创始人,该社团倾向于象征主义,但这种倾向却又积极乐观,独具鲜明的民族特色。
两人一直密切关注俄罗斯时局,喜欢招揽四方宾朋,并飨之以梯弗里斯美食。例如别雷,也曾被他们请到格鲁吉亚,感受过一番喜悦。雅什维利曾于1930年去过莫斯科,当时就决定结识神交已久的帕斯捷尔纳克。
雅什维利出身于贵族,欧洲人,脸色幽深,但不显黧黑,而像是经由激情之火炙烤的颜色。过早从额头蔓延开的“聪明的”秃顶、短髭、高个头、优雅的清瘦身形、无可挑剔的旧式礼仪——这些全都同他相得益彰,赋予他以某种外来人的样貌,令帕斯捷尔纳克难以忘怀。1930年秋天,雅什维利来到沃尔洪卡。
帕斯捷尔纳克很久不曾跟人推心置腹地交谈了,他几乎已经忘记这在以往是常有的事情,所以这一次,当真情四溢之际,他向客人诉说了平日的困苦,说自己坠人情网,不知该如何与恋人结合……他还读了他的“别墅里入睡了”。
雅什维利回到梯弗里斯,当天就把朋友们召集在一起,向他们讲述莫斯科之行。塔毕泽和妻子、瓦列里安·加普林达什维利、科拉乌·纳季拉泽等人来了。雅什维利兴致勃勃,朗读了《第二叙事曲》,并且说,从未遇到过像帕斯捷尔纳克这样的活生生的奇迹,这样的灵感的化身。大家无不感到好奇,都想见识一下这些惊喜的源头。1931年2月下旬,雅什维利重访莫斯科,又一次执着地发出了自己的邀请。波利沙科夫、巴甫连珂和帕斯捷尔纳克一起请他吃了一顿午餐。7月14日,帕斯捷尔纳克偕同济娜伊达·尼古拉耶夫娜及其长子阿季克,终于来到1936年之前一直叫作梯弗里斯的格鲁吉亚首府。
格鲁吉亚不仅成为帕斯捷尔纳克梦想的天堂,也
成为一方乐土,汇聚着种种被遗忘的情感,以及似乎消失已久的关系。这里古风犹存,骑士精神依然完好——不是那种倨傲的,而是民主的;他来到这里,躲开了车里雅宾斯克的凄凉、贫寒的无所归依的生活、
化批判为戕害的氛围,以及同行们的不解——就像进入一间暖融融的浴室,沉浸于大家的爱戴与热忱,等待他的是周全的款待,是丰盛而漫长的宴席,宴席上少不了华丽的祝词和他喜爱的白兰地。在这里,他第一次不必压抑自己的欢悦,因为每个人都兴高采烈——外露的激情和不绝的话语,是通行的交际方式。他们在雅什维利家里住下。当晚,客人们就“冲着帕斯捷尔纳克”聚集一堂;塔毕泽,据他妻子尼娜回忆,非常激动——眼前的那个人,究竟是否跟诗歌中和帕奥罗叙说的帕斯捷尔纳克一样。果真没错——一模一
样。“他身上蕴含着多少内在的热量啊”,尼娜·塔毕泽回忆道。帕斯捷尔纳克对来宾敞开笑脸,他们同样报以爽朗的笑——“我们当时就成了一生一世的朋友。”他朗读了很多,大家也为他朗读;他倾听着,一句也没听懂,却为轰响着的疾速的格鲁吉亚语言而触动。行程当即确定下来:卡赫蒂亚、博尔若米、阿巴斯图曼、巴库里阿尼。塔毕泽说,“我不相信,您是第一次来我们这里。一个写下了‘每当夜晚,在冰川的蓝光下/从塔玛拉身边来到这里’的人,应当看看高加索山。”帕斯捷尔纳克答日,任何人,只要懂
得俄罗斯诗歌,都会对高加索感到亲近。他们开怀畅饮,直至夜半时分,次日早晨,带着帕斯捷尔纳克和他的恋人游览古老的梯弗里斯。梯弗里斯当时(后来很长时间也是)就像一座欧洲的中世纪城市:狭窄的小巷、交缠的藤萝、数不清的小餐馆、刀具作坊、皮革店、露天市场、当街做活的手工匠、坐在院子里的好心肠的老太太、五光十色、热情好客、劳动与节庆最幸福的结合——像以往一切世代那样,人们劳动,是出于自愿;帕斯捷尔纳克不禁爱上了格鲁吉亚的骑士之风。大地自行生产,太阳慷慨地挥洒热量,每个院落里都备有待客的美食,没有什么会是负担,见不到苏维埃政权的迹象——甚至压根儿感受不到它的存在!还有绵延的群山。五年后,帕斯捷尔纳克将在小型叙事长诗《夏日笔记》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大地阻止了时问,/那里翱翔着它的精灵,/我们也像大地精灵/胡扯,憧憬着浪游的生涯。”塔毕泽——雅什维利的亲密朋友与对跖者,成了帕斯捷尔纳克心目中民族诗人的化身:“他抽烟,一
只手/托着下巴。/他冷酷,如浅浮雕像,/纯净,如天然的金属。/他结实,他脆弱,/他死气沉沉,然而——/罗丹却塑造了/像他一样的巴尔扎克。”他们去了穆茨赫塔,参观了扎瓦利修道院。8月,来到科若里,住在“疗养院”宾馆8号房间。这是婚礼前的蜜月,是人间天堂和所有愿望的实现。尼娜·塔毕泽偶尔会发现济娜伊达·尼古拉耶夫娜脸上“深深的忧伤”,但她还不知道,济娜伊达·尼古拉耶夫娜生性沉稳,在众人面前寡言少语,情绪不轻易流
露。
帕斯捷尔纳克终生难忘那座宾馆:“楼房屹立在科若里附近的道路转弯处。道路沿着楼房正面抬升,然后绕过楼房,经过它的后墙。因此,从这座楼房可以前后两次看到所有在路上步行和乘车的人。”这一
段引自帕斯捷尔纳克的自传体随笔《人与事》——写于1956年春夏之交的最后的自传,原本作为预定于1957年问世的《诗选》前言。《诗选》最终未能出版,而随笔直到1967年1月才发表在《新世界》杂志上。在《人与事》中,帕斯捷尔纳克以极其简洁的高超笔法总结了他的一生,而且只提到一些要点;科若里的楼房之所以被写入自传,或许是因为,帕斯捷尔纳克试图在随笔中记录一生中主要的“事件”:他喜爱的、也是最具象征意义的场景,它们频频出现于《斯佩克托尔斯基》以及后来的《日瓦戈医生》。
P436-43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