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人的批判)(精)/经典宝库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荀子(人的批判)(精)/经典宝库

正版现货 可开具图书发票 下单后当天即可发货

28.27 5.9折 48 全新

库存2件

山西太原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陈修武

出版社九州

ISBN9787510875540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30619584

上书时间2024-10-19

A365书库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对荀子其人其书都做了详细解读,脉络清晰、言语通俗,对于初读《荀子》的读者益处多多。其中对于荀子本人的解读部分条分缕析、浅白易懂,对于荀子的思想学说的理解也是独特精道。《荀子》一书博大精深,本书作为引路之书着实难得。

目录
【导读】认识荀子的批判精神
第一章  荀子其人其书
  一、他究竟姓什么?
  二、一生的经历
  三、韩非
  四、李斯
  五、荀子的老师——孔子
  六、荀子的书
第二章  荀子的真形象
  一、一位奇特的思想家
  二、荀子的性恶论
  三、韩非、李斯——荀子性恶论的必然灾难
  四、荀子性恶论之检讨
  五、荀子的客观精神
  六、荀子重要文献选录评述
第三章  《荀子·天论》评解
第四章  《荀子》重要篇章大义简介
  一、《劝学》
  二、《修身》
  三、《不苟》
  四、《荣辱》
  五、《非相》
  六、《非十二子》
  七、《仲尼》
  八、《儒效》
  九、《王制》
  十、《富国》
  十一、《王霸》
  十二、《君道》
  十三、《臣道》
  十四、《致士》
  十五、《议兵》
  十六、《强国》
  十七、《正论》
  十八、《礼论》
  十九、《乐论》
  二十、《解蔽》
  二十一、《正名》
  二十二、附说

内容摘要
 荀子的思想,涉及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乃至文学、语言学,是先秦一大思想宝库。本书介绍苟子个人的修身立学,他上私淑于孔子,下传之于韩非李斯的学术脉络,以现代学者的角度深度解读《苟子》重要篇章。苟子及其思想博大精深,本书作为引路之书着实难得。

精彩内容
 说到荀子,第一个使我们困惑不解的问题大概就应该是他的姓氏了。他究竟姓什么?在自汉以来的记载中,甚至在他自己的书中,都有两种说法:一说他姓荀,一说他姓孙。像他这样一位在历史上很有名而且很重要的思想家,竞连一个确定的姓氏都没有,那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吗?但问题就是这样的奇怪,他真的没有一个确定的姓氏。我们现在称他为“荀”子,只是遵循司马迁《史记》的记法。
除《史记》外,其他有关荀子的古代典籍,像《韩非子》、《战国策》、《韩诗外传》、《盐铁论》等等都是说他姓“孙”的。而这些书,也都是我国历史上很重要的文献,而且也都是可以像《史记》一样使我们信得过的文献,再说《史记》许多地方还是直接从《战国策》抄来的呢!这当然是一个问题。
面对这一个问题,我国以前的学者,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荀子原来确姓“荀”,可是在汉代有一个皇帝——汉宣帝(在位时为公元前"73一前49年),名字叫作“询”。当时人为了避他这个讳,便把荀子改姓“孙”了。这就是我国古代所谓的“避讳”。
避讳,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特殊的政治和社会制度,那就是君主和父母的名字,做臣下和子女的既不能直接用口说出来,也不能直接用手写出来,也不能在一般的谈话和书写中间接说出来或写出来,总是要设法避一避。如果没法子避开,大都是采取下列三个方式来处理。那就是:把原字缺一笔。如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名叫“敏”,所以林黛玉每写到“敏”字时便不把这个字完全写出,只写成“敏”。古书中这种例子是最多的了,所
以,学者就根据这种“避讳”来断定古书写成或抄成的年代。
用一个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换一下。如战国末年有一个很有名的辩士叫“蒯彻”,后因汉武帝名叫“彻”,汉代人就把他改成“蒯通”了。唐代的人把“民”、“治”两字换为“人”和“理”两个字,便是要避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的讳。
换一个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汉代人因为汉宣帝名叫‘‘询”,荀子便不能姓“荀”,于是就给他改一个与“荀”音近的“孙”。这种例子在古书中也是很多的,我们就不列举了。
可是,这种避讳的说法是不能使人信服的。一个基本的原因就是汉宣帝以后汉代人抄述前代人书籍中引述到姓“荀”的人,如(《左传》中的荀林甫、荀莹都未改,而且汉代一些有名的姓“荀”的人物如荀淑、荀爽、荀悦也太多了,他们为什么还照姓其“荀”而不改呢?第二种解释是“荀”和“孙”在古代的发音很相近,也很可能是相同的。古人常把音近或音同的字替代使用,在古书中确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可说是我们在读古书的时候所遭遇到的最大麻烦。
第三种解释是姓和氏的混用。以前在西周之时,宗法制度很严格,姓是姓,氏是氏,不能混用。但是到了春秋,乃至于战国时代,天下大乱,姓、氏便混用了。如晋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