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气象--山海经的文化世界/经典解读系列/华夏文库
正版现货 可开具图书发票 下单后当天即可发货
¥
8.92
5.2折
¥
17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高有鹏
出版社海燕
ISBN9787535060822
出版时间2015-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7元
货号3220666
上书时间2024-10-0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高有鹏所著的《神话气象--山海经的文化世界》为国学普及读本“华夏文库”系列其中一册,本系列书精选了中华民族思想史、文学史上有深远意义的典籍、著作,邀约国内对此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全新、全面的分析与解读,使其能够在不改变原有思想主题的前提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的人群进行了解和阅读的出版物。
本书对《山海经》中晦涩难懂的名词进行了重新描述和解释,对于关注古典文化,喜爱《山海经》的读者来说是一个有价值的辅助读本。
目录
一 《山海经》的成书及其内容的基本构成
《山海经》是何时形成的
《山海经》内容的基本构成
《山海经》之《山经》系统
《山海经》之《海经》(《海外经》《海内经》)系统
《山海经》之《大荒经》(包括《海内经》)系统
二 《山海经》的神话群及其文化类型
《山海经》的神话群
“帝”神话群
黄帝神话群
颛顼神话群
大禹神话群
众神谱
《山海经》的神话文化类型
世界生成和部落起源神话
民族迁徙神话
战争神话
洪水神话
太阳神话
文化创造神话
英雄神话
山岳神话
海洋神话
巫术神话
三 《山海经》与中国文化发展问题
《山海经》对中国文化的多层次影响
《山海经》对后世中国民间文化的影响
《山海经》与相关的神话传说
与《山海经》神话相关的文化遗址
与《山海经》神话相关的中原神话群
《山海经》神话与图腾艺术
《山海经》神话与巫文化
内容摘要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
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等方面情况的著作,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一直以来,山海经都鲜有通俗易懂的版本供人阅读了解,高有鹏所著的《神话气象--山海经的文化世界》即讲《山海经》中晦涩难懂的名词进行了重新描述和解释,对于关注古典文化,喜爱《山海经》的读者来说是一个有价值的辅助读本。
精彩内容
《山海经》是何时形成的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中,巫是一个特殊的阶层。
尤其在原始信仰浓郁的历史阶段,他们充当着社会政治、文化领袖。这样,他们就直接参与了全社会性的文化整理和宣传,成为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对于《山海经》的作者,我们以为还是应当着重从文化的视野,特别是从神话的角度来考察才更有意义。在这个问题上,鲁迅强调《山海经》为“古人巫书”。袁行霈强调《山经》是战国初期、中期巫祝之流根据远古以来的传说记录的一部巫觋之书,是他们“行施巫术”的底本;《海经》是秦汉间的方士书。
游国恩、何观洲、方孝岳、程耀芳等都称《山海经》为战国时期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所作。此说虽然也不能令人信服,但它说明此书有浓厚的巫的色彩。萧兵说,《山海经》很可能是东汉早期方士根据云集燕齐的各国人士所提供的见闻和原始记载编纂整理成的一
部带有巫术性、传说性的“综合地理书”。或者说,其东南西北中方位如此明显,各个山或荒的地理方位及其神话传说描述中,既有非常详细的神灵形象,又有各种与之相关的信仰行为,诸如“不敢西向社”之类的禁忌,这应该是一部具有神巫主体意义的地理书,是一部以四方神灵崇拜为主要内容的招魂书。笔者将在其他地方详细论述这个问题。当然,一切都有自圆其说的证据,更有见仁见智的合理性解说。
关于《山海经》的成书时代与作者问题,我们从书中所掺杂的成分,如后世的一些礼仪观念,可以看出截止到晋代郭璞注释该书时,是一直处于增删状态
的。其基本规模,我们从书中对帝与禹的称呼等内容来看,应该初步形成于夏代,是由当时的巫们具体整理而成的。战国和汉代则进行了更大规模也更重要的整理,当然,增删就难以避免了。这里应该强调的是,战国时代的方士们把夏商时期分散流布的各种材料进行详细整理,对《山海经》的系统性成书具有决定性意义。从战国时代的文化氛围中,将散失的有关的口传资料、图画资料、鼎文等文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直至汉代在民族大统一的背景下进行考订增删,这才有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山海经》底本。邹衍一类的学者们虽然各有取合的标准,但他们都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此书是由汉代以前的中国知识分子整理而成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山海经》的整理,经过了夏代、商周、战国、
汉代这四个阶段,甚至延续到晋代。通过刘歆、郭璞等学者的辛勤劳动,《山海经》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才得以保存。
《山海经》的具体成书应该出现在战国时代,是和我国文化体制发展变化的历史分不开的。
汉代社会成书,是当世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
黄老之风促使《山海经》流行,应该是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部具有远古时代百.。科全书性质的宏大的文化工程,它不会孤立地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较早提及《山海经》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说,至于《禹本纪》《山海经》中所记载的怪异现象,他不敢随便引说。关于它的具体成书,较早是由刘歆在《上<山海经>表》中提到的:“出于唐虞之际”,益所“著”。王充为他补充说:禹和益共同治理洪水,禹负责治水,益负责记述怪异的现象。海外的山脉气象,没有不记下来的。靠他们亲眼看到和亲耳听到的材料,写作完成了《山经》。
但这种记述是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条件的。春秋之前,文化知识的流传以口授为主,甲骨、青铜器、岩石、壁画等材料上的记录都是十分有限的。进入战国初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竹简的出现,才有弟子记述先师的语言、行动的文化活动,如《论语》等的著述。到了战国后期,独立著书立说的风尚逐渐流行开
来,如诸子百家的大争鸣。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使《山海经》系统成书。
有史可证,在西汉的景帝、武帝时,《海经》和《山经》是分别以地理性质的书而流传的。到汉成帝时,才有尹咸将《山经》五篇、《海经》八篇校定为《山海经》十三篇;到汉哀帝时,已经有三十二篇,后由刘歆进行整理,改为十八篇。被刘歆删去的内容有许多是很珍贵的神话材料,它们被学者们称为《大荒经》和《海内经》。到晋代郭璞注《山海经》时,才将它们一并收入,使我们看到丰富而完整的内容。
《山海经》在流传过程中,应该有图画相配。比如,郭璞所注《海外南经》《大荒北经》中有“画似
仙人”“画似猕猴”等语句,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中有“流观山海图”句。有人讲,是因为在战国时代之后,光文字还满足不了人们的阅读需要
,这才出现图文相配的。我们认为很可能是先有古人传下来的图,之后才有后人所做的说明。因为《山海经》中,特别是在《山经》中有很多简短的句子,残缺不全,不像《海经》和《大荒经》中有相对完整的情节。
P5-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