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物赋形(造物艺术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相物赋形(造物艺术研究)

正版现货 可开具图书发票 下单后当天即可发货

53.45 5.5折 98 全新

库存2件

山西太原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犇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58087066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11315708

上书时间2024-09-06

A365书库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犇,男,1971年9月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导,文学博士(苏州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清华大学),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访问学者,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14),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16),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华文化学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调研组”委员。    至今已发表论文近70篇,出版专著2部,合著1部;曾获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4),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届第八届学术大会艺术与文化学专场二等奖(2014),第十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类,二等奖(2016),厅级、校级奖多次;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2017),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201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1项(2008)、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2008)以及厅级和校级项目数项,曾多次在美国、土耳其、 中国台湾地区进行访问与学术交流。

目录
论篇
  关于图案起源的探讨
  保存>保护——从汶川震后羌族的工艺美术现状谈起
  论“以人为本”设计观的本义与 
  当代我国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途径探讨
  论民俗复兴视野下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转型与转向
  关于“设计扶贫”概念的三重界定
  口述史方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价值探讨
  论民族造物艺术研究范式的构建
  对话张舞教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工作的几点认识
  “气氛”与“在场”——少数民族“非遗”民俗文化模式构建要素探讨
案篇
  江苏邳州岔河镇良壁村蓝印花布的调研与保护思考
  羌族村落选址与布局特征谈
  对江苏淮安博里农民画艺术特色的分析及发展思路的思考
  芝加哥于禧公园“云门”的没计特色及启示
  互动性公共空间设计的典范——芝加哥千禧公园皇冠喷泉(Crown Fountain)的设计特色谈
  江苏淮安撕纸画的艺术特质——以华禹谟撕纸画为例
  芝加哥橡树园赖特工作室——“草原式住宅”的滥觞
  芝加哥千禧公园的设计特色分析
  江苏段运河沿岸民间工艺美术南北差异性分析
  从“半江瑟瑟半江红”之“瑟瑟”谈起
评篇
  大话画画儿
  有关设计理论和设计批评的对话
  关于设计批评研究方法的探讨
  不是所有的“非遗”都能进课堂
  理工科大学艺术学院的发展现状及出路
  不能以“借鉴”之名肆意抄袭
  设计学学科应厘清自身在“双 ”建设中的定位
  iF设计奖见证中国设计的力量
  是“非遗文化保护”还是“废遗保护”?
  盲信“洋奖”就是一种文化的不自信
考篇
  论羌族“云云鞋”的装饰纹样与其生存观的联系
  羌族白石装饰表现形式的地域性差异分析
  解析羌族建筑的文化内涵
  羌族门锁的造物特征与文化成因分析
  羌族火塘设计的文化内涵
  羌族“泰山石敢当”现象的文化成因
  羌族头饰样式的地域性差异分析
  羌族释比法器设计的地域性差异成因分析
  羌族释比图经《刷勒日》的艺术价值解析
  从宗教信仰与法器设计辨析宕昌藏族的“泛羌性”特征
  从仪式性到展示性——羌族释比法衣设计风格的转向
  甘肃陇南宕昌民间宗教法器设计中的“羌化”特征再辨析
  羌族民间宗教器具造物范式的“互文性”辨析
  体认与适应:陇南宕昌藏族“凤凰山神”造像成因考析
  近源而异派——《皇清职贡图》中川西北与陇南番民服饰样貌比较研究
后记

内容摘要
一、对“图案”一词的解释

关于“图案”一词,从今天我们的角度理解,即一种平面上的设计,或者范畴更小的图形设计。如今的定位已将它彻底与工艺美术这个大概念剥离,而只将其列为工艺美术的一个极小范畴,或一个分支。

从今天的分工来看,图案应属于设计这门学科中的一支,甚至有时只是一种现成的图形或资料。其实不然,“图案”这个词汇曾经的意义完全是可以与今天所谓的“工艺美术”“设计”相提并论的,而在蔡元培先生未将“工艺美术”一词引入中国之前,“图案”一词可以说是中国工艺美术概念的代称,在《汉书·礼乐志》中的“披图案谍”应是“图案”一词使用的雏形。但词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还是靠人们的约定俗成,关于这个名词的探讨亦不是本文的重点。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图案”在成为一种艺术现象或艺术品后所产生的影响,即艺术品的生产目的,它的最初起源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而图案又是如何在原始人思维中形成的,等等。

因此,在本文中,图案与诸如“工艺美术”“设计”等词在内涵与外延上完全一致,并不受其他因素的制约。而本文所要讨论的有关图案的起源,其实也就是工艺美术的起源或设计的起源。盖因这三个词都是外来传入,在表达的意义上是一致的。

二、对图案起源目的的分析1.图案起源与人类起源同步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一些绘画或图案出现和存在的原因。人是一种感性动物,又是一种理性动物,在由低级逐渐向高级进化的过程中,开始产生一种美感需求,又会逐渐随着进化的再提高而产生将这种美感转化为一种实体或实景的需要,这种需要的驱动使人类社会中出现了绘画和图案等多种艺术形式。如果说绘画在当时可能还是作为一种情感宣泄需要的载体,那么,图案则与人类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因为图案更多地表现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工具、器皿等方面。如此,关于图案的起源则顺理成章地可以被认为是与人类起源同步的。

这种理解似乎有些仓促,但艺术的起源却早已被认为与人类起源同步。在《艺术前的艺术》一书中已经提出艺术起源与人类起源的“同步说”。而图案作为与人类生活联系紧密的另一种精神载体,其外延当然也应是“一切人造物”。第一件石器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产生?产生的目的是什么?从现在的观念来看,第一件石器的产生是源于原始人类生活和精神上的需要,“是物质和精神的混沌体、快感和美感的混合体,是人造物的最初形态”[1]。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人类曾经历了一个使用天然木石工具的阶段。当人类发现天然木石工具不能适应需要,而产生过一种改造或重新创造的欲望,并开始着手改造时,图案和文化便随着造物而产生。

文化与人类起源同步。图案既然与文化随着造物同时发生,说图案与人类起源同步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2.图案产生的目的性

图案产生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实用。因此,图案的特征即:

①人工制造的产物,并有使用价值,而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或单纯的自然物,更不同于空洞的精神产品。

②必须是可知觉的物化的产品。

③必须给人以审美享受,因此它有别于纯技术产品。

图案的三种特征中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实用性,这也是图案与艺术的最大区别。在艺术范畴中可以允许无作品的构思或纯粹精神上的宣泄,并不需要随时具备实用性,而图案却无法做到此点。因此,说图案起源的目的是实用无可非议。

至于说图案起源的目的是实用,这种说法的来源仍然是从原始人类生活中得来。原始人类为了生存,利用工具获取猎物或贮存食物,以维持生存。这便是“生存说”的由来。



精彩内容
本文集是作者十五年来对于传统造物艺术,尤其是对于民族造物艺术、地域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成果。十五年来,作者进行了广泛、全面和艰苦的田野调查,收集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其中很多材料已经消失,凝聚了作者多年的心血。所收录的成果研究性强,调研细致,访谈确凿,文献检索深入,具有明确的个人学术观点,特别是在民族造物艺术研究领域,作者的一些学术观点为国内学界首次提出,对于传统造物艺术研究和民族造物艺术的研究和创新具有良好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本文集收录了作者关于民族造物艺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江苏段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及对于当前各类设计现象的思考、评论等。本文集涉及面广泛,特别是对于传统造物艺术的研究深入,内容涉及设计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等学科领域。

媒体评论
本书从“论”“案”“评”“考”四个方面向读者进行了汇报,其中既有关于造物艺术内涵的探讨,也有关于设计热点的时评,观点鲜明,文笔犀利,多角度展现出张犇君扎实的研究功底和灵动的学术思维。    本书收录的每一篇学术文章,均为张犇君多年来的呕心之作,细细读来,论议结合,宏微相映,田野考察与文献理论兼备,字里行间,既展现出作者扎实的研究功力,也映照出其多年的学术轨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