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风俗史(精美图文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社会风俗史(精美图文版)

正版现货 可开具图书发票 下单后当天即可发货

69.56 5.4折 128 全新

库存176件

山西太原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秦永洲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16827505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11378840

上书时间2024-09-04

A365书库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秦永洲,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社会风俗史、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曾承担并完成国家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立项项目。著有《中国社会风俗史》《山东社会风俗史》《颜之推与颜氏家训》等20多部作品。

目录
第一章  服饰风俗
实验节 人类服饰探源 / 001
第二节 中国的传统服饰 / 002
    一、头衣:冠、弁、冕、巾 / 002
    二、上衣 / 011
    三、下衣 / 016
    四、足衣 / 018
第三节 中国历史上的服饰变革 / 022
    一、秦汉冠服制的确立 / 022
    二、唐代的服饰新潮 / 022
    三、明朝恢复汉族衣冠 / 027
    四、清初的服饰变革 / 033
    五、近代剪辫易服风潮 / 037
第四节 佩饰和化妆 / 042
    一、男子的佩饰和化妆 / 042
    二、女性美容和化妆 / 046
第五节 妇女缠足 / 053
    一、缠足陋俗的流行 / 053
    二、天足运动和民国劝禁缠足 / 055
    三、新形状与旧观念握手言和 / 056
第六节 中国传统服饰观念透视 / 057
    一、“非其人不得服其服”与服饰的
      等级观念和角色心态 / 058
    二、“洁身自好”与个体内在品格 / 060
    三、“改正朔,易服色”与服饰的政治功能 / 063
    四、女性服饰美容的发达与男尊女卑 / 064
第二章  饮食风俗
实验节 从茹毛饮血谈起 / 066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食物 / 068
    一、主食 / 068
    二、副食 / 073
    三、中国传统的美食烹饪 / 079
第三节 雅俗共饮的茶 / 085
    一、饮茶习俗的形成 / 085
    二、中国的茶道 / 087
    三、古今名茶 / 089
第四节 中国的酒文化 / 091
    一、酒的流程 / 091
    二、古代饮酒的习俗 / 095
第五节 饮食器具 / 103
    一、古代的炊具 / 103
    二、古代的饮食器 / 106
    三、饮食器具的文化意蕴和食俗 / 111
第六节 中国饮食文化品评 / 114
    一、饮食结构与中国人的个性 / 115
    二、饮食与中国人的人格尊严 / 117
    三、饮食等级与消费观念 / 119
    四、中国饮食文化与思维方式 / 121
第三章  居住风俗
节 构木为巢的启示 / 123
第二节 传统住居的基本结构 / 126
    一、四合院 / 126
    二、堂、室、火炕 / 127
    三、门户、门楼、门匾、石狮 / 128
    四、墙和影壁 / 131
    五、卜宅 / 133
第三节 由矮趋高的室内家具 / 133
    一、由席地跪坐到垂足而坐
      ——席、榻、胡床、椅凳、蒲墩 / 133
    二、几、案、桌、八仙桌、抽屉桌 / 135
    三、楎椸、箧笥、簏、橱、柜 / 139
    四、床、帐、屏风、户帘 / 140
第四节 古代的庭院经济 / 142
    一、庭院树果 / 142
    二、六畜 / 145
    三、树果六畜的文化意蕴 / 150
第五节 中国人的家园意识巡视 / 153
    一、封闭的文化圈与中国人的内向心态 / 153
    二、住居礼仪与安守本分的个性 / 154
    三、睦邻择邻与中国人的邻里观念 / 155
    四、墨子、庄子的思想与中国人的
      家园保护意识 / 156
第四章  行旅风俗
节 古代行旅之程 / 157
第二节 旅游的类型 / 162
    一、帝王巡游 / 162
    二、文人士大夫的旅行 / 165
    三、商旅之游 / 170
    四、宗教之游 / 171
    五、民俗节日游 / 173
第三节 出行礼俗 / 175
    一、“逢吉方行,遇凶则止”的卜行、择吉 / 176
    二、祖道 / 178
    三、饯饮送别 / 180
    四、折柳送别 / 182
    五、赠别 / 183
    六、洗尘 / 184
第四节 徒行和行旅工具 / 185
    一、徒行 / 186
    二、行缠 / 187
    三、车 / 187
    四、步辇、肩舆、轿子 / 195
    五、船 / 198
    六、马、驴、骡、骆驼 / 201
    七、火车、汽车、电车、自行车、轮船 / 205
第五节 道路、旅店、长亭 / 206
    一、道路 / 206
    二、旅店 / 208
    三、长亭 / 210
第六节 中国行旅风俗观览 / 211
    一、停留在“国内”“海内”的旅行范围 / 212
    二、层次鲜明的旅游主体 / 213
    三、重收获和“天人合一”的旅游价值观 / 214
    四、行旅中感悟出的智慧 / 215
第五章(上)岁时风俗
节 年、月、季和古代的历法 / 219
    一、年、月、季 / 219
    二、农历和阳历 / 222
第二节 一日之内的计时 / 224
    一、六十甲子 / 224
    二、日晷和漏刻 / 225
    三、十二时辰 / 227
    四、更和鼓 / 228
第三节 二十四节气 / 230
    一、少昊氏以鸟名官 / 230
    二、七十二候 / 231
    三、二十四节气歌 / 233
    四、二十四节气与置闰 / 234
    五、二十四节气与三伏、九九 / 235
第四节 节气向节日的演变 / 238
    一、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 239
    二、二至:夏至和冬至 / 253
    三、中国岁时风俗探析 / 263
第五章(下)节日风俗
节 节日的由来和演变 / 266
第二节 除夕和元旦 / 269
    一、由元旦到春节的流变 / 269
    二、除夕 / 270
    三、元旦 / 277
第三节 元宵节 / 287
    一、元宵节的起源 / 287
    二、放灯、观灯和歌舞百戏 / 289
    三、吃元宵 / 292
第四节 清明节 / 293
    一、清明节探源 / 293
    二、清明节的风俗活动 / 296
第五节 端午节 / 304
    一、恶月恶日的恐怖 / 304
    二、天师符、五时图、五色丝、艾草、菖蒲酒、
      石榴花、雄黄 / 305
    三、龙舟竞渡和伍子胥、曹娥、屈原 / 307
    四、角黍 / 309
第六节 七夕节 / 311
    一、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传说 / 311
    二、乞巧与看牛女相会 / 312
    三、曝衣晒书 / 314
第七节 中秋节 / 315
    一、中秋节的起源 / 316
    二、月宫的传说 / 318
    三、中秋月饼 / 321
第八节 重阳节 / 322
    一、重阳节的起源 / 322
    二、重阳节的风俗活动 / 323
    三、重阳节的传说 / 330
第九节 传统节日点评 / 331
    一、教化万民的工具 / 332
    二、农业文化的印记 / 333
    三、阖家团圆的旋律 / 334
    四、自强不息的精神 / 336
    五、传统技艺的载体 / 336
    六、个体品格的陶冶 / 337
第六章  婚姻风俗
节 婚姻形态的演变和定型 / 339
第二节 婚姻媒介 / 344
    一、媒妁婚和冰人、月老 / 344
    二、指腹婚和童养媳 / 347
    三、收继婚 / 349
    四、入赘婚和典卖婚 / 350
    五、冥婚 / 353
    六、自由婚 / 354
第三节 婚 礼 / 355
    一、六礼 / 357
    二、合卺、拜舅姑、庙见 / 361
    三、两汉婚礼的变异 / 365
    四、催妆、餪女、拜堂
       ——婚礼的进一步演变 / 368
第四节 婚姻禁忌 / 370
    一、同姓不婚 / 370
    二、士庶不婚 / 372
    三、居丧不婚 / 374
    四、五不娶 / 374
    五、不露闺房之私 / 375
第五节 夫妇双方的地位 / 378
    一、夫妻比天地、君臣、父子 / 378
    二、夫为主人,妻为财产 / 379
    三、丈夫可纳媵妾 / 380
    四、夫可出妻、妇不得离婚 / 384
第六节 妇道和贞节 / 389
    一、贞节观念松弛的古代社会前期 / 389
    二、三从四德 / 394
    三、对烈妇的旌扬与贞节观念的树立 / 396
第七节 古今婚姻观念剖析 / 400
    一、生育型而非情爱型的婚姻价值选择 / 400
    二、社会型、家族型而非个人型的
      婚姻决定权 / 402
    三、道德、礼仪型而非法律、感情型的
      婚姻纽带 / 403
    四、终身型而非阶段型的婚姻存续观 / 405
第七章  生老风俗
节 对新生命的呼唤 / 408
    一、祈子风俗 / 408
    二、胎教 / 414
第二节 幼有所长 / 417
    一、悬弧挂帨和弄璋弄瓦 / 417
    二、三日洗儿和满月 / 418
    三、百岁和周岁试儿 / 420
    四、十二生肖 / 421
    五、举子禁忌 / 423
第三节 踏上人生之路 / 425
    一、孩提、幼学、成童 / 425
    二、冠礼 / 427
    三、姓、氏、名、字、号 / 430
第四节 敬老养老 / 436
    一、暮年巡礼 / 436
    二、敬老养老 / 438
    三、生日和祝寿 / 440
第五节 养生和养性 / 444
    一、养生 / 444
    二、养性和座右铭、“忍” / 445
第六节 人生观念评析 / 447
    一、天地性,人为贵 / 447
    二、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沟通 / 448
    三、人生的乐和福 / 448
    四、君子以自强不息 / 450
第八章  丧葬分风俗
节 灵魂不灭的迷惑 / 452
    一、丧葬礼仪的定型 / 452
    二、各民族葬法搜奇 / 453
第二节 丧葬礼仪 / 456
    一、初终、小殓、大殓、送葬 / 456
    二、讣告、奔丧、吊丧、赙赗、谥号 / 459
    三、棺椁、随葬品、坟墓、相墓 / 461
    四、祠堂、碑碣、石雕群 / 464
第三节 守 制 / 466
    一、虞祭、斋七、百日、周年、忌日 / 467
    二、孝服 / 469
    三、丁艰、丁忧和夺情 / 472
第四节 扫墓和祭祖 / 473
    一、扫墓 / 474
    二、祭祖 / 476
    三、焚黄 / 478
    四、神不歆非类与无后为大 / 478
第五节 丧葬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 479
    一、贵生恶死与中国人对死的忌讳 / 479
    二、厚葬久祀与祖先崇拜意识 / 480
    三、送终祭祀与对子女的投入 / 481
第九章  儒学风俗
节 儒学的流程 / 484
    一、永恒的孔子、孔府与非宗教的儒学 / 484
    二、孔孟的儒学及其思想类型 / 488
    三、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天道系统 / 494
    四、宋明理学的宇宙天理 / 498
第二节 儒家的道德人格 / 499
    一、孔子的道德人格范式 / 499
    二、孟子对道德人格范式的完善 / 506
    三、孔、孟道德人格的价值特征 / 509
    四、君子与小人 / 512
第三节 儒家的孝道 / 524
    一、孝道的基本内容 / 525
    二、孔孟孝道的基本特征 / 536
    三、孝道的外延 / 541
    四、孝道的强化 / 544
    五、孝文化意识审视 / 559
后 记 / 561

内容摘要

第四节 佩饰和化妆

一、男子的佩饰和化妆

(一)玉、杂佩、璧、瑗、环、玦(jué)、香囊

玉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男子佩饰。《礼记·玉藻》载,“古之君子必佩玉”“行则鸣佩玉”。佩玉除表示贵族身份外,还是君子的各种美德。东汉许慎《说文一上·玉部》称:“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sāi)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旉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所以,《礼记·玉藻》又讲:“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先秦男子的玉佩叫杂佩。《诗·郑风·女曰鸡鸣》载:“知子来之,杂佩以赠之。”《三才图会》中绘制的明代皇帝的佩绶。最上面的叫作“珩(héng)”。第二层中间一块叫作“瑀(yǔ)”,两边的叫“琚(jū)”。先秦时的杂佩共三层,第三层也是三块。中间一块叫“冲牙”,呈狭长的六边形,两边的两块叫“璜(huáng)”,呈相对的半圆形。珩、瑀、琚、璜、冲牙用蠙珠丝绳穿起来,佩在身上一动,就会互相碰撞出声,做到“君子行则鸣佩玉”了。

璧、瑗、环、玦都是平面环形玉,中间的孔叫“好”,四周的边叫“肉”。《尔雅·释器》讲:“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玦是平面环形断开的玉。

《荀子·大略》载:“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返)绝以环。”杨倞注曰:“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三年不敢去。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绝。”可见,环的含义是回还、团圆。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北宋蔡京被罢官居钱塘,宋徽宗派宦官赐给他茶、药,盒中放了一个玉环。蔡京马上命人准备行装。不到两天,召他还京的诏书就到了。玦的含义是决绝、决断。晋献公派太子申生伐东山的狄人,“佩之金玦”〔1〕,狐突据此预知申生将被废掉。鸿门宴上,项羽迟迟下不了杀刘邦的决心。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2〕,就是暗示项羽当机立断。

古代佩饰用来提醒、告诫、鞭策自己,表达自己的意愿。“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3〕《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弟子子路“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公猪)”。

香囊是古人革袋上佩带的香袋,又称锦囊、容臭。有的用来放香料,有的放文稿或机密物品。东晋名将谢玄好佩紫罗香囊,叔父谢安看不惯,又怕伤了他的自尊,就以赌博的方式赢来烧掉了。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载,唐诗人李贺(字长吉)经常背着一个破锦囊,一有灵感就写下来,投入囊中。

(二)沐浴、沐发、护须、傅粉

古人非常重视仪容和体肤的整洁。爱清洁,讲卫生,注意自身的外在美,以乐观的精神装点和美化自己的外表,是古老的传统。

《礼记·内则》载,古人鸡鸣开始盥漱理发。周公告诫儿子伯禽说:“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1〕说明周公经常沐发,否则就不会老让拜访者碰到了。

周朝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畿之内的供沐浴的封邑,叫作“汤沐邑”。秦汉以后,皇帝、皇后、公主等,都有汤沐邑,就是借沐浴的名义来增加自己的经济特权。朝廷官员法定的假期,叫作“休沐”,也是为了让他们沐浴和浣衣。孔子“沐浴而朝”,古人在祭祀和重大活动,包括会客前,要斋戒或沐浴更衣。《韩诗外传》卷一第十一章载:“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更衣。”弹冠相庆不仅是高兴,而且要把灰尘除掉,反映了古人对仪容和清洁的重视。

古代男子特别注意蓄须和护须,以长须为美,无须为耻。

孔子孙子思无须,齐王要把一个美须人的胡须移给他作假须。西汉张良无须,司马迁满怀遗憾地说:“余以为其人计(极)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2〕三国关羽美须髯,不服气马超,诸葛亮回信说,马超“犹

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3〕。古人不仅以长须为美,还以长须为贤。《资治通鉴·周威王二十三年》载:“美鬓长大则贤。”

既然须髯是仪容和品格的标志,就要好好珍视、保护。东汉温序被隗嚣的军队劫持,衔须于口,说:“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于土。”〔1〕西晋张华美须髯,以丝帛缠起来,以免玷污。

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影响,蓄发、留须一直是中原汉人的传统。除此之外,古人沐浴、沐发还是道德品格的自律,即保持身心的清洁,《礼记·儒行》叫作“澡身而浴德”,现在仍然叫作“洁身自好”。

男子唯一的化妆是傅粉。《史记·佞幸列传》载,西汉惠帝时,郎、侍中皆“傅粉脂”。三国诸葛亮为激怒司马懿,送给他“巾帼妇人之饰”〔2〕,没送粉脂。因为男子也用粉脂,不足以羞辱他。

魏晋是个性张扬的时代,男子整容化妆发展到高峰。“魏尚书何晏,好服妇人之服”〔3〕,“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4〕,人称“傅粉何郎”。西晋尚书令贾充的女儿贾午与司空掾韩寿私通,将西域进贡的奇香偷给韩寿,韩寿佩带在身上,被贾充觉察出他们“偷香窃玉”的风流韵事。当时的士族官僚刻意追求衣着的新款式,讲究漂亮的容貌,潇洒的风度,以至“燻衣、剃面、傅粉、施朱”〔5〕。既反映了蔑视封建礼教、追求人的自然本性的自我意识,又是对品格自律的放荡。

(三)潘、澡豆、肥皂

先秦两汉时,无肥皂一类的去污品,洗发、洗脸以米汁。《礼记·玉藻》载:“日五盥,沐稷而靧(huì)粱。”沐和靧都是洗的意思,稷是谷,粱是最好的谷品种。这种米汁也称作“潘”。齐国陈逆被抓进宫内,族人“遗之潘沐”〔6〕,杜预注曰:“潘,米汁,可以沐头。”

西晋时,宫内出现一种高级洗涤品,叫作“澡豆”。澡豆即皂荚树结的皂荚,色如漆,中有白仁。“皂隶”“青红皂白”,即由皂荚而来。当时已发现它的洗衣去污的作用,是宫中专用的高级洗涤品,民间罕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纰漏》载,西晋王敦娶晋武帝女舞阳公主,从厕所出来,有侍婢端着金澡盆盛水,琉璃碗盛澡豆,让他洗手。王敦以为是喝的,把水和澡豆倒在一起都喝了。侍婢们皆掩口而笑。

宋代人仍以澡豆去污。王安石不修边幅,面色黝黑,门人为他准备了澡豆洗脸,王安石说:“天生黑于予,澡豆其如予何?”〔1〕宋人张耒还写了一首《皂荚树》诗:

畿县尘埃不可论,故山乔木尚能存。

不缘去垢须青荚,自爱苍鳞百岁根。

宋以后,人们开始制造肥皂。《本草纲目·肥皂荚集解》记载,有一种肥厚多肉的皂荚,“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这是中国最早的香皂。

二、女性美容和化妆

在男尊女卑社会中,视美女为玉帛珍宝的观念,文人学士对女性美的畸形夸张和亵渎性的赞誉,有力地刺激、推动了妇女美容艺术的高度发达。

(一)簪钗、步摇、耳环、戒指、手镯

簪也称笄,是古人用来束髻定冠的器物,男女通服,后来发展为妇女的主要头饰。簪又演变为双股的钗。一般妇女用银、铜、骨制作,贫穷者以荆枝。东汉梁鸿妻孟光“布裙荆钗”〔2〕,故后人谦称自己的妻子为拙荆、山荆、荆妻。富贵妇人的簪钗,用金、玉、翡翠、玳瑁(dài mào)、琥珀、珠宝等制作。南朝鲍照《拟行路难》言:“还君金钗玳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章孝标《贻美人》言:“宝髻巧梳金翡翠。”唐宋时期,贵族妇女将不同样式的簪钗插得满头都是。

步摇是用金、银、珠、翠等把簪的一头做成凤凰形,凤凰嘴里叼着一串五彩玉连成的垂珠。东汉刘熙《释名·释首饰》载:“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唐宋时期,步摇更加盛行。白居易《长恨歌》言:“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耳环指环形的耳饰。自周朝以来,妇女即穿耳附珠。古代的耳饰有环形的,也有圆球形的,称作珥、珰。汉武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1〕。《孔雀东南飞》言:“耳著明月珰。”

戒指又称指环,手镯又称钏。《说文十四上·金部》载:“钏,臂环也。”现代男人戴戒指不戴手镯,而明代以前,男人戴手镯不戴戒指。明末张自烈《正字通·金部》载,钏“古男女通用,今惟女饰有之”。

戒指的产生,有特定的背景。《诗·邶风·静女》毛传曰:“后妃群妾以礼御于君所,女史书其日月,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则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著于左手,既御著于右手。”可知,戒指有“戒止”之意。夏商还没有黄金指环,这段材料也是传说,但即使是传说也足够了,足以让男子不戴戒指了。近代西风东渐以来,男人戴戒指的多了起来。1911年10月2号《民立报》上的《东西南北》栏目说:“戒指是前朝宫中记号,现今大老官、大少爷、大小姐均怀了孕了。”

汉代始出现金指环。《西京杂记》〔1〕载,刘邦戚夫人,“以百炼金为彄,照见指上骨”。南朝沈约《俗说》载,晋哀帝王皇后有一磨金指环,极小,只能戴在小指上。西晋郭璞《玄中记》载:“天竺、大秦国出金指环。”汉魏六朝的史书,经常有西域、天竺遣使进献金指环的记载。

以指环作为定亲的信物,是胡族、中亚和西欧等国的风俗。《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