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正版现货 可开具图书发票 下单后当天即可发货
¥
16.51
5.7折
¥
29
全新
库存56件
作者史铁生著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213100
出版时间2012-03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29元
货号8080209
上书时间2024-09-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史铁生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成名,插队生活是他的作品中份量也比较重的部分,在这类作品中展现出他对人的存在命运的独特思考,尤其是他那种宽容、平和、亲切的对待农村生活的态度使他不同于新时期其他的“寻根文学”作品,可以说他是新时期文学中最具“平民意识”的作家,他的知青小说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纯粹的“精神寻根”。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作者史铁生。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散文集《我与地坛》等;以及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发表。1998年肾衰竭致尿毒症,终至透析。之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等以及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出版。2010出版随笔集《扶轮问路》和剧本与影评集《妄想电影》。2010年底去世。2012出版未竟集《昼信基督夜信佛》。
目录
小说
插队的故事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随笔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一个人和一头牛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陕北知青影集》序
归去来
内容摘要
去年我竟做梦似的回了趟陕北。
想回一趟陕北,回我当年插队的地方去看看,想了快十年了。我的精神没什么毛病,一直都明白那不过是梦想。我插队的那地方离北京几千里路,坐了火车再坐火车,倒了汽车再倒汽车,然后还有几十里山路连汽车也不通。我这人专享的优点是精神正常,对这两条残腿表示了深恶痛绝,就又回到现实中来。何况这两条腿给我的遗憾又并非唯此为大。
前年我写了一篇关于插队的小说,不少人说还像那么回事。我就跟几个也写小说的朋友说起了我的梦想。大家说我的梦想从来就不少,不过这一回倒未必是,如果作家协会肯帮忙,他们哥儿几个愿意把我背着扛着走一回陕北。我在交友方面永远能得品牌,可惜没这项比赛。
作家协会的同志说我怎么不早说,我说我要是知道行我早就说了,大伙都说:“咳――”
连着几夜失眠。我一头一头地想着我喂过的那群牛的模样,不知道它们当中是不是还有活着的。耕牛的寿命一般只有十几年。我又逐个地想一遍村里的老乡,肯定有些已经老得认不出了,有些长大了变了模样,我走后出生的娃娃当然更不会认得。就又想我们当年住过的那几眼旧石窑,不知现在还有没有。又去想那些山梁、山峁、山沟的名字,有些已经记不清了。我拦过两年牛,为了知道哪儿有好草,那些山梁、山峁、山沟我全走遍……
很快定了行期。我每晚吃一片安定,养精蓄锐。我又想起我的一个朋友,当年在晋中插队,现在是北京某剧团的编剧,三十二岁成家,带着老婆到他当年插队的地方去旅行结婚,据说火车一过娘子关这小子就再没说过话,离他待过的村子越近他的脸色越青。进了村子碰见个人,一瞧认得,这小子胡子拉碴的二话没说先咧开大嘴哭了。我想很多插过队的人都能理解,不过为什么哭大约没人能说清。不过我想我优选别那样。不过我们这帮搞文艺的是他妈好像精神都有点毛病。不过我小这么看。
一行七人,除我之外都没到过陕北,其中五个都兴致很高,不知从哪儿学来几句陕北民歌,哼哼叽叽地唱。我说,你们唱的这些都是被篡改过的,丢了很多人情味。只一人例外,说要不是为了我,他干吗要去陕北?“我不如用这半个月假回一趟太行山。”他在太行山当过几年兵。一路上他总说起他的太行山,说他的太行山比我的黄土高原要壮观得多,美得多。我说也许正相反。他说:“民歌也不比你们那儿的差。”他说,于是扯了脖子唱:“干妹子好来果然是好,”我便跟他一块唱:“走起路来好像水上漂……”“扯淡!这明明是陕北民歌。”“扯淡!”他也说,“当然是太行山的。”过了一会有人提醒我们:太行山也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陕北也不过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他说,似乎找到了一点平衡。
十几年前我离开那儿的时候,老乡就说,这一走不晓今生再得见不得见。我那时只是腰腿疼,走路有些吃力,回北京来看病,没想到会这么厉害。老乡们也没料到我的腿会残废,但却已料到我不会再回去。那是春天,那年春天雨水又少,漫山遍野刮着黄风。太阳浑蒙蒙的,从东山上升起来。山里受苦去的人们扛着老镢,扛着锄,扛着弯曲的木犁,站在村头高高的土崖上远远地望着我。我能猜出他们在说什么:“咋,回北京去呀。”“咋,不要在这搭儿受熬煎了。”“这些迟早都要走哇。”老乡们把知识青年统称为“这些”或“那些”。仲伟帮我把行李搬上驴车,绑好。他和随随送我到县城。娃娃们追过河,追着我们的驴车跑,终于追不了,就都站下来定定地望着我们走远。驴车沿着清平河走,清平河只剩了几尺宽的细流。随随赶着车,总担心到县里住宿要花很多钱,想当天返回来,仲伟说:“来回一百六七十里,把驴打死你也赶不回来。放心,房钱饭钱一分不用你出。”随随这才松了口气,又对我说:“这一走怕再不得回。”随随比我大几岁,念过三年书。“得回哩?怕记也记不起。”他在鞋底上磕磕烟锅儿,蓝布鞋帮上用白线密密地纳了云彩似的图案。我光是说:“怎么会忘呢?不会。”村头那面高高的土崖上,好像还有人站在那儿朝我们望……
十几年了,想回去看看,看看那块地方,看看那儿的人,不为别的。P3-6
主编推荐
史铁生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成名,插队生活是他的作品中份量也比较重的部分,在这类作品中展现出他对人的存在命运的独特思考,尤其是他那种宽容、平和、亲切的对待农村生活的态度使他不同于新时期其他的“寻根文学”作品,可以说他是新时期文学中拥有“平民意识”的作家,他的知青小说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纯粹的“精神寻根”。
精彩内容
史铁生用极其优美、淡远的笔调回忆自己在插队时生活过的清平湾。陕北的苍凉的地貌,陕北的悠扬民歌,陕北的方言和陕北老乡的憨厚纯朴跃然纸上。那里贫穷,常年吃不到一块肉,但是,却产生出粗犷、豪放的陕北民歌,充满着最朴素的爱情、温情和最坚韧的生存意志。在那里,作者对生活、生命有了新一层的理解。《插队的故事》以明娃一家的命运、瞎老汉和随随的命运、知青的命运为线索,展示了70年代中国的乡村生活场景和青年的命运,作者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中国农民的敬仰和亲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