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可开具图书发票 下单后当天即可发货
¥ 35.29 6.8折 ¥ 52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徐永祥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2866466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2元
货号11483513
上书时间2024-08-31
上编三社联动与治理创新
“三社联动”的历史实践与概念辨析
“三社联动”:社区治理创新的动力
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三社联动”:内涵、机制及其实践逻辑
——基于深圳市H社区的探索
中编 迈向社会本位的社会组织改革
社会的再组织化:现阶段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重要课题……53
迈向社会本位:群团改革语境下地方妇联的实践机制探索
——以S市A区妇联为例
新社会组织:内涵、特征以及发展原则
下编走向多元的社会组织发展机制
和谐社会建构中的民间社会组织及其社会政策
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多重特征及其生成机制分析
——以社会治理创新为视角
社会企业的若干问题探讨
国际视野下第三方参与慈善组织评估的机制研究
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慈善组织监管机制研究
“三社联动”的历史实践与概念辨析
徐永祥曹国慧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对社会治理创新做出了基本安排。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在社会治理创新中有着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因此,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模式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5年以来,全国15个省市已经召开23场专题研讨会。2015年10月22日,民政部在重庆召开了全国社区社会工作暨“三社联动”推进会[1],总结了各地开展“三社联动”的经验,要求各省市加快推进的步伐。
“三社联动”的开展,对于引入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激发社区内在活力,提升福利服务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但是作为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现有的政府表述和学者解读,似乎还没有对“三社联动”的内涵进行充分的说明,对“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主体的理解、关系的建构还有诸多模糊之处。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对“三社联动”产生的背景、具体实践和现有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三社联动”的概念进行辨析,明确“三社”的具体所指、功能定位和互动关系,进而重新定义三社联动的概念与内涵。
一、社会治理创新——“三社联动”提出的历史背景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的转变,而社区制又经历了“社区服务”“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是政社合一的整体性社会,国家管理着全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并将这种管理通过国家下属的“单位”——企业、学校和人民公社等各类组织来实现。单位作为覆盖个体、无所不包的平台,不仅是社会成员谋生的经济组织,还是社会成员获得社会保障、社会关怀的基本社会载体。人们对自己所属的单位有着高度的依赖性和强烈的归属感,却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无法生成社区归属感,也谈不上居民意识。[2]对于人们的居住地,国家主要实行的是“地区管理”意义上的户籍管理,这是作为“单位人”管理的补充性措施出现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政企职能分开、社企职能分开步伐的加快,“单位制社会”逐渐解体,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开始剥离不属于企业范畴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大量的社会职能和社会问题开始回归社会和居住地,因而迫切需要新的承载平台。在这种背景下,民政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社区服务”,率先提出了“社区”的概念。1987年,在……
本书收集整理了徐永祥教授及其指导的学生围绕社会组织发展方面的12篇论文,内容涵盖三社联动与治理创新、迈向社会本位的社会组织改革、走向多元的社会组织发展机制。第一部分包括“三社联动”方面的3篇论文,第二部分包括以社会组织再组织化、地方妇联、群团工作、新社会组织为对象的4篇论文,第三部分包括民间社会组织、民办社会工作机构、慈善组织、社会企业相关的5篇论文。从社会组织的概念内涵到发展逻辑,从不同类型到不同主体,从国内现状到国际视野,记录了徐永祥教授在社会组织发展领域的真知灼见和理论建构,提出的一些概念至今仍在广为使用,提出的一些思想仍在影响着社会组织领域的研究者们。编辑本书,是对徐永祥教授关于社会组织研究思想的阶段性梳理,也希冀更多学人围绕该领域和议题进行持续深耕。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